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馬尾斗笠
[ 原圖鏈接 圖片來源於呢圖網]

中文名: 馬尾斗笠

產 地: 凱里市灣水鎮

形 式: 划龍舟、賽龍船

分 類: 民俗

苗族馬尾斗笠的原產地在凱里灣水鎮。灣水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苗族聚居大鎮,米薅、格種、里仁行政村中的火星、米薅、格種、小寨、小翁凼等苗寨村民。[1]

目錄

基本信息

素有「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代代傳技藝,戶戶編斗笠」,「家家嫁姑娘,馬尾斗笠配嫁妝」。「送金送銀不稀奇,必配斗笠好回歸」(指新娘穿金戴銀到新郎家辦婚宴回娘家後,如果娘家沒配有馬尾斗笠,新媳婦沒臉回歸丈夫家)。使編制馬尾斗笠的高超技藝得以代代相傳。明、清時期,馬尾斗笠的生產與銷售開始由格種向外擴展,遍布米薅、里仁、灣水等地。產品遠銷旁海、萬潮、爐山、大風洞、龍場、舟溪、掛丁等地。清咸同年間,由於苗民反清起義失敗,清政府派軍隊鎮壓苗民,不少傳承人被殺害,馬尾斗笠生產幾乎遺失。

歷史淵源

苗族馬尾斗笠,是苗族先民由箬葉、棕片鋪就而逐漸創新,以馬尾鋪就的獨特精品斗笠;斗笠的頂尖也由最早的竹篾轉為銅絲包綰的極品斗笠。元末明初從江西入黔的吳氏苗族,在米薅、格種定居後,不但繼承了先輩編制箬葉斗笠的工藝,而且結合當地地理特徵和民族生活所需,遵循祖先「編制馬尾斗笠戴,天神地神保平安;傳承祖先的遺志,發家發戶更發財」口頭遺訓。在編制箬葉傳統斗笠的基礎上,利用當地盛產的水竹和馬尾編制馬尾斗笠,質地優良、美觀和實用,受到苗族廣大群眾的青睞。

馬尾斗笠編織生產到明、清時期得到長足發展。格種火星米薅小翁凼,幾乎「寨寨有能工巧匠、戶戶有編織能手」,生產頗具規模,極大地推動了周圍苗胞學編和使用馬尾斗笠的熱情。尤其是苗族姑娘出嫁或划龍船,馬尾斗笠是必不可少的嫁妝品和必備之物,「花衣花裙顯手藝,金子銀飾顯富貴,天神地神保平安,馬尾斗笠賽寶玉」!「划龍舟、賽龍船,沒有馬尾斗笠不上船」。上千年來,苗族人民把馬尾斗笠當着神聖的無價之寶看待。

灣水苗族馬尾斗笠生產可追溯到唐朝凱里市灣水鎮吳氏對馬尾斗笠編制的傳承關係至少可追溯到元末明初,僅火星寨吳氏勾包傳承下來的繼承人至今已有13代,主要是:(第一代)→吳勾包→吳二包→吳沙二→吳往沙→吳高往→吳勇高→吳亮勇→吳魯亮→吳師魯→吳言師→吳包言→吳臘包→(第十三代)吳成臘

新中國成立後,格種等地逐步恢復生產。很多各村寨辦起編織業,家家戶戶編製紙斗笠。馬尾斗笠銷售已由當地走向黃平、施秉、鎮遠、台江、雷山、麻江、丹寨等州內外乃至全國各地。「文革」期間,由於「割資本主義尾巴」和「破四舊」,幾乎沒人再生產。80年代後,格種、火星、米薅、小翁凼等寨各家各戶又開始生產,產品遠銷全州乃至省外及國外。

