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猷
人物生平
公元前386年,韓列侯去世,其子韓文侯即位。
韓文侯二年(前385年),韓國勢力逐漸強盛,開始向外擴張。此年,韓國舉兵侵略鄭國,攻取其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鄭國由於受到楚、魏、韓等國入侵,國土大多喪失。
韓文侯二年(前385年),韓國再次向宋國發起進攻,一直打到宋國都城彭城(今江蘇徐州),俘虜宋君。
韓文侯七年(前380年),進攻齊國,打到桑丘(山東濟南)。
韓文侯十年(前377年),韓文侯去世,其子韓哀侯即位。
政治主張
韓文侯時期,韓國政治混亂,法律、政令前後不一,群臣吏民無所適從。韓文侯實行改革。繼續使用申不害提倡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主張以「術」治國。申不害所講的「術」,主要是指國君任用、監督和考核臣下的方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君臣之能者也。」(《韓非子·定法》)
國君委任官吏,要考察他們是否名副其實,工作是否稱職,言行是否一致,對君主是否忠誠,並根據考察的結果進行賞罰,提拔重用忠誠可靠之臣,貶除狡詐奸滑之人。最好採取隱密的權術,表面上不露聲色,裝作不聽、不看、不知,使臣下捉摸不透國君的真實意圖,實際上卻可以聽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這樣就可以做到「獨視」、「獨聽」,從而「獨斷」。
韓文侯時期,申不害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史稱「申不害相韓,修術行道,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需要指出的是,申不害的改革有很大的局限性,效果遠不如魏、秦等國。
韓文侯時期的韓國在現在的河南一帶,《史記》上有這樣的記載:「韓之先與周同姓,姓姬氏。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曰韓武子。」也就是說,韓國祖先最初是被封於「韓原」這個地方的。致韓厥之時,列為晉國六卿之一,即「晉作六卿,而韓厥在一卿之位,號為獻子」。
獻子之子宣子徙居州。宣子子貞子徙居平陽。至於「鄭」這個地方,最初不是韓的領土,而是另外一個諸侯國——鄭國。 《史記》記載「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二年,滅鄭,因徙都鄭。」我們知道,春秋與戰國分野的標誌就是韓、魏、趙的三家分晉。所以,說戰國時期的韓國都城應該是鄭。《史記》記載韓文侯時期韓的疆域範圍:「九年,秦虜王安(韓最後一個王),盡入其地,為穎州郡。」以上資料說明,韓的領土範圍大致應是黃河以南,故不包括河北,在穎水之濱,故在河南界內,鄭州、洛陽之間,西北與山西接壤,南不過淮河一線(當時是楚地)。
經濟發展
韓文侯時期,韓國商業也很發達,主要表現在商人的活躍,城市的繁榮和貨幣的流通等方面。 擴大範圍
韓國商人們販運於列國之間,擴大了商品交換的範圍,各地的特產如北方的馬匹,南方的魚,東方的鹽,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場上都能買到。大商人更加活躍,如大商人白圭,「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方法,(《史記貨殖列傳》)大搞投機交易,賺取了大量財富,河東鹽商猗頓和冶鐵商郭縱,富甲天下,交結諸侯,干預政治,陽翟大賈呂不韋,通過販賤賣貴,家至千金,參與政治,官至丞相。 發達城市
韓文侯時期,城市的繁榮是商業發展的重要表現,戰國時期出現了許多工商業發達的大城市,韓之陽翟(今河南禹縣)。 金屬貨幣
韓文侯時期,隨着商業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金屬貨幣的流通更加廣泛了。當時金屬貨幣有銅幣和金幣兩大類,銅幣主要有四種:燕、齊兩國使用刀幣,周、秦一帶使用圓錢,三晉使用布幣,楚國使用「蟻鼻錢」,金幣一般以斤(十六兩)、鎰(二十兩)為計量單位,還有「餅金」和「郢爰」。(餅金為餅狀金塊,郢爰為方形金塊)金屬貨幣進入商品流通領域,是商品經濟發展的重要表現。 手工業發展
