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风箱
[ 原图链接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中文名: 风箱

外文名: wind box

外 观: 长方形木箱

用 途: 生火,鼓风

出现年代: 战国时代

构 成: 木箱,把手,活动木箱

学 科: 冶金

风箱,用来产生风力的设备,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构成。操作人员用手拉开活动木箱,空气通过进气口使风箱的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且并不塌缩,再拉动其体能够将其内的空气压出, 空气通过输风管,可以进入熔炼炉中,用于炼铁。最常见的一种由木箱、长方形活动木箱构成,用来鼓风,使炉火旺盛。[1]

目录

简介

风箱基本结构:由一个木箱、一个推拉的木制把手和活动木箱。用手拉开活动木箱,空气通过进气口而入橐;压缩木箱,箱内的空气通过排气口而进入到输风管,最后再进入冶炼炉中,用于烧火作饭。

以前农村家家户户灶房里都有用砖砌成的锅灶,旁边放着一个风箱。锅里填好水以后,点燃柴禾放进锅灶口里面,右手拉风箱,左手添柴火。  

由来

最早使用于强制鼓风的器具为扇和吹管, 古埃及金匠曾经使用带陶风嘴的吹管, 印加人有时以8至12根铜管同时吹炼。稍后,发明了以兽皮制作的鼓风皮囊,囊的两端分设风管和由操作者控的活塞进风口。此种简陋的鼓风器在近代仍然被一些地区采用。 埃及 第十八王朝勒克米尔(Rekhmir,约 公元前15世纪)墓的壁画中绘画有罐状脚踏鼓风器的图象。进风时,操作者用绳索拽起皮囊,随后踩下,将风鼓入炼炉内,每炉配备鼓风器四具,两人相向操作。

橐(亦称 橐龠)是一种鼓风器;橐是以牛皮制造而成的风袋;龠原来是指吹口管乐器,在词语中则是喻喻为输风管。根据历史记载,橐于战国时代已经存在。《老 子‧道经》用橐 比喻 空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汉朝 文献中论及橐龠者甚众; 山东 滕县出土的汉朝冶铁画像石中就有橐的画面,它有3个木环、两块圆板,外敷皮革而成。拉开皮橐,空气通过进气阀而入橐;压缩皮橐,橐内的空气通过排气阀而进入到输风管,最后再进入冶炼炉炉中。汉朝冶铁的技术得以大幅度地发展,与橐的 动力的改进有密切的关系。鼓风器本身即皮制的橐,大概应至 唐朝及 宋朝年间。  

发展

这真是个极其简单而又聪明的发明。在一个其作用的长方形箱子,箱子的两端各有一个进气口:用手将长方形箱子拉出时,空气从远端被吸进来;当它被推进时,空气则从近侧被吸进来。在向里和向外的两个过程中,空气被吸进箱内;而在这两种情况下被压缩部分的空气被推进到一侧室中,并在那里通过排气口被排出去。它不仅能鼓风,也能喷射液体。   它在老子的哲学巨著中被描述如下:对它推拉得越多,给出的风量越大。天地之间不正像风箱吗?虽然它空,却不会穷尽。老子的著述时代,虽然传统上认为是公元前6世纪,最保守的估计约在公元前4世纪,哪种说法都可能是正确的。文中的第三句至关重要,因为它似乎指双动活塞式风箱的连续动作。《老子口道经》用它比喻空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是说,皮橐内充满空气而不塌缩,用手拉动活动木箱,又将其内空气压出。空气通过输风管可进入熔炼炉中。汉代典籍中论及橐龠者甚众。山东滕县出土汉代冶铁画像石中有橐的画面。它有三个木环、两块圆板、外敷皮革而成。拉开皮橐,空气通过进气阀而入橐;压缩皮橐,橐内空气通过排气阀而进入输风管,再入冶炼炉中,这是单橐作业,至迟在战国时期,出现了多橐并联或串联的装置,名为“橐籥”,汉代又称之为“排橐”。

双动活塞式风箱是中国在鼓风技术方面最重要的发明,它出现于唐代或宋代。公元1280年印制的《演禽斗数三世相书》中,刊载有一幅世界上最古老的双动式活塞风箱图,相传该书是唐初袁天罡所撰,宋代初次刊行。明代《天工开物》中所载的活塞式风箱,与此类似。活塞式风箱正逆行程都作有用功,用手拉动活动木箱,每行程中一端排气鼓风,一端同时吸取等量空气,因而能提供连续风流,提高鼓风效率,是鼓风技术上的重大进步。欧洲直至公元1716年方发明了类似的双动往复式水泵,为后来的活塞式机械打开了道路。  

现代

以前农村家家户户灶房里都有用砖砌成的锅灶,旁边放着一个风箱。锅里填好水以后,点燃柴禾放进锅灶口里面,右手拉风箱,左手添柴火。 现代农村已几乎不怎么用了,除非过年时节,比如像渭南大荔县,腊月23前后蒸馍时偶尔用。现在家家户户都开始用煤气灶、电磁炉等,风箱早已淘汰,用风箱的时代已成为历史。  

相关视频

纯手工制作一个风箱,这么缺工具的老外我还是第一次见

参考来源

  1. 风箱里的乡愁和故事,搜狐 , 201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