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风蚀洼地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风蚀洼地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作为一种形、音、义三位一体的符号系统[1],源于日月鸟兽之形,作为中华文明之标志[2],连接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方正之间充满美感。

目录

名词解释

由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吹蚀,形成了宽广而轮廓不大明显的、成群分布的洼地,叫做风蚀洼地。其外形多呈椭圆形,成行分布,并沿主要风向伸展。洼地的深度不超过10米,长度在1—2公里之间。背风坡一侧的坡度较陡,迎风坡一侧较缓。风蚀洼地在我国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广泛发育。

风吹蚀地面松散物质后形成的直径10~100m,深1米,平面呈圆形或马蹄形的洼地,称为风蚀洼地。洼地达一定深度后,或遇坚硬岩层,或近地下水位,都不利于继续加深,故风蚀洼地通常很浅。

相关地貌

风蚀盆地的规模比风蚀洼地大的多。南非风蚀盆地面积达300km2,深7~10m。埃及西部、利比亚和我国准噶尔盆地也有100km2以上的风蚀盆地。风蚀洼地与盆地深度低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可流出地面聚积成湖,称为风蚀湖,如我国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浑善达克沙地中的查干诺尔,毛乌素沙地的纳林淖尔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