1.與農業相結合的家庭手工業。隨着井田制的瓦解,小農經濟成為封建生產方式的基礎,小農經濟的特點是男耕女織,其產品主要是滿足家庭的需要,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個體手工業。指民間具有一定專門技能的工匠,依靠自己的「技藝」從事的小商品生產,他們分布於各個行業中,如木工、皮革工、鞋工、陶工、漆工等,其產品多是自產自銷。
3.私營手工業。指「豪民」經營的規模較大的手工業。如魯國猗頓經營的煮鹽業,趙國卓氏和魏國孔氏經營的冶鐵業等,其勞動者主要是依附農民、僱工和奴隸,私營手工業要向國家交納賦稅,個別大手工業主積累了大量財富,富比王室。
4.官營手工業。一般規模較大,由官府設立專門官吏掌管,其生產者由奴隸、罪犯和僱工,其產品主要是兵器,禮器及生活奢侈品,主要用來滿足統治者的需要。 農業革新
韓文侯時期的韓國,鐵製農具已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鐵耕已是很平常的事情。建國後考古發現的鐵製農具主要有:鐵鏵、钁、鋤、鐮等。鐵農具的推廣和使用,有利於大量荒地的開墾和耕作效率的提高。 韓文侯時期牛耕在戰國時期更加普遍。鐵農具和蓄力的結合,為深耕細作提供了條件。《韓非子外儲說上》說:「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如果沒有畜力和鐵農具,深耕細作是不可能的。
農民在長期的耕作實踐中,生產經驗更加豐富,他們已經能從土壤的色澤,性質和肥沃程度去認識和區別土壤,因地制宜地進行耕作,農民已很重視對土地的施肥,「掩地表畝,刺草殖穀,多糞肥田,是農夫眾庶之事也。」
韓文侯時期,通過施肥改良土壤,是提高農業產量的重要因素。隨着農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進步,糧食的單位面積產量大大提高,有的地方還推廣了一歲兩熟制,《荀子富國》說:「今是土之生五穀也,人善治之,則畝數盆,一歲而再獲之。」總之,戰國時期的農業生產發展十分迅速,生產水平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史書記載
韓氏族譜世系
始 祖:韓萬(韓武子)
始祖:韓萬,中國春秋時代初期晉國的公子、著名的政治家。姬姓,因封地韓原而為韓氏,名萬,諡武。故稱韓武子。曲沃桓叔的庶子,曲沃莊伯的異母弟。戰國七雄的韓國的先祖。
二世:韓賕伯,是晉國韓氏家族的領袖之一。
三世:韓定伯(韓簡),晉國韓氏領袖。
四世:韓子輿(韓輿),是晉國韓氏家族的領袖之一。
五世:韓獻子(韓厥),五朝卿大夫,優秀而又穩健的政治家,公忠體國的賢臣,英勇善戰的驍將。山西盂縣有藏山《趙氏孤兒》戲中韓氏第五世孫韓厥公祠。
六世:韓宣子(韓起),?—前514年,春秋後期晉國卿大夫,六卿之一,韓厥之子,政治生命超長的政治家。
七世:韓貞子(韓須),前514年—?,遷於平陽(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八世:韓簡子(韓不信),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韓氏的領袖。
九世:韓莊子(韓庚),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韓氏的領袖,春秋時期,山西河津劉家堡村南6華里,有韓氏九世孫晉國正卿韓莊子的莊子廟,莊子地。
十世:韓康子(韓虎),?—前425年,中國戰國時期晉國韓氏的領袖。前453年,與趙、魏三家分晉地。
十一世:韓武子(韓啟章),前424年—前409年,是中國戰國時代韓國的君主,徙宜陽。
十二世:韓景侯(韓虔),前408年--?,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稱侯。把國都從平陽遷到陽翟,即現在的河南省禹州市。
十三世:韓烈侯(韓取),前399年—前387年,又作韓武侯,戰國時期韓國君主。
十四世:韓文侯(韓猷),前386年—前377年,進攻鄭國,占領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又進攻宋國,打到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俘虜宋國國君。七年,進攻齊國,打到桑丘(山東濟南)。
