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果性
食果动物
特征
无论何种生境里,动物只选择一部分果实作为自己的食物。这依赖于动物的行为、形态特征和营养需要,可供选择果实的多寡,可获得的时间长短、难易,果实气味、味道、大小、色泽、可实率、营养成分组成等因素的影响。
果实大小和相应的取食动物大小呈一定的正相关。大于3cm的果实适合哺乳动物的传播;小于2cm的果实适合鸟类或蝙蝠的传播。先锋树种的种子较小,适合鸟类的传播;而持久树种的种子较大,适合于哺乳动物的传播。
鸟类和果实大小的关系研究得很详细。只要果子没有大到一定程度时,鸟类更喜欢取食大果实,但大果实增加了鸟类对果实的处理时间和能量耗费。
鸟类对颜色敏感,鸟类取食的果子颜色较为鲜艳,最喜欢取食红色果实。鲜艳的颜色有三大作用:吸引种子传播者、显示果实的位置、标志果实的成熟程度。带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的果实更能吸引传播者。
果实营养与食果动物的选择上,研究得较多的是果肉中蛋白质、脂肪、糖、果肉与种子重量比等。
作用
动物对种子的二次传播:种子落到地表后,它可能保持在原地,也可能通各种方式进人种子库中。很多因素会影响这一过程,如种子本身的大小及形状,非生物因子如坡度、风、降水及水流及土壤结构特点等;生物因子如动物对种子的捕食和种子的二次传播,其它掘土动物动物的间接影响等。
许多鸟类和啮齿类动物有贮藏种子的习性。动物对种子的埋藏和分散降低了种子被捕食的概率。动物对种子的埋藏有利于种子(特别是大种子)的存活与萌发。尽管被埋藏的种子只有很少一部分能萌芽生长,但对植物来说,吸引贮食动物埋藏种子是一种有效的扩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