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
詞語釋義
1. 喝酒。
《國語·晉語一》:「﹝史蘇﹞飲酒出。」
唐 韓愈《順宗實錄五》:「天下吏人,誥至後,出臨三日皆釋服,無禁婚嫁、祠祀、飲酒、食肉。」
《東周列國志》第一百六回:「王遷回宮,無計可施,惟飲酒取樂而已。」
魯迅《而已集·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其時司馬氏已想篡位,而阮籍名聲很大,所以他講話就極難,只好多飲酒,少講話。」
清 田蘭芳《皇清太學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孫)墓志銘》:「家素貴,無一切紈恗狗馬聲色飲酒六博及鐕核持籌之習,亦無狎朋昵友優伶娼交之往來。」
2. 古代宴會時供食畢漱口的酒。
《周禮·天官·酒人》:「共賓客之禮酒、飲酒而奉之。」
鄭玄 註:「飲酒,食之酒。」賈公彥疏:「謂食時有酒者,《曲禮》云:『酒漿處右。』則此非獻酬酒,是酳口之酒也。」孫詒讓 正義:「蓋食禮無獻酬,唯有酳口,故別謂之飲酒。」
基本簡介
飲酒,人們的生活中不應缺少酒。在各種社交中,飲酒往往是最常見的一種方式,當我們需飲酒時,無論是白酒、葡萄酒、啤酒或是其他什麼酒,都應適度地、健康地飲酒。切莫抱有「寧傷身體,不傷感情」的飲酒觀念。飲酒也要做到「適量、健康、文明」才是保健養生之道。
酒的適量
一般來講,如果超過了一定的濃度,酒精通過腸胃被吸收,並進入血液。當血液中酒精濃度達到0.05%時,就可使人產生興奮作用;酒精濃度達到0.1%時,就可使人興奮過度而失去自制能力;當濃度達到0.2%時,就會爛醉如泥。這就是常說的"酒精中毒",會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當然,我們在生活中不可能在飲酒中隨時測定酒精含量,這就要憑自己平時的酒量大小和身體感受來掌握了。
相關報道
2009年6月27日著名的英國《柳葉刀》雜誌刊出了一系列文章,並加了社論,強調酒精的危害性。第一篇文章分析了2003年從世界衛生組織(WHO)、聯合國及其他來源的資料,包括車禍、酗酒及各種有關疾病,如某些癌症、高血壓及肝硬化等,得到全球有關酒精的病死亡率為3.8%。也就是說,全球死亡25例中,約有1例是與酒精有關。
他們考慮了飲酒的利弊以及飲酒方式,認為飲酒最厲害的地區是東歐和俄國,最少為東地中海地區,主要包括中東及北非一些國家。他們注意到因飲酒而死亡者最常見於男性及年輕人,而現在婦女及印度和中國的飲酒卻正在增加。飲酒致病與其飲酒量有直接關係,對窮人和被社會邊緣了的人損害最大。酒消費的經濟在高收入和中收入國家中,包括對社會的損害,以及醫療費用等,約占國民總產值1%以上。總之,飲酒是可以預防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應該立即採取行動減少飲酒的傷害及消費。
第二篇文章分析了減少酒精傷害的政策和行動的有效性及性價比。其中包括教育、衛生領域、社區活動、禁醉酒駕車、酒的市場、價格、減少傷害、非法酗酒等。系統複習分析後認為,有關酒銷售環境的政策(特別是定價及限售)對減少酒精傷害最有效。加強立法以減少醉駕也有效。但學校教育無效,不過媒體教育起一定作用。他們認為將酒漲價及限制更嚴,以及禁酒廣告是有高性價比的方法。嚴查非法酗酒比單純增加消費稅率更有效。
其他一些文章認為世界各國在此問題上政策不一致,有的國家還增加酒市場,年輕飲酒者增多,卻缺乏相關的政策。自由貿易更增加了限酒的困難。認為不僅政府要行動,非政府組織也要行動起來限酒,應該開個全球限酒大會。
