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埃斯林
此條目或章節內容可能是從某個來源處複製後貼上, (2019年8月23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8月23日) |
馬丁·埃斯林(Martin Esslin),1918年生人,英國著名荒誕派戲劇理論家。1961年,他發表了題為《荒誕派戲劇》(Theatre de l'absurde)的論著,在理論上給荒誕派戲劇這一流派正式定名。代表作品有《荒誕派戲劇》、《戲劇剖析》等。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馬丁·埃斯林
國籍 英國
職業
荒誕派戲劇理論家
代表作品 《荒誕派戲劇》
主要觀點
馬丁·埃斯林認為這些劇作家的作品是加繆在《西緒福斯神話》中提出的哲學觀念--"人生本來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的文學表達。這些戲劇的共同特點是:類似雜耍,包含可怖的或悲劇的形象,人物處於無望境地、被迫重複無意義的舉動,對白充滿陳詞濫調、文字遊戲和廢話,情節重複出現、或荒謬的展開,對現實主義的滑稽模仿或消解。
馬丁·埃斯林說過:"每位荒誕派戲劇家都有自己的根基、源泉和背景,所以他們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對待主題和形式的獨特的態度。"
人物成就
荒誕派戲劇興起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達到了高峰。二戰的惡夢剛剛過去,戰爭給整整一代人的心靈留下了難以治癒的創傷,上帝不復存在了,舊日的信仰坍塌了,美好的希望和理想破滅了。世界讓人捉摸不透,社會令人心神不安。劫後餘生的人們,撫摸着戰爭的傷疤,開始了痛苦的反思,對傳統價值觀念和現存的秩序持否定的態度。往日的精神支柱瓦解了,新的信仰尚未找到,這種精神上的空虛反映到文學藝術上,自然形成了一個"沒有意義,荒誕,無用的主題"。
代表作家及代表作有塞繆爾·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歐仁·尤內斯庫的《禿頭歌女》(1950年)等。就在尤奈斯庫《禿頭歌女》上演後的第十年即1961年,英國著名的戲劇理論家馬丁·埃斯林 發表了題為《荒誕派戲劇》(Theatre de l'absurde)的論著,從而在理論上給這一流派正式定名。
書中,馬丁·艾斯林將貝克特、尤奈斯庫、日奈等劇作家劃歸為荒誕派,荒誕派戲劇家用荒誕的形式表現荒誕的內容, 對社會價值觀、道德秩序和傳統人際關係的異化進行嘲弄和批判,反映了現實的荒謬和存在的困惑,代表了當時西方思想界在經歷了二戰浩劫之後對人類社會向何處去的反思與追問。
代表著作
《荒誕派戲劇》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本世紀五六十年代興盛的荒誕派戲劇,對它進行了界定及對貝克特、阿達莫夫、尤內斯庫、熱內這四位荒誕派戲劇的代表人物的劇作進行了分析、闡發與評價,追溯了這種戲劇形式的承傳關係,論述了它在表現當代西方人的處境與困惑的意義。對於戲劇與其他形式,本書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戲劇剖析》[1]
評價
這位在國際上享有盛望的學者、戲劇家,對歐洲戲劇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和貢獻。就是這位馬丁·艾斯林先生,將本世紀50年代初,在法國馬黎興起的一種大反傳統表現手段、集荒誕與哲理為一體的戲劇,命名為"荒誕派戲劇"。從此,這一命名得到世界的公認。 中國學術界、戲劇界早已從他那大量的戲劇論著中獲得不少啟迪,感受到他那種對歐洲戲劇,特別是現當代歐美戲劇所具有的那種高屋建瓴的觀察力。[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