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光第
基本信息
中文名 | 韓光第 |
國 籍 | 中國 |
出生日期 | 1895年10月 |
逝世日期 | 1929年11月18日 |
職 業 | 國民黨東北軍愛國將領 |
畢業院校 | 奉天東北講武堂 |
生平
韓光第,原名玉樓,字斗瞻、千翹。滿族,雙城縣西官鑲黃旗頭屯人。祖籍大連。清嘉慶時,其先移居雙城堡屯墾。父英貴(恆順),滿洲佐領也,民國初,任雙城縣議會議長。有二子,光第為幼子。
光第自幼勤學,穎悟異常,恪守儒學宗義。九歲東渡,留學日本,畢業於目白中學。民國元年,考入吉林省立警官高等專門學校,每試必奪冠,尤喜史書兵策,常慕古之名將。復留學日本東亞高等預備學校,攻讀法律。回國,投筆從戎,入北京中央講武堂,轉奉天東北講武堂。畢業入東北軍,駐防吉林,歷任排長、連長、營長。
民國十四年,郭松齡「倒戈反奉」,瀋陽空虛。張作霖以教導隊官兵為基幹,克日擴為鎮威軍步兵第二十七旅,光第晉團長。以屢建奇功,再晉二十四師師長,授少將銜,恰而立之年也。縮編為第十七旅,改任中將混成旅旅長。
民國十八年,少帥張學良主政東北。久厭蘇聯。內恃蔣介石支持,外受白俄餘孽蠱惑,以為蘇軍不堪一擊,不顧「輔帥」張作相之反對,強行收回中東鐵路,天下驚駭。史稱「中東路事件」。蘇方遂集結八萬重兵,實施戰爭訛詐。光第臨危授命,率部駐紮滿洲里、扎蘭諾爾間,距俄境僅數十里。因上峰有不得開啟兵短之戒,故奉命挖戰壕固守,日以愛國大義激勵將士,將士莫不感動。復上書司令官,陳述禦敵之對策。發誓:旅長不退,則部下必無後退者。守月余,俄軍屢來騷擾,不得逞。乃於十一月十六日夜,以重炮掩護兩師之眾,偷襲第十四團一營、三營陣地,戰事慘烈,全體官兵殉國。翌日黎明,蘇軍以飛機數十架空襲之,血肉橫飛,戰壕屍體累累,然則無一人退縮。及午後一時,扎蘭諾爾車站被圍,團長杜選青殉國。光第遣人求援,自率衛隊抗擊敵寇,雖左臂受傷,仍戰鬥不息。敵眾勢猛,彈如雨注,天地為之陰晦。相持及暮,俄軍占領車站等處,炮火暫息。光第以殘部編為突擊隊,以待援兵。拂曉,援兵杳無音訊,而蘇軍復大至,以坦克、裝甲車衝擊,繼以重炮、空襲之。頓時,火光沖天,煙塵蔽日,商民慘死,屋宇為墟,喊殺之聲,聞於數里。團長李季英見勢不可為,問光第有何策?光第說:「誓與此土共存亡!」副官張德元勸其暫退,光第說:「全軍將沒,忍自退乎?」語未畢,坦克駛來,中彈倒地,血如泉涌,大呼殺敵而逝。年僅33歲。扎蘭諾爾遂陷。
是役,連長湯海泉以手榴彈擊坦克,見車堅無損,冒着槍林彈雨登上坦克,用手槍打死敵卒,自己中彈殉國。此役殉國者還有:團長張季英、副官張德元。共斃敵四千。東北軍成立以來,抗擊外敵之頑強悲壯,無出此役者。
噩耗傳來,東北百姓無不為之垂淚,各地公祭,中山陵西側立碑,以彰勛功。南京民國政府撥專款在其家鄉修建陵園,牌樓門楣上分別由蔣中正、張學良、萬福麟題額:「為國捐軀」、「氣壯山河」、「萬世流芳」。光第一生戰功卓著,先後獲三等大綬文虎章、二等大綬嘉禾章和一等國徽章。
光第愛兵如子,皆樂為用。然若侵害百姓,則嚴懲不貸。昔時駐防延慶,有兵私征驢馬變賣十元錢,遂處死刑。其自撰《官長訓令》 有言:「軍紀必須尊重,百姓務必愛護,作事問得起良心,抬頭對得起青天 …… 」有子四:樹聲、樹榮、樹松、樹敏。[1]
評價
覺羅氏贊曰:中東路事件,民國政府何其蠢哉,一場躁動,徒失黑瞎子島。然則,作為軍人,臨危授命,保衛國土,義無反顧。扎蘭諾爾一役,以一旅抗兩師之眾,以舊式武器抵擋重炮、飛機、坦克之攻,雖敗,非戰士之無勇也;苦戰絕地,前無廟謨之勝算,後無友軍來增援,雖敗,非將軍之無謀也。嗚呼,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