有篇英國的文章認為二戰後英國幸災樂禍地認為酗酒是其他國家的事。一直到2001年衛生部長報告英國肝硬化(主要因飲酒)的死亡率超過了歐盟的平均數,才引起警覺。某些年齡段在以30年估算的一代人中飲酒者增加近10倍,而同時歐洲大陸都已成功限酒。因為酒降價及更易買到,使英國人以人計的耗酒量翻了一番。總之,這些文章使人們注意到限酒是全球最緊迫的健康問題之一,是可以減少或預防的。而中國隨着經濟的發展,酒的消耗量也在增加,還有所謂的我國「酒文化」,把酒介入到商品交易中,把飲酒量與「交情」畫等號,有的名人即使在條件最好的醫院也未能救回肝硬化出血的生命,這些悲痛的教訓應該引起我們重視。因此這次嚴打醉酒駕車須引起全社會的重視,更嚴格地從源頭上限酒,才能有效地減少醉酒駕車。
相關誤區
喝酒臉紅才好
我們常聽人說:酒量好的人喝了酒,臉色紅潤,這是 好現象。一個人喝酒後如果臉色紅潤,意味着這個人體內 的酶不足夠去分解酒精。喝酒臉色是因皮下暫時性血管擴張所致,這些人體內有高效的乙醇脫氫酶,能迅速將血液中的酒精轉化成乙醛,而乙醛具有讓毛細血管擴張的功能,會引起臉色泛紅現象。
人天生體內的酶少,喝酒後酒精會使血管擴張,造成臉紅。一些天生體內酶多而不常喝酒的人,即使多喝兩杯,很快地能把酒精加以新陳代謝,也不會出現滿臉通紅的樣子。酶少的人可以通過長期喝酒來增加體內的酶,喝酒時就不會再臉紅。
除乙醇脫氫酶外,人體內還有一種叫做乙醛脫氫酶的物質,喝酒臉紅的人只有前一個酶而沒有後一個酶,導致乙醛在體內迅速累積而遲遲不能代謝,所以臉紅的時間會比較久。與酒後「面不改色」的人相比,乙醛在這種人體內停留時間較久,毒性作用更大。不過,一般來說,過了1—2個小時後,紅色就會漸漸褪去,這是因為肝臟中的細胞色素P450會慢慢將乙醛轉化成乙酸,乙酸進入循環系統後會被代謝掉。
早上空腹喝酒沒問題
早上到熟食中心吃早餐,經常看到一些人喝着冷啤酒,有些不配任何食物,空腹喝。醫生指出,臨床經驗顯示,早上喝酒的人,多數是酗酒者,他們一早喝酒,以紓緩酒精脫癮所引起的手顫、出汗現象。空腹喝酒也容易醉。
資料顯示,一罐330毫升的啤酒包含的熱能,相等於2片麵包的能量。如果空腹喝啤酒,啤酒中的微酸性會刺激腸胃消化作用。早上空腹喝啤酒,有胃病者更吃不消,會導致胃病發作。另一方面,喝酒時間最好選在晚上,因為人體肝臟中乙醇脫氫酶的活性有時間規律,中午活性降低,晚上活性增加。中午喝酒,乙醇不容易被代謝排掉,比晚上容易醉,對身體的傷害也較大。
喝酒後用茶解酒
喝茶不能解酒,這方法不可取,因為茶葉中的茶鹼有利尿作用,酒精轉化為乙醛後還來不及再分解,便從腎臟排出,會使腎臟受到乙醛刺激,從而影響腎功能。喝茶會削弱胃酸,使人更不舒服。啤酒利尿,傷精傷陰,喝洋參茶會好一些,它補氣養陰,生津止渴,同時具有醒腦作用。
飲酒禁區
酒不與咖啡同飲
酒精傷身,咖啡因具有興奮、提神和健胃的作用,若過量亦可造成中毒。假如酒精與咖啡同飲,如同火上澆油,可加重對大腦的傷害,並刺激血管擴張,加快血液循環,增加心血管負擔,造成的危害超過單純飲酒的很多倍,甚至更輕易危及生命。
感冒後不飲酒
感冒者飲酒會加重病情。由於感冒病人,尤其是嚴重者大多伴有發熱症狀,此時通常要服用退燒藥,一般多是撲熱息痛。一旦飲用了白酒、烈性酒,兩者產生的代謝物對肝臟將產生嚴重損害,直到完全壞死。
肝病患者應禁酒
急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病伴有糖尿病的人應盡對禁酒,包括啤酒。肝炎恢復期和慢性遷延性肝炎,在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情況下,可酌量飲用啤酒,由於啤酒有促進消化液分泌、增進食慾的作用,同時啤酒里還含有多種氨基酸和B族維生素,但一般一天不要超過半升。