詳細介紹

馬尾斗笠以水竹竹篾、馬尾、桐油、蛋青等為原料。先將精選的優質水竹,以特殊的鐵刀破開成條,再將條破為三層,用長指甲當刀,將第一、二層劃成細條後,用刀具劃出均勻細長的頭髮絲竹篾為主要原料,然後按不同工序編織成上、中、下三層斗笠骨架。編織好的馬尾斗笠,呈圓形,直徑60公分,圓180公分,頂尖高20公分,笠身分為五方,代表金、木、水、火、土,在收邊時,留出收刀,以示「萬物不可太滿,滿則溢」的古訓哲理。笠塗染成金色,輔以珍貴的馬尾,然後桐油鍍色,日曬一周,增加亮澤等。

生存工序

整個生產過程有10多道工序,主要包括:

1、精選竹料:到水竹林中挑選飽滿厚實、竹葉茂盛、枝椏完好、竹節最長、無蟲咬,、無傷疤的健康竹子,以求吉利,求得祖宗保佑,求夜郎竹王的護佑。

2、破竹料:先削去突出的竹關節及兩頭的尖端,用鐵刀破竹成條,竹條又分破三層,用長指甲當刀,將第一、二層劃成若干細條,最後用刀具劃出均勻而細長如發的竹篾為原料。

3、編斗笠骨架:根據先祖遺留的斗笠模式,用原料的第三層竹篾180根(雙邊計360根)編織成馬尾斗笠骨架層。

4、編織:用已破好的第一、二層竹篾原料,編織斗笠為圓形,分為金、木、水、火、土五方,共用竹絲4500根。

5、編織斗笠環邊:用最精細的竹篾進行收邊,編成三條辮子似的環圈,代表黃河、長江、清水江,意在讓子孫後代記住苗族先由黃河流域南遷長江流域,再由東向西沿清水江到貴州的歷史,收邊時均留出收刀,代表「萬物不可太滿,滿則溢」的古訓哲理。

6、加色:馬尾斗笠編織成形後,用蛋青鍍成金色,使之金色耀眼,富麗堂皇。

7、鋪就馬尾:在金色的上層斗笠架上,平均每個竹條空隙中間鋪上5根白馬尾,共計1800根白馬尾(雙邊計為3600根)。

8、包裝斗笠工序:在馬尾斗笠的五星之頭環繞金亮細小銅絲固緊,使之精美耐用(又稱磨心、磨軸,記載遠古因洪水滔天,只存苗家兄妹,只好兩山滾磨,合成而結婚的《兄妹結婚》傳說)。

9、鍍桐油:將桐子樹的桐籽榨成優質桐油,以文火燒制桐油,精心鍍在馬尾斗笠上,使之光澤鮮亮,經久耐用,不易變色。

10、總裝:將骨架層和細柔的馬尾斗笠(上層)又叫外層,綜合併存,形成上磨盤與下磨盤合一形,用精緻的細竹篾紮緊結實。

11、曬乾固色:曬乾過程中,以太陽越大越好,並以日照曬七天為宜,曬少了色不夠,多了則失色澤。

12、上斗笠頭圈:用竹篾精編而成的與人頭大小相適的斗笠圈,以細竹篾繫緊於馬尾斗笠下層的中間部位,以便戴於頭上。

從原料的選擇、加工到出產品的10多個工序,全由手工完成,而且須具祖傳高超技藝方能勝任。形狀得體、大方美觀,粗細結合,內外一體,上下細膩,手感溫柔,酷暑遮日,四季辟邪,笠面平整,芳氣撲鼻,堂皇華麗,英姿富貴,細觀久品,文化正味。給人以「見到馬尾斗笠,一身舒適安逸」之美感。原料加工中的各個工序,大都從苗族文化、生活習俗等方面出發,賦予一定的文化內容。

現存的苗族馬尾斗笠生產的苗寨及農戶,主要有米薅村的米薅;格種村的格種、火星;里仁村的小翁凼等3個行政村6個村寨計524戶。因原料價格上漲,製作工藝精細,工序繁雜,市場價格挑戰等,不少農戶的馬尾斗笠已處於舉步維艱、難以為繼的窘境。

相關視頻

馬尾斗笠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