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饒州故城址

中文名稱;饒州故城址

地理位置;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林西縣

所屬時代;遼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時間;2013年

編號;7-0073-1-073

饒州故城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林西縣,是遼代古城遺址。

饒州故城址遺址分東、西兩城,全長1400米,其中東城長1050米,西城長 350米,城牆基寬 12 米,殘高 2至4 米,東西各有2門,發掘有瓷片、陶片、壺、瓶、碗、盤、瓷牛頭、馬俑、鍘刀、鎬、鏟、鐵矛、箭簇等文物。

2013年5月,饒州故城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目錄

歷史沿革

據《遼史》地理志饒州條記載:"饒州,匡義軍節度,本唐饒樂府地,貞觀中置松漠府,太祖完茸故壘。有演河隸延慶宮,統縣三"。"長樂縣,本遼城縣名,太祖伐渤海遷其民建縣居之,戶四千,內一千納鐵。"根據上述文字,這座古城址,唐初為饒樂都督府,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 648 年)改稱松漠都督府。遼代由太祖完茸故壘,建立饒州,西南小城,為饒州的長樂縣城 。

1970~1980年,開始對這一城址的發掘和研究 。[1]

遺址特點

遺址分東、西兩城,東城大西城小。全長1400米,其中東城長1050米,西城長 350米,寬為 700 米,城牆基寬 12 米,殘高 2-4 米,牆為夯築,東西各有 2門,門址明顯,有瓮城痕跡;北面有等距土堆 7 座 ,南牆邂中有 60 平方米建築台基 1座,為南門遺址。東城東門附近有 1 建築遺址,其上遍布冶拱焦渣和鐵汁凝固物,並有大量鐵丁、鐵環、鑄鐵殘片。

城址西南方 100 米處,有石廟 1 座,當地人稱"白廟子"。石廟雕工細膩、花紋工整、造型精美。

城址西北方小山頂上,有明顯的石牆遺蹟,石牆周圍全長 200 米,直徑為 70 米,此為饒州城防禦設施遺址。城址正北山上有平台 5 處,每處平台上均有明顯建築遺址。地面上有大量瓏磚碎瓦,均為遼代廟宇建築材料,是遼代廟宇遺址。

經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實地調查,發現城址內東西兩城的布局呈橫向的"日"字形,即"城址平面為橫長方形,系由大小相連的二城組成;西部城址面積較小,是一附城,東部當是主城。"而且在大城西城牆的外側發現有馬面的遺蹟,而且四角還存在着角台,如大城與小城同時建成應無此必要,據此估計,西側的小城可能是在大城築好以後再接築的。這一點的古代城市在其他城市比較少見,而在遼代城址中卻有很多發現,這是遼代城址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據目前考古調查結果來後,具有這種結構的遼代城址除饒州外主要還有遼上京中京道松山州等,之所以有這樣的城市布局,是同遼代的社會政治制度及民族分布特點有着密切的聯繫 。

首先,唐末以前,潢河(西拉沐淪河)兩岸的廣大地區是契丹族的發源地,主要從事傳統的漁獵畜牧產業,基本上沒有其他民族在此地定居。但是,據《契丹國志》記載,從五代時期開始,"藩鎮驕橫,互相併吞鄰藩,燕人軍士多亡歸契丹" ,據《新五代史》記載"時劉守光殘虐,幽、涿之人多亡入契丹",這說明遷入契丹腹地的中原漢人逐漸增多,契丹統治者將這些遷居以及虜掠而來的漢人安置在上京道地區,"依唐州縣,置城以居之" ,他們帶來了先進的社會文化以及生產生活方式,為傳統的遊牧生產方式注入了新鮮的血液。但是在契丹統治者眼裡,這外來的人口都是地位低下的人,不能與契丹人同居一城,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契丹統治者在建設城市的時候,就採取了在主城的外面再加築一座附城,用來供這些外來人口居住,這樣就形成了遼代城市所特有的"日"字形布局,這些被分隔出來的附城規模較小,居住條件較差,與一牆之隔的主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為了防範外來人口的反抗,契丹統治者往往在主城構築堅固的防禦設施,對外面的附城進行嚴密的監控。

其次,由於自遼太宗耶律德光開始,遼代實行了"因俗而治"(百官志一)的民族政策,這是一種具有雙重性特點的政治,即"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這一制度體現在城市的建設和管理上,即形成了將契丹人和外來人口分別置於分隔開的兩座城中,這樣可以減少契丹人與外來人口的對立,保留各自的傳統文化和生產生活方式,有利於社會和安定和繁榮,但也帶來了一定的問題,主要是由於人為的分隔,阻礙了各民族在各方面的緊密聯繫,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族融合。

遼代這種"日"字形的城市,是以前歷代中原王朝所沒有的,在草原民族歷史上也是第一次嘗試,這種創舉,不但促進了遼代各民族的共同發展,而且對後世也有着深遠的影響。

文物遺存

考古發掘有片、陶片、壺、、碗、盤、瓷牛頭、馬俑、鍘刀、、鏟、鐵矛、箭簇等物品,此外,還出土一件亞腰鐵權,但無銘文;建築材料有石雕盤龍築件、獸紋、蓮紋瓦檔、布紋大瓦、筒瓦、勾紋灰磚、褐綠色琉璃瓦等;生產工具有石柞、石臼等 。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饒州故城址被國務院核定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