酒後不宜喝茶
酒後飲茶不是好習慣。由於人飲酒後80%的酒精由肝臟將其逐漸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並排出體外,從而起到解酒作用。這種分解作用一般需2-4個小時,假如酒後立即飲茶,會使酒中的乙醛通過腎臟迅速排出體外,而使腎臟受到損傷,從而降低腎臟功能。同時,過多飲茶,進水量過多,也會增加心臟和腎臟的負擔,對於患有高血壓、心絞痛的冠心病人更為不利。所以,酒後最好吃點梨、西瓜之類的水果為宜。
酒後不宜服藥
酒類都含有不同程度的酒精,有上百種藥物在酒後服用,可以增加毒副作用。如酒後服痢特靈、優降靈等藥,就會出現心律***、血壓升高等反應;又如酒後服鎮靜藥、催眠藥、抗癲癇藥、抗過敏藥、降壓藥等,一方面可增加對大腦的抑制效應,而另一方面又使藥力陡增,超過人體正常耐受量,致使發生危險。特別是年老體弱或患有心、肝、腎疾病的人更應避免酒後服藥。
酗酒後勿看電視
飲酒使眼睛充血,若飲酒過多,酒中的有害成分則對眼睛有較重的損傷,能使視神經萎縮,嚴重的甚至可導致失明。看電視可使視力衰退,而飲酒又損害視神經,二者同時進行,即是火上澆油,對視力大有損傷。因此,飲酒後切勿急於看電視,老年人尤應留意。
飲酒酒徳
喝酒應講酒德,其實這一說法並不新鮮,早在《尚書·天逸》中就有記載:"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於酒德哉". 對酒文化頗有研究的林超先生在《杯里春秋》中寫道:酒德經歷代發展,內容極其豐富,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在酒行為上的集中體現。對酒德的主要精神,林先生言簡意賅地用6個字進行了概括,即:"逸、和、友、敬、雅、節。"逸:是說酒可助人逸樂、逸興、逸才思。和:是說喝酒可以"孕和".友:是講喝酒可以融洽人際關係,交流思想,溝通感情。敬:是講喝酒要敬讓講禮儀,保持酒桌上的和諧氣氛。雅:是說喝酒要講文明、雅致、合規範,高尚而不粗俗。做到"飲"有格,"酒"有品,"人"有量,"醉"有度,反對粗俗怪誕之飲。節:是說喝酒以能節制酒量,不酗不湎不沉為德,提倡飲要適度和適量。[2]
飲酒①——【東晉】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② 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 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③ 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④
《飲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後偶然的題詠,不是一時所作。 ②人境:人類聚居的地方。③日夕:近黃昏的時候。④末二句用《莊子》語。《莊子" 齊物論》:「辨也者,有不辨也,大辨不言。」《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詩意是說從大自然的啟示,領會到真意,不可言說, 也無待言說。 譯文 我家建在眾人聚居的繁華道,可從沒有煩神應酬車馬喧鬧。 要問我怎能如此超凡灑脫,心靈避離塵俗自然幽靜遠邈。 東牆下採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頭喜見南山勝景絕妙。 暮色中縷縷彩霧縈繞升騰,結隊的鳥兒迴翔遠山的懷抱。 南山仰止啊,這有人生的真義,我該怎樣表達內中深奧!
