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显学第五十
韩非子·显学第五十(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一,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1]
目录
简析
显学,就是显赫的学问、显赫的学派,这是指当时的儒家和墨家两大学派。本节韩非先回顾了孔、墨两家的历史发展,指出儒、墨及其后学都不过是“无参验而必之”、“弗能必而据之”的“愚诬之学”,这种指责未免过于武断。难道历史的经验非要回到历史的当时而通过文字就不能学习吗?对于历史的经验,我们至今都还是各有取舍,任何一种学问,后代的人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相同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因此不可以用来作为批判的理由。所谓的事实是什么?就是所说的道理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人们通过这些道理能了解事物的真相,因此这些道理就不是愚蠢的,不是骗人的。比如“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的关系,难道这个问题还要回到尧、舜时代去考查验证吗?
【二】
墨者之葬也,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服丧三月,世以为俭而礼1之。儒者破家而葬,服丧三年,大毁扶杖,世主以为孝而礼之。夫是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2也。今孝、戾、侈、俭俱在儒、墨,而上兼礼之。漆雕之议,不色挠3,不目逃,行曲则违于臧4获5,行直则怒于诸侯,世主以为廉而礼之。宋荣子之议,设不斗争,取不随仇,不羞囹圄,见侮不辱,世主以为宽而礼之。夫是漆雕之廉6,将非宋荣之恕也;是宋荣之宽,将非漆雕之暴也。今宽、廉、恕、暴俱在二子,人主兼而礼之。
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今兼听杂学缪行同异之辞,安得无乱乎?听行如此,其于治人又必然矣。
注释 1.礼:《诗·鄘风·相鼠》:“相鼠有体,人而无礼!”《诗·小雅·十月之交》:“曰予不戕,礼则然矣。”《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易·大壮·象》:“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管子·五辅》:“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韩非子·解老》:“礼者,所以情貌也。”这里专指为礼法、礼节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传统习惯、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之意。
2.戾:(li力)《诗·小雅·雨无正》:“周宗既灭,靡所止戾。”《诗·小雅·节南山》:“降此大戾。”《诗·大雅·抑》:“哲人之愚,亦维斯戾。”《论语·阳货》:“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荀子·荣辱》:“果敢而很,猛贪而戾。”《韩非子·五蠹》:“诛严不为戾。”《字林》:“戾,乖背也。”这里用为违逆之意。
3.挠:(nao劳)《国语·晋语》:“抑挠志以从君。”《孟子·公孙丑上》:“不肤挠,不目逃。”《战国策·魏策》:“秦王色挠。”《韩非子·诡使》:“贱爵禄,不挠上者,谓之‘杰。’”《韩非子·八经》:“民以法难犯上,而上以法挠慈仁,故下明爱施而务赇纹之政。”这里用为屈服之意。
4.臧:《庄子·骈拇》:“臧与谷二人相马牧羊。”《楚辞·严忌》:“释管晏而任臧获兮,何权衡之能称。”《荀子·王霸》:“则臧获不肯与天子易埶业。”《荀子·礼论》:“君子以倍叛之心接臧谷,犹且羞之。”《韩非子·喻老》:“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是以太公望杀狂矞,而臧获不乘骥。”这里用为古代奴婢的贱称之意。
