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非地帶性

 

 

 

非地帶性,通常指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其構成的自然綜合體。在地表因受海陸差異、地勢起伏、大地構造和岩性組成等因素的影響,形成與緯度地帶性相異的各種地域分異現象。乾濕度地帶性、垂直帶性以及地勢地貌分異等都可看成是非地帶性的表現。狹義的非地帶性指因大地構造、地勢地貌分異引起的自然地理環境各組成成分及其構成的自然綜合體的非帶狀分布或分異的現象。

目錄

影響因素

海陸分布

如北半球高緯度的苔原帶和亞寒帶針葉林帶呈東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現象十分明顯,而南半球相同緯度絕大部分是海洋,故沒有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分布。

地形起伏

巴塔哥尼亞沙漠。

環流和洋流

如信風帶大陸西岸,因受離岸風及沿岸寒流的影響,在海岸帶形成沙漠。又如西歐的溫帶海洋性氣候緯度範圍到達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

水分變化

如熱帶荒漠帶和溫帶荒漠帶內的綠洲;局部水分礦化度的變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溫帶落葉闊葉林中,由於鹽分變大出現的鹼蓬草地。

岩石性質變化

如在四川盆地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由紫紅色的砂岩、頁岩風化而成的紫色土。

人為作用

如在沙漠邊緣營造防護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動都可以造成對地帶性規律的改變等等。

關係

1.非地帶性因素疊加在地帶性因素之上,使地帶性分布規律變得不很完整或不很鮮明。

2.地帶性因素影響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是局部的、特殊的。如澳大利亞大陸,其東部受大分水嶺的阻擋和沿岸暖流影響,分布着熱帶雨林和亞熱帶森林,但從整體講,地帶性因素起主導作用。

3.在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下,形成了複雜的地理環境。如我國處在同緯度的兩廣地區和橫斷山區,前者因受東南季風影響,屬於熱帶雨林和季雨林;後者因受地形影響而成為高山植物區。地表各地的地理環境都具有所在地帶的地帶性特徵,同時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具有非地帶性特徵,使自然環境更加複雜

自然帶

(1)熱帶雨林帶變為熱帶草原帶

分布:0°附近的東非高原

成因:東非高原海拔高,溫度低,蒸發(對流)弱,降水少。因此形成熱帶草原帶。

但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氣候與剛果盆地南北兩側的熱帶草原氣候不同,東非高原的熱帶草原氣候區仍然是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的,只是因為溫度低、降水少,所以植被才沒有西側的剛果盆地茂盛,才形成的熱帶草原帶。

(2)熱帶草原帶變為熱帶雨林帶

分布:主要包括北美洲中美地峽東部沿海、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大洋洲澳大利亞東北部沿海、南美洲巴西東南部沿海

成因:信風從海上吹向陸地,遇到山地抬升,降下地形雨;暖流流經,增溫增濕。

(①中美地峽東部沿海:東北信風,墨西哥灣暖流②馬達加斯加島東部:東南信風,馬達加斯加暖流③澳大利亞東北部沿海:東南信風,東澳大利亞暖流④巴西東南部沿海:東南信風,巴西暖流)

(3)溫帶落葉闊葉林帶變為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分布: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脈以東

成因:該地盛行西風(西北風),由於安第斯山脈的阻擋,降水幾乎全部將在了安第斯山脈以西的太平洋沿海岸,安第斯山脈而以東的大西洋岸處在背風坡,降水很少,氣候乾旱,因此形成了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

(4)溫帶大陸性氣候變成溫帶海洋性氣候

分布:西歐西部

成因: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