挺好的,我喜歡啊編輯本段評析 這首詩名為飲酒而在詩中卻隻字未提及飲酒,恰恰應對了詩人「意不在酒」,而為意境深遠的田園生活。悠然自得的他摒棄渾濁的世俗功名,返璞歸真,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的人生境界。然而這只是作者嚮往和平而美好的生活,渴望沒有喧擾,沒有戰爭,百姓安居樂業。可事實上整個社會環境是「激流暗涌」,「一觸即發」的動盪即將來到,箇中滋味誰人能知,憂國憂民的他心繫百姓的安危與生活才是作者的本意,借酒表義嚮往美好正是前後呼應。 賞析品評 起首四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何等平淡,何等自然,似乎是詩人不經意地在與你談話,然而,那內涵、那滋味卻又是相當豐富的。首先,它蘊涵着詩人對田園生活深深的喜愛。
" 結廬在人境",而又能不受車馬之喧的侵擾,這裡滿含着詩人對人境之喧鬧、官場仕途的厭惡和對安靜田園之讚美;其次,詩人對"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這一矛盾狀況所作的解答,是"心遠地自偏",這裡面包含着兩層意思,一是只要"心遠",就自會去尋求偏遠之地,從而達到無車馬之喧的境界;再是只要"心遠",無論地之實際上的偏遠與否,都會達到心靈的寧靜,這與佛教思想特別是禪宗境界已很相似。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對上句"而無車馬喧"和"心遠地自偏"的坐實。它不是抽象地論證,而是由虛入實,信手拈出詩人田園生活的一個最典型、最形象、最具有審美意義的場景,給予了最完美、最藝術而又最自然的表現。詩意深醇,卻又元氣渾成,融和沖淡,又能天然入妙,遂成千古絕唱!蘇東坡對此曾有一段精彩評論:"淵明意不在詩,詩以寄其意耳。『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本自採菊,無意望山。適舉首而見之,故悠然忘情,趣閒而累遠。此未可於文語句間求之。今皆作『望南山'覺一篇神氣索然"(《竹莊詩話》)。在宋代,陶詩此句,諸版本皆作"望南山","望"與"見"雖字義相同,卻有"有意"與"無意"的細微區別,大概自蘇東坡有了這段精彩的分析之後,"望"字遂罷。此二句,除"采""見"兩個動詞,悠然天成,趣閒累遠,其餘動詞,"菊""東籬""南山"等,亦無不佳。以至於這些物象以後成為田園、歸隱與情趣高雅,不同凡響的象徵物,成為華夏文化的重要構成。它們初看上去,如此隨意散緩,但如細品,則滋味無窮。這種感覺亦如東坡所評:"(淵明詩)初 看若散緩,熟讀有奇趣",而要想品出箇中滋味,則又"非至閒至靜之中則不能到","此景物雖在目前"而"此味不可及也"。(宋人張戒《歲寒堂詩話》)。 詩人採菊東籬,有如傾聽着大自然美妙的音響,觀賞着大自然美妙的畫面,那裡一定有着清清的泉水,奏着莊嚴的天籟,那菊花一定散發着醉人的芳香,使詩人陶然欲醉,意與境會妙不可言。悠然之間,詩人舉首展望,遠遠的廬山映入了眼帘,這時,詩人才發現,天色已是傍晚,一層淡淡的暮靄籠罩着遠處的山景,使它更具綽約朦朧之美,在這絕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飛鳥們結伴而歸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佳"字好,它恰如其分地透露處了詩人對"山色日夕"的感覺和體會,發人聯想到那傍晚的山色;"飛鳥"二字,既是眼前之實景,為這平淡的畫面增添了一點動感,同時,它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種象徵意味,使人感到它既是客體之物象,有時詩人主觀之自我。它是"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的那隻倦於車馬之喧而皈依山林的飛鳥吧! 結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由實化虛,以虛涵實,妙極!就其思想來說,當源於莊子:"辯者也,有不辯也,大辯不言"(《莊子·齊物論》);"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詩人說自己從大自然里得到了許多啟示,領會到人生之真諦,但又感到無法用言語表達,當然,也無須用言語表達。