5.获:《易·离·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获,匪其丑,无咎。”《诗·小雅·采芑》:“方叔率止,执讯获丑。”《诗·小雅·出车》:“执讯获丑,薄言还归。”《墨子·小取》:“获,人也。爱获,爱人也。”《荀子·王霸》:“则臧获不肯与天子易埶业。”《韩非子·喻老》:“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韩非子·难一》:“今使臧获奉君令诏卿相,莫敢不听。”《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且夫臧获婢妾,由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己乎。”李善注引晋灼曰:“臧获,败敌所破虏为奴隶。”《方言》卷三:“荆、淮、海、岱杂齐之间,骂奴曰臧,骂婢曰获。”这里用为古代奴婢的贱称之意。
6.廉:《论语·阳货》:“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庄子》:“人犯其难,我享其利,非廉也。”《荀子·不苟》:“廉而不刿。”《荀子·乐论》:“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考工记·弓人》:“紾而博廉。”《吕氏春秋·孟秋》:“其器廉以深。”《广雅》:“廉,棱也。”这里用为正直、刚直、品行方正之意。
译文 墨家主张的丧葬是,人死在冬天就穿冬季的服装下葬,死在夏天就穿夏天的服装下葬,桐木做的棺材只能要三寸厚,要为死者服丧三个月,社会上都认为这很节俭而作为行为规范。儒家主张倾家荡产来安葬死者,要服丧三年,而且要毁坏自己的身体靠拐杖才能站起来,当世的君主认为这是孝而作为行为规范。如果肯定墨家的节俭,就将会否定孔子的奢侈浪费;如果要肯定孔子的孝,就将会否定墨家的违逆。如今孝、违逆、奢侈、节俭都包含在儒、墨两家的主张之中,而君主上级同时都作为行为规范。漆雕子的主张是,不在脸色上表现出屈服,不在眼神中表现出逃避,行为不正那么连奴隶也要避开,行为正直那么就敢于怒斥诸侯,当世君主认为方刚正直而作为行为规范。宋荣子的主张是,对所设置的不斗争,对所取得的不立仇,不把坐牢当羞耻,被欺侮也不以为耻辱,当世的君主认为宽宏大度而作为行为规范。如果肯定漆雕子的刚正,就将会否定宋荣子的宽恕;如果肯定宋荣子的宽恕,就将会否定漆雕子的凶暴。如今大度、刚正、宽恕、凶暴都包含在他们二人的主张中,君主却同时作为行为规范。
自从愚蠢骗人的学说,杂乱矛盾的说法互相争辩以来,君主同时都听从,所以天下的读书人,说话没有明确的思想原则,行为没有固定的道德原则。冰块和火炭放在同一个容器里不可能持久,严寒和炎热不可能在一个季节同时到来,杂乱矛盾的学说不可能同时并存而便国家得到治理。如今同时听从杂乱的学说和荒谬的行为互相矛盾的言论,国家哪能不混乱呢?君主听言行事像这样,对于治理民众方面必然也是这样了。
说明 韩非在本节反复申述,互相矛盾的思想和行为是不能放在一起的,尤其是不能放在国家政策中。这种说法是对的,相互矛盾的思想和行为是不能同时放在国家政策中。但是,这种互相矛盾的思想和行为却都有可能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人是一种非常奇怪的矛盾集合体,他可以有非常矛盾的性格,也可以有非常矛盾的思想和行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的可塑性很强,尤其是一些没有自己思想的人,没有主见的人。而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人在诸侯君主中是很普遍的。所以在国家政策上,在行政的指导方针上,都普遍存在着混乱。有一点韩非是批评错了,儒家也并不提倡厚葬,更不会提倡倾家荡产来安葬死人,如在《论语·先进》中记载,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这是孔子在颜渊墓前的自述。为了遵循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孔子反对厚葬。因为孔鲤之死,就没有厚葬,颜渊作为一介布衣百姓,是不允许厚葬的,再说,也没有厚葬的必要。但是学生们不顾孔子的反对,私下里厚葬了颜渊,所以孔子说我不能象对待儿子一样地待你,是说没有象安葬孔鲤一样地薄葬,而你的那些同学们厚葬你,是违背了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说,我们都能违背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那么人人都可以违背了。而如果人人都违背了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这个社会不是就更混乱了吗?在颜渊厚葬薄葬的问题上,孔子之所以反对厚葬,是因为孔子想得更多更深,而不仅仅是为了节约一点钱的问题,而学生们坚持厚葬,是没有想到更多的问题,没有想到整个社会行为规范的问题,只是看到现在,看到目前,实属目光短浅。所以,从这件事上,我们确实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就象我们在大街上扔垃圾一样,如果人人都不遵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那么大街上就会乱七八糟,而如果我们从自己做起,不乱扔垃圾,那么,我们的生存环境就会越来越好。所以,遵守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自觉做到的。而遵守了既定的社会行为规范,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就不会“过犹不及”了。
