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鎮
馬家鎮位於新都區西北角4公里,距成都市區12公里,緊鄰新都火車站,省級新新公路橫貫全鎮,西與成彭公路相連接,東與成綿路、成德大件路相連接,鎮境內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捷。全鎮幅員面積25平方公里,轄13個行政村子個街道居民委員會,耕地面積2.3萬畝,人口2.4萬人。馬家鎮歷史悠久,早在宋代隆興元年,因鎮街道布局如馬形而得名。楊柳河、麗陽山、白螺泉、馬家戰國蜀王墓、漢代畫像磚墓古今聞名,還是明代狀元楊升庵的故鄉。
馬家鎮位於新都區西北2公里處,距成都市中心16公里,緊鄰寶成鐵路新都火車站。新新公路橫貫全境,新軍路穿境而過。
東北與新民鎮、軍屯鎮、青白江區彌牟鎮相鄰,西南與新都鎮、斑竹園鎮相接。幅員面積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 2.1843萬畝。轄10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120個村民小組,7802 戶,總人口2.4321 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842 萬人。馬家鎮歷史悠久,早在宋代隆興元年,因鎮街道布局如馬形而得名。楊柳河、麗陽山、白螺泉、占國蜀王墓、漢代畫像磚古今聞名,還是明代狀元 楊升庵的故鄉。馬家鎮基礎設施完善,開通了3000門程控直撥電話,新建了22萬千伏變電站,已有150餘台變壓器,年供電能量達5000萬伏以上,日供水1500噸的水廠1座,日供天然氣5萬立方配氣站1座,可供全鎮工業、生活用電、用氣、用水。工業基礎為全鎮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 活力,1999年全鎮 工農業總產值2.86億元,財政收入730萬元,基保工商稅收43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80元,糧食總產量16300噸,列入全省鄉鎮200強前150強/工業已發展成為建築、建材、冶煉、機械、電力、化工、輕紡、食品、鞋業、家具十大支柱 產業。馬家鎮在 經濟發展後勁方面,新建了新都區工業區白螺工業園區,占地1000畝,已有十多家工業企業建成投產。 西部大開發的大好機遇,賦予馬家人民奮力 開拓、銳意進取、自強不息、以優美的環境、真誠的服務、優惠的政策、歡迎四方賓朋前來投資合作,共創美好明天。[1]
目錄
農業
2006年,全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26229畝,主要以水稻、小麥為主,其中水稻到種植面積19600畝,產量9885噸,小麥種植面積6629畝,產量2132噸。經濟作物面積19015畝,主要以油菜、川芎、大蒜為主,其中油菜種植面積8211畝,產量1249噸,川芎面積588畝,產量107噸,大蒜面積1402畝,產量1607噸,葉煙面積177畝,產量33噸,蔬菜面積8637畝,產量17841噸。全年出欄生豬27086頭,牛存欄213頭,雞、鴨、鵝、兔等小家禽出欄544027隻;農業招商到位資金3690萬元;建成澄清川芎基地,興崇食用菌種植基地,石家、橋爐雜交稻制種基地以及麗陽生豬、興崇奶牛、石壩小家禽等3個無公害 養殖基地;建立了新都區第一家註冊的石壩 無公害蔬菜專業 經濟合作社;建成 棗林社區養豬示範基地,引進養豬專業戶 8 戶,引進資金達 160 萬元,存欄種豬和肉豬達3000頭。2006年全鎮共實現土地流轉2406畝,引進規模種植業主13戶,重點發展了無公害蔬菜、西瓜等。[2]
工業
全鎮共有企業 300 余家,上規模的達8餘家,從業人員 4963餘人,已形成了機械、加工、食品三大支柱產業。 完成工業招商區外到位資金24830萬元,其中市外到位資金19600萬元;完成總投資在2000—5000萬元以上項目6個;完成 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18900萬元。全年鄉鎮企業總產值63800萬元,完成增加值22200萬元,實現利稅總額2230萬元;完成生產性固定資產投入18900萬元,完成技改項目40個,技改投入9800萬元;盤活存量資產6530萬元,救活關停企業8個,盤活 閒置土地135畝,閒置廠房9800平方米。
基礎設施建設
投資120萬元對白橋路2.6公里,寬4.5米和 新馬路石壩至 仁里段1100米,寬4米的路面進行了硬化以及 白螺大橋改建和新馬路石壩至興崇村2500米及棬高路馬家段1475米的路基進行了改造;投資13.5萬元,完成澄清村0.4公里 渡槽的修建。
社會事業
投入20萬元資金做好馬家中心小學、林泉小學前期標準化建設「 三通一平」工作;小學入學率100%、鞏固率100%、畢業合格率99.8%,小學升初中入學率達98%,初中升高中升學率達85%。計劃生育按政策 生育率達96.84%, 避孕措施及時率達97.6%,鞏固 石壩村種植基地1個,計劃生育「 三結合」聯繫戶22戶,新增戶15戶,幫帶戶66戶;檢查 已婚育齡婦女5932人,普查率達99.3%。 農村合作醫療參和農民達22099人,參合率達97.6%。新建馬家鎮升庵老年協會及八支分會,組織開展大型 老年文化活動5次;完成農村電影放映156場。籌集資金16萬元為18戶困難戶建房,為6戶困難戶進行了房屋維修,為 低保戶發放低保金10.9萬元,為五保戶發放五保金18萬元,為22戶低保家庭子女實施幫困助學,在校實施了「 兩免一補」,為32戶特困殘疾家庭發放專項救助資金19200元,出資1萬餘元資金對21戶殘疾人家庭實施養殖業扶持。全年完成 綜合保險80人, 基本養老保險100人, 工傷保險400人,為 失地農民辦理社保229人;共舉辦 農村勞動力引導性培訓6期,共培訓1610人,共舉辦電腦、電工、焊工、縫紉等培訓班12期,共培訓了630人,其中取得職業資格證書445人。[3]
黨建工作
全鎮共有13個村(社區)黨支部777名黨員參加第三批 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全面推行黨委委員聯繫黨代表、黨代表聯繫黨員、黨員聯繫群眾的「三聯繫」制度,全鎮7名區黨代表、79名鎮黨代表和264名普通黨員已聯繫群眾1050人,通過走訪、談心等形式收集了意見並解決了問題。堅持開展黨代表 述職評議工作,讓黨員和群眾了解、監督黨代表在任期內發揮參與決策、監督、示範、參謀和橋樑作用,並對黨代表進行 民主評議。完善黨代表和普通黨員列席黨委會制度,確定每次不低於3人參加黨委會,讓黨代表和普通黨員了解鎮黨委的工作安排,參與黨委的決策,進一步落實好黨員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加強對黨委決策的監督,進一步擴大黨委工作的透明度。2006年,新培訓 入黨積極分子182名,全年新發展黨員22人;切實加強黨風廉政責任制的落實;認真組織實施開展村社幹部廉潔 從事公務行為規範行為試點工作。[4]
社會治安綜合治理
堅持「預防為主,打防結合」的方針,「兩搶」、「兩盜」比2001年發案率降低34.3%,破案率上升150%,工作成效位居全區之首。深入開展「五五」普法工作,加強 司法調解,認真做好群眾來信來訪的接待回復工作,妥善處理重點建設施工秩序整治和征占地過程中的矛盾和糾紛,杜絕了群體性糾紛和 越級上訪等;完成無邪教社區的創建工作。 在經濟發展後勁方面,新建了 新都區工業區 白螺工業園區,占地1000畝,已有十多家工業企業建成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