十五世:韓哀侯(韓屯蒙),前376年—前374年,又遷都於新鄭,也就是現在的河南省新鄭縣,葬於河南省新鄭市鄭韓故城。
十六世:韓共侯(韓若山),前374年—前363年,又作韓懿侯、韓莊侯葬於河南省新鄭市鄭韓故城。
十七世:韓釐侯(韓武),前362年—前333年,又作韓昭侯、韓昭僖侯、韓昭釐侯,戰國名君,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躍升為一等強國。葬於河南省新鄭市鄭韓故城。
十八世:韓威侯(韓康),前332年—前312年,前323年稱王,又作韓宣王、韓宣惠王。葬於河南省新鄭市鄭韓故城。
十九世:韓襄王(韓倉),前311年—前296年,又作韓襄哀王、韓悼襄王。葬於河南省新鄭市鄭韓故城。
二十世:公子蟣虱,系韓襄王倉之二公子(中庶子),文武兼備,材質過人,深得韓公族擁戴。
二十一世:韓王信,(?-前196),是原來韓襄王的庶出孫子.史記記載,他是戰國韓襄王的「孽孫」,其父親是韓襄王的孽子蟣虱。事見《史記.韓世家》。韓襄王(戰國時韓國國君)→(20)公子蟣虱→韓王信(21)(韓王,漢初異姓王之一).秦亡後,韓國宗室韓王信起初被封為潁川王,而後又改封太原。(韓國最初建都平陽(山西省臨汾縣),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俘韓王安,把韓國舊地置潁川郡,郡所在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韓國滅亡後,國人紛紛以韓為姓,但大多仍聚居在潁川郡。戰國時代曾經顯赫一時的韓國,其宗室繼續以韓為姓,大多聚居在河南的潁川,潁川也就成為韓姓的第一個郡望。韓氏——以潁川堂為堂號,雖遷居異鄉,仍以是潁川人為榮。) 韓氏系承武子 望出潁川南陽
潁川系一世韓頹當
一世:韓頹當,是韓王信之子,韓王信逃至匈奴頹當城時其夫人所生,因名韓頹當。他於漢文帝(公元前180--157年),時率眾歸漢,被封為弓高侯。弓高侯韓頹當在平定七國之亂時,功冠諸將。韓頹當有兩個庶孫非常有名:韓嫣和韓說。韓頹當這支韓姓人,在東漢時期有很大發展。
二世:韓孺,韓頹當之子。襲父爵為弓高侯。
三世:韓說,韓孺的第三子。漢武帝時任光祿勛;韓說,弓高侯庶孫也,韓嫣的弟弟。以校尉從大將軍有功,為龍嵒侯,坐酎金失侯。元鼎六年,以待詔為橫海將軍,擊東越有功,為按道侯。以太初三年為游擊將軍,屯於五原外列城。為光祿勛,掘蠱太子宮,衛太子劉據殺之。
四世:韓長君,韓說之子,襲父爵為按道侯;
五世:韓增,韓長君之次子,襲其兄韓紹爵為龍頟侯;韓增,漢武帝寵臣韓說之子,少為郎官,襲父爵為龍額侯,昭帝宣帝間官至前將軍,本始二年,與田廣明等四將軍及校尉常惠擊匈奴,將三萬騎出雲中,唯斬首百餘級而還。張安世死後,繼為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 「轉發朋友圈,讓宗親都能尋根追源!」
六世:韓騫,韓增之次子,曾任河南尹,漢平帝元始年間(公元1-5年),外戚王莽當政,社會動盪,韓騫為避
王莽之亂,舉家遷徙至南陽郡的堵陽(今河南方城縣東);以後,韓姓在南陽郡逐步發展,從而使南陽成為韓姓的第二個郡望。南陽堂也成為了韓姓的主要堂號之一!東漢後期,韓騫的後代名顯史冊。以後的韓姓後人也以潁川和南陽兩地最旺,其他地方的韓姓據考證也多是從這兩地韓姓的分支。南陽郡和穎川郡一樣,在韓姓家族歷史上地位十分重要,後世的許多韓姓人,追根溯源,都源自這兩個郡望。
七世:韓良彥,韓騫的次子,韓騫的長子韓尋,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公元25-55年)曾任隴西太守;
八世:韓良彥之子,其名無考,
九世他所生之子名術,被尊為昌黎韓氏始祖(昌黎今遼寧義縣)。頹當9世孫術,官漢河東太守,始居南陽,其後子孫因以南陽為郡望。(韓姓30世)
昌黎系一世韓術
一世韓術
二世韓術之子韓純,也曾任河東太守。
三世韓純之子韓暨,籍貫 [荊州]南陽堵陽 [今河南方城東] ,三國魏時官至司徒,封南鄉亭侯。
四世為韓暨之子韓晏、韓肇、韓繇;
五世為韓晏的次子韓恬,東晉時任元莵太守,遷居陽夏(今河南太康);
六世為韓恬的次子韓偃,官至東晉臨江令;
七世為韓偃之子韓穎,初仕東晉,後入北魏,任從事郎中;
八世韓穎之子韓播,徙居昌黎郡棘城縣(今遼寧義縣西北),以後與其他韓姓支系在昌黎逐步播遷,發展到今遼寧、吉林等地。從而使昌黎郡棘城在唐代時發展為韓姓的第三個郡望。昌黎堂也成為了韓姓的主要堂號之一!
