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鶴拳
起源
在清代時,少林僧徒方慧石者,避隱福州沙蓮寺,將武藝傳授女兒方七娘。某日七娘於寺前晾衣,忽有白鶴翩然而至,往來踐踏,晾衣為之所染,七娘遂持竿驅之,白鶴不畏,展翅掠避,或舉爪還擊。七娘雖極力驅之,亦無法將白鶴驅開。從此白鶴日日來此,七娘日日擊之,並記其形意而漸領悟,並將少林拳法溶於一爐,創出白鶴門拳法。白鶴門拳法內容分為四種,飛鶴拳法;鳴鶴拳法;宿鶴拳法;食鶴拳法等[1]。
飛鶴--表達鶴之展翅飛行,側重高架長手之練法;鳴鶴鶴--表達鶴之鳴叫,側重吞吐氣之內力練法;宿鶴--表達鶴之棲宿之腿爪,側重獨腳之踢吊;食鶴--表達白鶴全身形意,因鶴要食,必須會飛,會鳴,會宿,才能達到食之目的。食也代表白鶴攻擊之意,七娘再加上碎步法,更使食鶴拳錦上添花,更加精巧奧妙。白鶴門之飛、鳴、宿、食之拳法源由七娘於沙蓮寺之碧碎蓮庵領悟而傳出,又名曰:碧蓮者又有碎步法。
白鶴門拳經曰:飛如大鵬展翅之壯;鳴如伸頸歌聲之意;宿如大熊初醒之態;食如白鶴啄物之形。
功法特點
食拳要求以靜為主,靜以養神,一靜百靜,一部面卻它的靜是以意守氣。養其浩氣。動時快速勇猛,講究精、與一神、手、眼、節的配合。拳勢有時較為激烈,上肢動作較會。步法穩固,練時以兩足為根,力由根起,勁在腰頭,氣沉丹田。腳上講落地生根,吞身逐臂,井井向上,動作整齊清晰,身正步穩,穩靜內在,內外合一。運動起來給人以沉着、穩靜,靈活多變,勇猛而漂悍的感覺。手法則要求四平八正。馬步常用三角馬(即三點五梅花)。技擊時腳上是「無搭不伸腿」的(即手上如沒有纏住對方身上的某個部位時是不起腿的)。食鶴拳是講突然出擊的,拳諺說食鶴變,五行變」[2]。
視頻
食鶴拳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據白鶴的生活習性,融合少林拳法創出的白鶴門拳法——食鶴拳,中華人,2020-2-17
- ↑ 中國功夫之食鶴拳特點,武術文化網,2017-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