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林巴琴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馬林巴琴(Marimba)是一種將木製琴鍵置於共鳴管之上,以琴槌敲打以產生旋律的打擊樂器。其琴鍵闊,音域較廣,音色圓潤,有較多特殊打法。已知的鍵數有49鍵、52鍵、56鍵、61鍵、66鍵、69鍵。

馬林巴傳入拉丁美洲大約是在17、18世紀,後來成為印第安人的樂器。而且,演奏馬林巴也已成為某些印第安部族的儀式的一部分。這些儀式祈求的是宇宙的和諧以及人們的幸福,危地馬拉的聖馬可斯德古納地方演奏的馬林巴樂曲與非洲加納的西斯沙拉人的樂曲十分相似。

目錄

基本內容

中文名:馬林巴琴

鍵數:49鍵、52鍵、56鍵、61鍵、66鍵、69鍵

種類:敲擊體鳴樂器

製作材料:優質紅木

外文名:Marimba

別稱:馬林布拉

演奏方式:使用琴槌擊打

特點:音域寬廣、音色圓潤渾厚、延續音長

結構

馬林巴最初被稱之為馬林布拉。最古老的馬林巴只有幾塊音板,當時被稱作大鼓。它是事先在地上挖個坑,把音板放在上面,演奏的人做在地面上用兩支槌子在音板上敲打。這種最初的馬林巴雖有一定的音高,但不能演奏音樂,只能用來打節奏。後來又出現了全音鍵的馬林巴,它有完整的C大調音階,由於這種馬林巴沒有半音,在調性變化時要根據樂曲的調式用蠟隨時進行調整,從而給演奏者帶來了很大的不便。隨着半音的出現,馬林巴的發音就像鋼琴一樣完整無缺了,能夠演奏各種不同調式的樂曲了。半音的出現是馬林巴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

製作

馬林巴的製作被認為是樂器製造中最難的一項,它不僅要求製作者有良好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而且非常了解選材的知識。製作馬林巴需要優質紅木,在木材的選擇上十分苛刻,全世界能夠製作馬林巴的樹木很少,分布範圍也很窄。馬林巴的普及,便使馬林巴的製作也成了一些國家的一種產業,並湧現出許多馬林巴製作大師。在危地馬拉有一個製作馬林巴的家族,從1991年到1935年間共製作了大小馬林巴338台,平均每年製作14~15台,並出口到美、德、法等國家。在當時,危地馬拉製作的馬林巴很有名望,為其它國家製作馬林巴提供了樣板。

重要改進

古老的馬林巴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葫蘆馬林巴,它比較完美體現了馬林巴的音響,盛行期比較長,廣泛為人所愛。所謂葫蘆馬林巴,就是在整體呈鍵盤狀的發音板條下面掛上一個個大小不同的葫蘆,並在葫蘆上方開口處貼一結實的膜,據說這種膜是用蜘蛛卵製成的,能產生一種特殊的音響。後來葫蘆共鳴器被科學的木箱式共鳴器所取代,從而便產生了箱式馬林巴。箱式馬林巴的共鳴器是採用木製材料製作成類似金字塔形狀,尖部在下,開口在上。上個世紀20年代,美國人對箱式馬林巴又進行了改造,用金屬管制作共鳴器,於是產生管式馬林巴。

古老的馬林巴分布比較廣,在非洲亞洲的一些偏僻的山村、部落及城鎮都有。受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影響,馬林巴在形制上行行色色、異彩紛呈,除上面談到的那幾種外,還有象腳式馬林巴、樹幹馬林巴、桌子馬林巴等。

廣泛使用

早期的馬林巴用於歌舞伴奏,在鄉村、部落及宗教儀式上演奏。在非洲用於大眾音樂、舞蹈音樂,有時也用它演奏古典音樂。1874年演出「死神的舞蹈」時首次在管弦樂中使用馬林巴。在當時它也被被馬戲和音樂廳作為獨奏樂器使用。隨着馬林巴地位的不斷上升和自身的不斷完善,它的應用場合和演奏曲目也日趨廣泛。如今的馬林巴主要用於音樂會的演奏,在管弦樂隊、軍樂隊及各種樂隊中都有馬林巴的存在,有許多作曲家為馬林巴譜曲,其中包括樂隊協奏曲。更重要的是馬林巴可以獨奏,也可以由幾個人組成重奏小組,還可以組成馬林巴合奏團。另外與其它打擊樂器的合作效果堪與大樂隊媲美。世界上有無數個馬林巴合奏團和打擊樂團,可以說馬林巴在打擊樂領域裡屬領先地位。

馬林巴與木琴(xylophone)同屬一個家族,木琴的音域窄,音區高,音色清脆明亮,而馬林巴的音域十分寬廣,音色圓潤渾厚,延續音長。最大的馬林巴有近6組音域,有3米多長,一台馬林巴可最多可由4人同時演奏。要使馬林巴發出好聽的音色,槌非常重要,沒有好的槌也就沒有馬林巴迷人的音色。如今用於馬林巴演奏的槌有幾十種,槌的圓頭使用樹脂和橡膠製成的,並用絲線和毛線在圓頭上纏繞成球狀,其軟硬程度有很大區別。因此,演奏者要根據作品的表現內容和聲部分配來嚴格選用。

iphone 的默認鈴聲就是馬林巴琴演奏的。[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