九世為韓播次子韓紹,在北齊任揚州別駕;
十世為韓紹次子韓胄,曾任北齊膠州刺史;
十一世為韓胄之子韓護,曾任北周商州刺史;
十二世為韓護之子韓賢,官至隋朝鄧州刺史;
十三世為韓賢之子韓符,曾任唐朝巫州刺史;被尊為相州(中洲)韓氏始祖。生子三:韓大壽、韓大智、韓大敏。居相州,北魏天興四年(公元401年)分冀州置,治所在鄴縣(今河北臨漳縣西南鄴鎮)。東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改名司州。北周建德
六年(公元577年)復名相州,大象二年(公元580年)移治安陽縣(今河南安陽市南)。隋朝移治今安陽市,大業初州廢。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復置。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改為彰德府。相州韓氏(中洲韓氏),又稱相韓系,是從南陽韓氏中衍生出來的一支。
十四世:韓大壽,韓符長子。唐官尚書禮部郎中,生子三:韓歸仁、韓朏、韓僎。葬安陽城外鳳形。 相州系
相州第一世即昌黎十五世。今日應邀臨時在家編稿,此段詳細電子資料U盤在單位,下次再補充。2017年3月18日韓垂兵。
一世:韓朏,字元明。子一:韓沛。
二世:韓沛,唐官登州錄事參軍,賜林國公。子一:韓全。
三世:韓全,封晉陽處士,隱居博野縣。子三,韓義賓、韓文操、韓有義。
四世:韓義賓,登州節度判官。子四:韓韞辭、韓慎辭、韓定辭、韓昌辭。
五世:韓昌辭,字贊禹。官真定符彭城令。子一:韓璆。
六世:韓璆,官廣晉府永濟縣令。子二:韓構、韓拱。
七世:韓構,字紹基,生子五:韓顏、韓頤、韓國華、韓曰華、韓春華。
八世:韓國華,字光弼。子六:韓球、韓瑄、韓琚、韓珫、韓璩、韓琦。
九世:韓琦,字稚生。生於泉州府。子六:韓忠彥、韓端彥、韓良彥、韓純彥、韓粹彥、韓嘉彥。
十世:韓忠彥,字師朴。子十:韓錦、韓密、韓洽、韓洞、韓治、韓澡、韓浩、韓澄、韓浚、韓滂。
十一世:韓治,字循之。子五:韓肖胄、沂胄、膚胄、膺胄、仇胄。
十二世:韓肖胄,字似夫。子七:韓協、韓彬、韓參、韓喜、韓修、韓駒、韓馴。。
十三世:韓駒,字字倉。子一:韓忠。
十四世:韓忠,生子一:韓政。
十五世:韓政,生子二:韓卿、韓先。
註:前修譜將韓忠、韓政二公和千三郎歸啟公之下,經查明,忠、政二公為韓肖胄六子韓駒之子孫。
程鄉系
相州十六世即程鄉系始祖
始祖:韓先,葬瓜州牛角塘。字堯臣,南宋御前大將軍,諡忠毅。子二:韓德、韓啟。韓德,字敏,有記遷惠州博羅,也有記稱遷京城,待考。
基祖:韓啟,字開盧,葬茥竹村蜈蚣形。生子五:千一郎(居博羅)、千二郎(居潮陽)、千三郎(居贛縣)、千四郎(字允,居平遠)、萬五郎(字勇,居平遠)。
一世:千四郎,字允。葬祖墓山上。子一:嗣一郎。
二世:嗣一郎,葬茥竹村大力狗眠窩。生子四:韓玉川、韓玉山、韓玉峰、韓玉樓。
三世:韓玉川,葬鳳頭嶺。生子一:韓必聰。
四世:韓必聰,葬豪坑土狗塘。子三:韓克春、韓克榮、韓克成。
五世:韓克榮,生子三:韓廣、韓富、韓盛。
六世:韓富,生子三:韓統、韓緒、韓綍。
七世:韓緒,生子三:韓金珠、韓金環、韓金瑞。
八世:韓金環,生子五:韓崇道、韓崇本、韓崇政、韓崇忠、韓崇信。
九世:韓崇本。生子一:韓起鵬。
榮公起鵬房系
十世:韓起鵬,生子四:韓允昭、韓允明、韓捷元、韓梅元。
十一世:韓允昭,生子六:韓作賓、韓作良、韓作思、韓作任、韓作儒、韓作雲。
十二世:韓作良,生子四:韓仁若、韓欽若、韓袛若、韓偉若。
十三世:韓仁若,生子二:韓為猷、韓為酞。
十四世:韓為猷,生子六:韓舉有、韓鴻有、韓永有、韓恆有、韓萬有、韓連有。
十五世:韓恆有,生子五:韓翹麟、韓翹飛、韓翹松、韓翹柏、韓翹高。葬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三興鎮百歲村。
十六世:韓翹柏。葬宜春市袁州區彬江鎮。生子三:韓蓮貴、韓英貴(居武家坊)、韓楚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