詩人由"欲辯"而達"忘言",這也是一種新的人生境界吧!就藝術而言,它涵蓋了更多的,更豐富的、無法用語言表達的內容,各中滋味,就留給讀者自己品味了。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名潛,字淵明,諡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著名詩人。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對他的評價還有隱逸詩人,靖節先生。後世稱他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曾祖陶侃曾任東晉大司馬,父祖均曾任太守一類官職。淵明八歲 喪父,家道衰落,日漸貧困。曾幾度出仕,任過祭酒、參軍一類小官。四十一歲時棄官歸隱,從此躬耕田園。他以田園生活為題材進行詩歌創作,是田園詩 派的開創者。詩風平淡自然,極受後人推崇,影響深遠。清陶澍注《靖節先生集》是較好的注本。
《飲酒二十首》
公元416年,劉裕調集全國的兵力,從東向西,分五路討伐後秦。首發攻克了洛陽,西晉故都得到光復。第二年又攻克長安。長安經過百年滄桑,終於被晉軍收復。消息傳到江南,東晉朝野一片歡騰。 劉裕通過北伐,極大的擴大了他個人的權利。朝廷為了討好劉裕,下詔書封劉裕為相國,總管朝政,又封他為宋公,食邑十個郡,加九錫,位在各諸侯之上,劉裕故作推辭。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朝廷控在劉裕手裡,他想要什麼,朝廷就得下詔書給他什麼。他想當朝廷,當今的朝廷也得趕快讓位給他,這是早晚的事。 那一年秋天,陶淵明總是悶悶不樂。他早就看透,東晉的氣數已盡,劉裕篡位只是遲早的事,他整天為這件事悲傷鬱悒。只要東晉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績就光輝燦爛,照耀家邦。一旦東晉滅亡,就一筆勾銷了。他又想一切都在發展變化,興衰榮辱也在不斷地交替更換。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莫不如此。為這些事煩惱也沒有用,還是多喝點酒,好好睡一覺吧。 陶淵明只要弄到酒,沒有一個晚上不喝他個一醉方休。他認識到,人生在世像閃電一樣,稍縱即逝,就應該坦蕩從容,無憂無慮地度過。也許靠着飲酒,我陶淵明就能青史留名。 醉酒之後反而詩興大發,胡亂扯出一張紙,書寫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後,再修改潤色。寫好的詩稿越積越厚,讓老朋友幫忙整理抄錄。一共得到20首詩,陶淵明把這一組詩題為《飲酒二十首》序言是: 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然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編輯本段其他詩篇飲酒二十首 其一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這首詩以失群鳥依孤獨松,比喻自己隱居守志,終身得所。 一隻惶惶不安的失群鳥,日暮還在徘徊獨飛。沒找到合適的棲息之處。夜晚叫聲悲切,依依戀戀,不肯遠去。因遇孤生松,收斂翅歸依。寒冷的勁風使萬木凋謝,而松樹獨不衰。我像這隻飛鳥一樣,總算找到歸所,千載不相違。 其二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 (注:教材上大多為第五首) 這首詩寫自己心與世俗遠離,所以身在塵世,而心能感受超塵絕俗的真趣。 自己雖構屋居住人間,但沒有世俗車馬往來的喧鬧。這是因為自己的心遠離塵俗,所以即使身居鬧市,也如同在偏遠的地方一樣,不受干擾。蘇軾說:「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這兩句是說無意中偶見南山,從南山勝境和悠然自得的心情,與自己隱居的生活中,感受到真意妙趣。日落時分,山景尤佳,飛鳥相伴而還。萬物各順其自然,這裡有很深的奧妙,欲辨而忘其言不能辨。 其三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譽毀。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
