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題所居村舍 杜荀鶴

題所居村舍
圖片來自搜狐網

題所居村舍是一首七言律詩。該詩揭露了當時社會政治的昏暗,酷吏殘忍、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同時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與呼聲,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目錄

原文

杜荀鶴〔唐代〕

家隨兵盡屋空存,稅額寧容減一分。

衣食旋營猶可過,賦輸長急不堪聞。

蠶無夏織桑充寨,田廢春耕勞軍

如此數州誰會得,殺民將盡更邀勛。

譯文

軍兵離去,家室一空。財物掠奪走,男子抓了丁。稅賦的數額又哪裡容許減去一分?

缺衣少食尚可勉強解決,賦稅常交又急迫,聽到傳令讓人心驚。

到了夏天,桑樹瘋長充塞村寨,卻無人養蠶,無絲可織。到了春耕時節,田野荒蕪,耕牛都被犒勞了軍隊。

這樣下去,哪一州縣會得到好處呢?只有那些軍棍酷吏靠宰殺榨取百姓得到更多功勳。

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紀實詩,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簡析

《題所居村舍》是一首七言律詩。該詩揭露了當時社會政治的昏暗,酷吏殘忍、軍閥混戰,民不聊生,同時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與呼聲,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整首詩寫得很通俗,寫戰亂造成農村蕭條凋敝景象,聲討了一群壓迫人民起家的官吏,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賞析

這首牆頭詩,題在作者所住村舍的牆上,意在叫大家看,所以寫得很通俗。某些前人和今人以「鄙俚近俗」貶斥杜荀鶴反映民間疾苦的詩,孰不知既反映民間疾苦,又力圖寫得通俗易懂,儘可能爭取更多的讀者,正是杜荀鶴的難能可貴之處。

離亂之後,詩人寄居在一個被戰爭蹂躪的滿目瘡痍的村莊裡,他見到許多農舍,空無人居,由於賴以蠶織的桑樹竟被砍伐,充作修營寨的材料,所有耕牛也都被殺掉犒勞了士兵,使得蠶沒法養,帛不能織,大片田地也遭到了荒蕪,人們缺衣少食,只能湊合着過,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農家所負擔的賦稅一分也不能少,催繳賦稅官吏的呼喊聲仍然非常急迫,實在慘不忍聽,作者最後指出,遭到兵燹之害得並不只這一個村莊,而是許多州縣。官府怎麼一點也不予理會,減免賦稅呢,原來這些地方官吏都是一群不顧人民死活的傢伙,老百姓都被殺害完了,他們還在多收稅向上面邀功請賞。

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於宮詞。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