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肌
面肌又叫表情肌,系顏面的皮肌。面肌起自顱骨,止於面部皮膚。此肌收縮時面部出現皺褶改變口裂、眼裂形狀,以表達喜、怒、哀、樂等各種感情,並參與語言和咀嚼等活動。面肌主要分布在眼、鼻、口周圍,呈環狀或輻射狀,環狀肌有關閉裂孔的作用,輻射狀肌有開大裂口的作用。肌肉有額肌、顳肌、頰肌、枕肌、口輪匝肌、眼輪匝肌等。面肌受面神經支配,故面神經損傷出現面神經麻痹,其中周圍性麻痹與中樞性麻痹表現不同。
目錄
綜述
面肌包括顱頂肌、鼻肌、降鼻中隔肌、眼輪匝肌、皺眉肌、降眉肌、耳前肌、耳上肌、耳後肌、口輪匝肌、降口角肌、頦橫肌、笑肌、顴大肌、顴小肌、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降下唇肌、提口角肌、頦肌與頰肌;它們和頸闊肌及若干深肌都發生於舌弓的原肌塊,各自接受附近血管分布,血液循環豐富,並都由面神經分支支配。面肌的發育程度人各不同,各肌之間亦帶有若干融合。面肌多起自骨,止於皮膚,收縮時能開閉眼裂,開口閉口,或牽動皮膚。
顱頂肌的主要肌是左右成對枕額肌,它有兩個扁的肌腹,中間由帽狀腱膜結連,覆蓋顱頂。枕腹起自枕骨上項線外側2/3;額腹附於眉部皮膚,並與眼輪匝肌的肌束融合;帽狀腱膜淺面借緻密的皮下組織與頭皮相連,深面與顱的骨膜隔以蜂窩組織。功能:提眉,使額部發生橫皺紋,並使頭皮前後移動。
眼輪匝肌:眼輪匝肌呈環形圍繞眼裂,[1]附於內眥韌帶及其附近骨面,分為三部:①瞼部薄弱,位於上下瞼的皮下;②眶部較發育,圍繞眶緣,其外側分的肌束常與顴小肌的肌束相連;③淚部與瞼部相連,位於淚囊深面。功能:瞼部輕閉瞼;眶部及淚部緊閉瞼,並拉緊淚筋膜從而擴張淚囊。
口輪匝肌此肌圍繞口裂結構複雜,與其他面肌的肌束交錯頗多。①在口角處,與顴大肌、顴小肌、笑肌、頰肌和提口角肌的肌束交錯;②在上唇,提上唇肌、提上唇鼻翼肌和顴小肌的肌束都摻入口輪匝肌;③在下唇,降下唇肌與頰肌的肌束亦參加此肌;④唇內有肌束由皮膚斜行至唇粘膜。功能:閉口,使唇向牙壓迫,使上下唇向前凸出,從而對語言、飲水,進食、咀嚼和多種表情有重要作用。
頰肌:頰肌位於頰部粘膜外面,附着於上下頜骨牙槽部正對第三磨牙及其以後的骨面;肌束趨向口角,其上下分的肌束有交叉,並摻入口輪匝肌和上下唇的肌。功能:開口閉口時保持頰部粘膜緊張;咀嚼時,此肌與舌共同將食物推至上下牙面之間;吹氣或吹奏樂器時,壓迫口內氣體。
部位
①顱頂肌
顱頂肌闊而薄,左右各有一塊枕額肌,它由兩個肌腹和中間的帽狀腱膜構成。前方的肌腹位於額部皮下,稱額腹;後方的肌腹位於枕部皮下,稱枕腹。帽狀腱膜很堅韌,連於兩肌腹,並於頭皮緊密結合,而與深部的骨膜則隔以疏鬆的結締組織。枕腹起自枕骨,額腹止於眉部皮膚。枕腹可向後牽拉帽狀腱膜,額腹收縮時可提眉並使額部皮膚出現皺紋。
②眼輪匝肌
眼輪匝肌位於眼睛周圍,呈扁圓形。能使眼睛閉合。由於少量肌束附着於淚囊後面,當收縮閉眼時,可同時擴張淚囊,促使淚液經鼻淚管流向鼻腔。
③口周圍肌
口周圍肌位於口裂周圍,包括輻射狀肌和環形肌。輻射狀肌分別位於口唇的上、下方,能上提上唇,降下唇或拉口角向上、向下或向外。在面頰深部有一對頰肌,此肌緊貼口腔側壁,可使唇、頰緊貼牙齒,幫助咀嚼和吸吮;還可以外拉口角。環繞口裂的環形肌稱口輪匝肌,收縮時關閉口裂(閉嘴)。
④鼻肌
鼻肌不發達,為幾塊扁薄小肌,分布在鼻孔周圍,有開大或縮小鼻孔的作用。[2]
參考文獻
- ↑ 內眥贅皮的分類及其治療的長期隨訪豆丁網
- ↑ 表情肌概述醫學教育網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