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師儒(1888~1963)字雅堂。陝西米脂人。先後就讀於綏德中學堂、陝西省高等學堂、上海同濟醫工學校工科,1919年畢業於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育科,曾任北高師附屬中學教員。1921年3月入德國柏林大學教育專科學習教育和心理學, 1924年獲教育學博士學位。 同年轉入瑞士蘇黎世大學,1927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後回國, 應杜斌丞之約, 任陝北聯合縣立榆林中學校長。

馬師儒
出生 1888
陝西米脂
逝世 1963
國籍 中國
別名 字雅堂

目錄

人物簡介

先後擔任北京大學、青島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等院校的教授。 馬師儒 馬師儒

人物生平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北京各大學相繼內遷,馬任西安臨時大學(後改名西北聯合大學、國立西北

大學)教授,還擔任國立西北大學文學院院長,並任陝西省參議會參議員、省政府委員等職。

延安之行

1942年4月,馬因父喪回陝北,途經延安參觀了學校、工廠、農村,親眼看到共產黨領導的陝甘

寧邊區人民艱苦奮鬥、團結抗戰的景象,興奮地說:"耳聞不如目見,信然,信然!"隨後,他在米

脂、綏德和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發表演說,讚揚邊區是"國家民族新的生機",批評國民黨報刊對邊區

的宣傳是"傳聞掩蓋了事實,誤解埋沒了真相"。在延安期間,毛澤東會見了他。毛向他介紹了國共

兩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過程,介紹了自己的家庭和革命經歷,同時也詢問了國統區大學教育的

情況。離開的時候,毛還特地請他回陝南後向他早年的老師、同鄉黎錦熙先生(時為遷駐漢中的國立

西北大學和西北師範學院合聘教授)問好。

兩個多月的陝北之行,馬感觸良多。辭別時,他坦率地說:"邊區雖小,有新氣象,就像咱陝北

所說的新發展;反過來,重慶攤子雖大,但有死氣,倒像一個破落戶。毛主席體大思精,所望群策群

力,中國大事已定,共產黨必勝。"回到西北大學後,他逢人便談自己延安之行的觀感,並在一次總

理紀念周集會上,講毛澤東問候黎錦熙老師的事,引起了國民黨、三青團的不安。教育部部長陳立夫

立即電飭西北大學:"身為文學院長,在陝北講演,公開讚揚異黨的政治,應予警告!"教育部訓導

委員會也密電西北大學,指責馬師儒"為奸黨大肆宣傳"。不久,西北大學校長賴璉(國民黨中執委

員)即宣布免去馬文學院院長職務,並陰謀對他"痛下毒手"。馬得知這個消息,鎮定自若,書寫了

文天祥的《正氣歌》,並安排了家事,準備應付可能發生的不測。但賴璉等懾於國共合作抗戰的大勢

和馬在教育界的影響,未敢下手。

抗戰爭勝利後

西北大學於1946年5月遷回西安。一年半後,西北大學校長、國民黨中執委員

劉季洪因鎮壓學生運動被趕下台。教育部為緩和矛盾,不得不任命馬師儒接任校長。這時,馬雖已年

過六旬,但為提高西大教學水平,親赴寧、滬、平、津,為學校約集名師,僅1948年新聘專職正、副

教授即達37人,還邀請屈武、鄭伯奇、陳夢家等一批名人來校講學。他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除要求

學生完成課業外,還要求學生要有高尚的修養和健全的體魄。他支持學生的進步社團活動。劉季洪當

校長時不准成立的學生自治會,也在他的支持下於1947年底正式宣布成立。雖然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

學校當局加緊對進步學生的控制,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還要他立即開除所謂"共黨間諜學生",

可他仍然公正開明地保護學生的合法權利。在國民黨當局的眼裡,馬早有明顯親共傾向,因而時時對

他進行防範。隨着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國民黨對國統區的獨裁、專制統治更加嚴厲,馬要繼續

應付這一局面,已感力不從心,遂於1948年9月辭去了校長職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馬積極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常說:"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人物評價

1951年,他雖已年過花甲,仍參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團,赴商縣參加土改運動。1954年西北大學師範學

院獨立建校,改建西安師範學院,馬任校務委員會常務委員、教育研究室主任。他長期堅持在教學第

一線,給學生講授教育學、心理學和中外教育史,並培養青年教師。在教學中,他盡心盡力、無倦無

隱, 經常重寫講稿, 補充新觀點、新材料,編寫有《中國近代教育史講義》《中國古代教育史》和

《外國教育史》等教材。1957年,他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並任民進陝西省委員會委員和政協西安市委

員會常務委員。晚年雖視力不濟,手腕顫抖,但仍勤奮學習,關心國家大事,即使在醫院的病床上,

還堅持閱讀報刊。他在日記中寫到:"小子有何能?學愚公,辛勤,莫負此心!"他就是靠勤奮努力,

在教育戰線耕耘了一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