三季是指夏、商、周三個朝代。這首詩是說三代以來,人們是非不分,只是順應時勢隨聲附和。作者要與世俗背馳,要追隨秦時夏黃公,綺里季等在商山隱居的四隱士,避世隱居。 世上人們的行為有千萬種,誰知怎麼叫是,怎麼叫非?有些人只簡單粗略的從事情表面看是非,就隨着別人表示讚譽或詆毀。夏商周三代以來,這種事情很多,但豁達之士有自己的主見,不隨聲附和。世俗中愚妄之輩咄咄逼人,但自己不能雷同,決計歸隱。 其四 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 一觴雖獨盡,杯盡壺自傾。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這首詩寫作者飲酒食菊,遠離世情。世情既遠,就可以怡然自得。 秋天是菊花最佳的時候。帶着露水,採菊浸酒而飲,菊香和酒香融為一體,極佳。屈原《離騷》中說:「朝食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因為菊為傲霜之品,所以食菊能修身自潔。飲此忘憂之酒,使感情更加超凡脫俗。雖說是對菊獨酌,但興致很高,飲之不足。太陽落山,群動皆息,飛鳥歸林。我在東窗下長嘯一聲,且舒懷。 其五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 提壺掛寒柯,遠望時復為。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 有些樹木,比松樹高,遮掩了松樹的雄姿。但寒冬到來,萬木凋零,只有松樹更加鬱鬱蔥蔥。作者要學習松樹的風格,為人品格要堅貞,要高尚。 青松在東園,雜樹沒其姿。等到嚴霜降,眾樹凋零,唯見青松卓然挺立。當松樹很多連成林時,這種品質不被人看重。孤松挺拔,人才稱奇。獨自飲酒,時復遠望。想到自己這一生,好像在夢幻里。人生豈能被塵俗的羈絆拘牽! 其六
清晨聞扣門,倒裳往自開。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 「繿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 這首詩假託田父與自己的問答,來表示終身歸隱的堅決態度,以答覆那些好心勸他出仕的人。 清晨聞見扣門聲,沒等穿好衣裳就跑着去開,原來是好心的老農,提着酒,打遠來問候我,勸慰我,懷疑我的所作所為不和時宜,違背世俗。田父說:「破衣茅屋,不是高棲之地,整個社會都崇尚同流合污,希望你也能隨波逐流。屈原在《楚辭"漁父》中說:『世人皆濁,何不汩其泥而揚其波?』」 詩人回答田父說:「深感父老好心相勸,但自己的天性很少能與人和諧一致。重返仕途誠然是可以學的,但違背自己的本性去做,豈非糊塗!暫且一起歡飲吧,我的車駕不可能返回。歸隱的決心已定,再說也沒用。」 其七 有客常同止,取捨邈異境。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
這首詩把醉者醒者加以比較,認為醒者拘與世俗之見,顯得愚鈍可憐;醉者能勘破虛偽,倒見出他的清醒。說明世事昏昏,不堪聞問,只好用沉飲迷醉,以示憤慨。 有二客雖同一居處,但取捨態度完全不同。一客常獨醉,一客終年醒。兩個人互相譏笑,對方講的話,誰也聽不進去。醒者小心拘謹是多麼愚鈍,醉者頹然狂放倒比較聰慧。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箋》說:「醒非真醒而實愚。醉非真醉而實穎」。告訴那些醉酒的人,日落後應該秉燭夜飲。 其八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 弊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 作者感嘆自己少年好六經,有濟世之志,而世道艱險,淹留無成。乃安道守貧,隱居躬耕,甘歷饑寒之苦,而又孤獨沒有知己。 少年時很少與外界人事交往,所好者是儒家六經。現在已經年歲高了,但學業停滯事業無成。自己抱着「君子固窮」的節操隱居田園,歷盡饑寒之苦。