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乌程簿厅浮玉亭七首
题乌程簿厅浮玉亭七首 |
作品名称:题乌程簿厅浮玉亭七首 创作年代:南宋 文学体裁:诗 词 作者:袁说友 |
题乌程簿厅浮玉亭七首是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袁说友作品之一。
袁说友(1140—1204)建宁建安人,流寓湖州,字起严,号东塘居士。孝宗隆兴元年进士。授溧阳主簿。历知池州、衢州、平江府,入为吏部尚书兼侍读。宁宗嘉泰三年,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罢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奉祠致仕。学问淹博,其疏奏多切时弊,诗文格调清新。任四川安抚使时,尝命属官辑蜀中诗文为《成都文类》。有《东塘集》。[1]
目录
正文
一
道场山顶出南溪,苍弁峰头正直西。 更割东桥仪凤水,如今定不怨鸾栖。
二
人言苕霅下千崖,一水中发两派开。 但怪玉浮浮似磬,不知原自泗滨来。
三
谁将绝景傍家边,举足溪山已满前。 莫恨微管清俸少,一亭风月不论钱。
四
一日溪流万橹声,簿书丛里眼偏明。 青衫不怕笼朱墨,直下沧浪便濯缨。
五
霅川今是辋川图,城郭中藏十顷湖。 空说侯门深似海,得如簿领一亭无。
六
浮屠高直一溪云,水面浑如镜面分。 此景正缘高士得,不然何以独输君。
七
误把新题涴彩梁,我书元不是中郎。 亭前若解真浮玉,成我蒹葭倚玉堂。[2]
作者简介
袁说友(1140~1204),字起岩,号东塘居士,福建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侨居湖州。宋绍兴九年(1139年)生。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调溧阳簿。淳熙四年(1177年),任秘书丞兼权左司郎官,后调任池州、知临安府。累任太府少卿、户部侍郎、文安阁学士、吏部尚书。宁宗嘉泰二年(1202年)以吏部尚书进同知枢密院,三年(1203年),拜参知政事(位同副宰相,正二品)。(《闽书》第2831页有传。另《中国人名大辞典》有传)。[3]
主要经历
袁说友有才识,忠于国事,为官30年,奏疏多切中时弊,发扬正气。淳熙五年(1178年)曾上疏指出:自绍兴末迄今,宿将多死亡,幸存的也都衰老,新进后生想献身而无门路,朝廷应令内外将帅推举,凡武艺高超、谋略深远、熟悉兵法有志报国者,经考察后予以试用。如所举不实,推举人要重加黜责。淳熙六年(1179年),孝宗召问,又上三策:一要久任统帅,二要选任正、副将官,三要修治兵器。光宗久不上朝,袁说友连续8次上疏力谏。宁宗即位,韩侂胄专权,群小阿附。朱熹、彭龟年等因劾韩侂胄而获罪,遭谴责者达数十人。婺州布衣吕祖泰上书请杀韩侂胄,被罚杖打并流配钦州。袁说友不畏强横,上书阐说:养正气、励风俗要自朝廷始,所以设台谏给侍之官,就是要凭公议、纠官邪,杜绝奸佞,使天下人怕公议;公议则气节立,气节立则惰者勤、私者公、贪者廉、怯者勇。不久,宁宗御批罢去朱熹。袁说友又上疏指出:朱熹的论奏都是爱君忧国之言,一旦被罢,何以服众?并申明:“臣等区区所论,实以国体有关,非止为一朱熹而已。”
嘉泰三年(1203年),袁说友以资政殿学士任镇江府知府,辞而未任。不久,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加大学士致仕。嘉泰四年(1204年),逝于湖州德清寓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