作者原文
【一】
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1也。墨之所至,墨翟2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3之儒,有子思4之儒,有颜氏5之儒,有孟氏6之儒,有漆雕氏7之儒,有仲良氏8之儒,有孙氏9之儒,有乐正氏10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11之墨,有相夫氏12之墨,有邓陵氏13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14、舜15,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
注释
1.孔丘:(公元前551~前479)中国春秋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2.墨子:中国战国初期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姓墨名翟,其生卒年月,历史上无确切记载。
3.子张:姓颛(zhuan专)孙,名师,字子张。孔子的学生。春秋末陈国阳城(今河南省淮阳)人。少孔子四十八岁。
4.子思:(公元前483年~前402年)是战国初期思想家。姓孔,名伋,孔子之孙。相传曾授业于曾子。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发挥子思的思想,形成思孟学派。
5.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姓颜,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三十岁。
6.孟子:(约前372――前 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孟”。
7.漆彤开:孔子的学生。姓漆彤,名开,字子开,又称子若。春秋末鲁国人。少孔子十一岁。据《汉书艺文志》记载,他的后代著有《漆雕子》十三篇,成为儒家的一派。
8.仲良氏:名怀,鲁国人。据《小戴礼记·檀弓上》、《诗·鄘风·定之方中》毛传引仲梁子语,则仲梁子乃兼有曾子、子夏二家之学派。
9.孙氏:恐脱一“公”字,应为公孙尼子。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公孙尼子》二十八篇。
10.乐正子:名克,孟子的学生,当时正在鲁国做官。《孟子·梁惠王下》:“乐正子入见。”《孟子·告子下》:“鲁欲使乐正子为政。”
11.相里氏:孙诒让《墨子闲诂墨学传授考》:“相里子,名勤,南方之墨师也。
12.相夫氏:《元和姓篡》引《韩子》作“伯夫氏”。
13.邓陵子:南方之墨者,诵《墨经》,见《庄子天下篇》,据《元和姓篡》,邓陵子盖楚人。
14.尧:中国古代的皇帝陶唐氏之号。生于伊,嗣后耆,故称伊耆氏;初封陶,后徙唐;又称“伊唐氏”。
15.舜: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译文
社会上名声显赫的学派,是儒家、墨家。儒家造诣最高的,是孔子。墨家造诣最高的,是墨翟。自从孔子死后,有子张一派的儒家,有子思一派的儒家,有颜回一派的儒家,有孟子一派的儒家,有漆雕启一派的儒家,有仲良子一派的儒家,有公孙尼子一派的儒家,有乐正子一派的儒家。自从墨子死后,有相里勤一派的墨家,有相夫子一派的墨家,有邓陵子一派的墨家。所以在孔子、墨子死后,儒家分成八派,墨家分为三派,他们的学问所取舍的各不相同,都自称为是真正的孔家、墨家思想,孔子、墨子不可能再复生,那将让谁来判定当代的这些学派是不是得了孔、墨的真传呢?孔子、墨子都称道尧、舜,而取舍亦不同,却也都说自己的主张是真正的尧、舜的思想,尧、舜不可能再复生,那将让谁来确定儒家、墨家究竟哪一家的说法是真的呢?殷商朝、周朝各自都有七百余年的历史,虞、夏到现在有两千多年了,而不能断定儒家、墨家的真假;如今想要审察三千年以前的尧、舜,想来是不可能确定的吧!不用事实验证就对事物作出决断,是愚蠢的;不能确定事物的真假就作为依据,是一种欺骗。所以明显地说根据先王,肯定尧、舜的事迹,不是愚蠢就是欺骗。愚蠢骗人的学说,杂乱矛盾的行为,明白的君主是不会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