悲風襲擊破屋,前庭長滿荒草。因為饑寒不能入睡,所以披衣起來,坐待天明。偏偏晨雞不肯報曉,夜顯更長。現在已經沒有能理解自己的知己,所以我的所作所為,終將受到掩蔽而無法表白。 詩中的孟公,是東漢劉龔的字。據《高土傳》記載,東漢張仲蔚隱居不仕,「常據窮素,所處蓬蒿沒人,閉門養生,不治榮名,時人莫識,唯劉龔知之。」 其九 幽蘭生前庭,含熏待清風。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 覺悟當念還,鳥盡廢良弓。 作者用幽蘭待清風以顯其清香,比喻自己懷才待機。然而仕途險惡,鳥盡弓藏,所以只好隱居以芳香自守。 生長在前庭的幽蘭,飽含芳香,等待清風吹來。因為清風才能把它的芳香吹到遠方,以別蒿艾。我現在好像失去方向,不認舊路。我想隱居田園,順其自然,路子就能走通。我覺悟到歸田隱居是對的,因飛鳥已盡,良弓該收藏了。 其十
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 這首詩作者借西漢末年揚雄表達自己的志向。揚雄字子云。王莽篡漢時,那些巧言善辯之士,歌頌王莽稱帝是天意,因而都得到封賞。揚雄不肯趨炎附勢,因而沒有封侯。 揚雄生來好酒,家貧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帶着酒肴向他請教釋惑,才能有酒喝。他有酒就飲盡,有疑難問題都能解答。當然,你問他攻伐別國的計謀,他不肯說。因為仁者考慮問題鄭重認真,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 其十一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陶淵明過着寧靜的鄉居生活。這一天,他邀請友人松下坐飲。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喝酒沒有桌凳可憑,只好鋪荊於地,賓主圍坐。沒有絲竹音樂,只能聽風吹松葉,只能聽父老雜亂言。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在醉意朦朧中,自我意識消失了,詩人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使人看到醉態可掬的詩人形象。 詩人最後說:有些人迷戀於虛榮名利,而我則知「酒中有深味」。魏晉以來,名士崇尚自然,嗜酒如命,他們所追求的是與自然冥合的境界,只有通過飲酒,才能達到這種境界。酒之深味便在於此。 其十二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 善惡苟不應,何事立空言。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 詩人一下筆,就一針見血地揭露了一個矛盾現象:人們都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事實上可謂至善之人的伯夷、叔齊餓死在西山(首陽山)。伯夷、叔齊是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父親死後,他們互讓君位。周滅商後,他們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終被餓死。詩人緊接着義正嚴詞地提出,既然不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什麼古聖先賢要講那樣的空話呢? 詩人又舉出榮啟期的事跡,證明善有善報之類的說教是空話。榮啟期是一個安貧樂賤的人,是封建社會的一位善人。孔子說榮啟期:「善乎,能自寬者也。」但這位善人九十歲還是以鹿皮為衣裳,以繩索為衣帶,過着饑寒生活,像他青壯年時一樣。 但是伯夷、叔齊也好,榮啟期也好,他們生前沒有得到善報,死後名聲卻流傳後世。他們所以能名聲傳世,依賴的就是固守貧困的節操。陶淵明本人正是這樣一位固守窮節的貧士。 其十三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 屢空不蕕年,長飢至於老。 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 裸葬何足惡,人當解意表。 孔子的弟子顏回,可謂仁者也。然而他29歲,頭髮盡白,早死。榮啟期也是有名的好人,但九十歲還過着饑寒生活。他們雖留下身後美名,但死後何所知。 人生在世,有些人厚自養身,把身軀看得千金一樣貴重,但臨終時,再寶貴的身軀,也得消滅。西漢楊王孫於病危時,囑其子裸葬,要以身親土。人當解其真意。 這首詩的前八句說名不足貴,後四句說身不足惜,都是憤世之言。 陶淵明寫《飲酒二十首》詩時,酒喝得不少,家中也經常斷酒喝。當他寫成十九首詩時,家裡的酒罈酒罐又空了好幾天。就在這個時候,一天清晨突然聽見有人敲門。陶淵明披上衣裳,打開門一看,原來是鄰居李老漢,抱着一個酒罈,站在門外。李老漢說:「我們家大清早剛釀成的酒,我想讓你嘗個鮮,就趕緊給你送來了!」 陶淵明一看送酒來了,高興得手舞足蹈地說: 「我幾天不吃飯不覺餓,可是這幾天沒喝酒,簡直渴得要死!」 「我還不知道你!」李老漢說,「就算渴死了,也要當酒鬼」。 兩個人朗朗地笑起來。 進到屋裡,陶淵明急不可待地倒出一海碗酒,淺黃色的酒液散發着迷人的酒香,叫人垂涎三尺。因為是剛釀成的酒,沒有經過濾,酒面上漂浮着一些酒糟,像一些白螞蟻。陶淵明去找漉酒巾,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一撓頭,想起頭上纏的葛巾,蒙在一隻空碗上,把另一碗渾酒倒在葛巾上。他撣了撣葛巾上的酒糟,重新把葛巾圍到頭上,頭上的葛巾也飄逸着迷人的酒香,這股酒香,通過鼻子,一直鑽到陶淵明的肺腑里。 「這是個好法子」,陶淵明得意地說,「又過濾了酒,又能戴在頭上聞香」。 陶淵明舉起那碗濾清的酒一飲而盡,頓時覺得兩眼發亮,兩掖生風,每一個毛孔都透氣,每一個細胞都快活。 陶淵明喝足李老漢送來的酒,寫成了《飲酒二十首》的最後一首詩。 其十四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 若復不快飲,恐負頭上巾。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陶淵明是以飲酒為題材,大量創作酒詩的第一人。他的詩,可謂篇篇有酒,寄酒為跡。 伏羲、神農是傳說「三皇」中兩位最古老的帝王,已經離我們很久遠了,世上已經罕見那樣純真的人。只有那個一生勤奮奔走的孔子,還想把四分五裂的東周社會彌補復原,讓民風世俗再回到那個淳樸的時代。 孔子的奔走努力雖然沒有達到天下大治,他所期待的鳳鳥雖然沒有飛來,但經他整理研究,殷周以來的詩書禮樂,總算由殘缺不全而恢復一新。可是,自孔子在洙水、泗水之間設壇施教的事業停止以後,他的微言大義就再也聽不見了。世風江河日下,以致出現了那個瘋狂的秦始皇,焚書坑儒,把詩書燒成灰。 好在西漢初還有伏生等幾個老儒生,傳授六經的工作勤勤懇懇。可是為什麼隔世之後,六經就沒人愛好和親近了呢?如今有些人也像孔子那樣成天在外馳車奔走,可是沒有人前來禮賢問津。 最後突然轉到飲酒上,在這樣令人絕望的世風下,我還能說什麼,做什麼?只好痛痛快快地飲酒,才對得起頭上戴的過濾酒的葛巾。陶淵明飲酒詩寫了二十首,這是最後的一首。這組詩是借酒後直言,談出自己對歷史、對現實、對生活的感想和看法。因為是酒後直言,所以難免有謬誤之處。「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 飲 酒 陶淵明 李白,杜甫,白居易,仰慕陶淵明 人品尤其李白那種「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的思想, 和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 歐陽修還說:「吾愛陶淵明,愛酒又愛閒。」蘇東坡一生把陶淵明當成良師益友,不但愛好 其詩,更仰慕他的為人。晚年在《與蘇轍書》中說:「深愧淵明,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 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在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 苦悶中,把陶淵明引為知己。在《水龍吟》詞中 說:「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