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隸屬於湖南省懷化市。靖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元崇寧二年(1103)改誠州為靖州(靖州名始此),民國2年(1913),靖州更名為靖縣,1987年2月19日,設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地處湖南省西南邊陲,懷化市南部,沅水上游,湘、黔兩省交界地區。地理坐標:北緯26°15′25″~26°47′35″,東經109°16′14″~109°56′36″,總面積2210.56平方公里。靖州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8℃。
得天獨厚的土壤和氣候條件,使靖州成為著名的果鄉,獼猴桃、血橙、木洞楊梅等果類珍品聞名避邇。核桃、板栗、五倍子、香菇、木耳、茯苓、天麻、玉蘭片等林藥產品,譽滿省內外。特別是木桐楊梅和八龍油板栗,更是聞名於世。靖州因此而獲得了"楊梅之鄉"、"板栗之鄉"的美譽。靖州蜜餞則是特有的農副土特產與苗侗人民靈巧手工藝的完美結合。獨具特色的地質構造,孕育着豐富的地下礦藏,已探明的有煤、鐵、銅、錳、硫磺、金、鎢、鋁等數十種珍稀礦產。[1]
目錄
建置沿革
靖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出土文物證實,距今3~5萬年的舊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境內繁衍生息。先秦時期為荊州西南要服之地,秦為黔中郡地,漢屬武陵郡鐔成縣。魏晉南北朝,先後屬舞陽縣、龍檦縣地。唐為敘州郎南縣溪僚地。唐代中期由侗族大姓楊氏自稱誠州、徽州。五代,馬殷遣呂師周破飛山後,楊再思附於楚,被封為誠州刺使。宋初為羈縻誠州。五代時,稱誠徽二州。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土人楊通寶入貢,為誠州刺使。元豐五年(1082)以沅州之貫堡砦始置渠陽縣,隸誠州。元祐二年(1087)改為渠陽軍,三年廢州軍為砦,屬沅州。五年復置誠州及渠陽縣為羈縻州。崇寧二年(1103)改誠州為靖州(靖州名始此),隸荊湖北路,領縣三:永平、會同、通道(渠陽縣改為永平縣)。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靖州為靖州路,治永平。十三年建立靖州置安撫司,翌年改為靖州路總管府,隸湖廣行中書省。明太祖乙巳年(1365)置靖州安撫軍民司。洪武元年(1368)降為州,三年升為府,九年復降為州,以永平縣省入,直隸湖廣布政使司,領會同、通道、綏寧縣。洪武十八年(1385)設靖州、五開(今貴州黎平縣)、銅鼓(今貴州錦屏縣)三衛,皆隸靖州。萬曆二十五年(1597)改天柱所為天柱縣,隸靖州。清順治四年(1647)仍置靖州直隸州,屬湖廣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改隸湖南布政司。雍正四年(1726)撥五開、銅鼓二衛地及天柱縣,隸貴州省。乾隆三年(1738),以寶慶府(今邵陽市)之城步縣來屬,六年(1741)復歸寶慶府。至清末,靖州仍領會同、通道、綏寧三縣。
民國2年(1913)廢州存縣,靖州更名為靖縣,屬湖南省辰沅道。民國12年(1923),廢道,靖縣直屬於省。民國25年(1936)五月,隸屬湖南省第四行政督察區。民國26年(1937)十二月,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1940)二月,隸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靖縣先後隸屬會同專區、芷江專區、黔陽專區。1959年3月28日,靖縣與通道縣合併,稱「通道侗族自治縣」。1961年7月1日,復置靖縣,隸屬不變。1968年4月,黔陽專區改稱黔陽地區,靖縣隨屬黔陽地區。1981年6月,黔陽地區改為懷化地區,靖縣隨屬懷化地區。1987年2月19日,設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屬懷化地區。1997年11月,懷化地區撤銷,設立懷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隨屬懷化市。
行政區劃
1978~1980年,實施「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靖縣轄大堡子、坳上、三鍬、太陽坪、甘棠、艮山口、江東、文溪、寨牙、飛山、橫江橋、鋪口、藕團、新廠、平察15個農村人民公社和1個城鎮人民公社。
1981年11月,平察公社更名為平茶公社,城關鎮復名渠陽鎮。
1983年7月,艮山口公社改為艮山口鄉。
1984年5月,撤銷「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恢復鄉鎮建制,全縣設15個鄉、1個鎮。
1985年1月,甘棠鄉撤鄉建立甘棠鎮。
1987年7月,因成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原設各民族鄉撤銷,恢復原鄉名。
1994年9月,平茶、大堡子撤鄉建鎮。1995年11月,坳上撤鄉建鎮。同年12月,新廠撤鄉建鎮。
1996年,全縣共設10個鄉、6個鎮,另設國有排牙山林場、園藝示範場各1個。
1998年,撤鄉並鎮,將原渠陽鎮、飛山鄉、江東鄉、艮山口鄉,歸併渠陽鎮。成立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渠陽鎮人民政府,下設渠陽、飛山、江東、艮山口4個管委會。
2005年,全縣共轄三鍬、太陽坪、文溪、寨牙、橫江橋、鋪口、藕團7個鄉,大堡子、坳上、甘棠、新廠、平茶、渠陽6個鎮,以及隸屬渠陽鎮的渠陽、飛山、江東、艮山口4個管委會。
2015年,根據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鄉鎮區劃調整方案,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共撤銷2個鄉級建制,現轄三鍬、太陽坪、藕團、文溪、寨牙5個鄉,渠陽、新廠、甘棠、坳上、大堡子、平茶6個鎮。[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地處湖南省西南邊陲,懷化市南部,沅水上游,湘、黔兩省交界地區。地理坐標:北緯26°15′25″~26°47′35″,東經109°16′14″~109°56′36″。全境北連會同,直通懷化市區;南與通道侗族自治縣為鄰,抵廣西桂林、柳州;東與綏寧毗鄰,通往邵陽市;西界貴州苗嶺,連通黔東南自治州、貴陽市。歷史上中原與嶺南、貴州的經濟、文化多通過靖州交往,故有「黔楚門戶」、「湘桂孔道」之稱。系湘西南通往貴州、廣西的咽喉,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焦柳鐵路、包茂高速、G209、G356、S222、S261、S262交匯於此,是湘、黔、桂三省(區)邊境地區的交通樞紐及物資集散中心,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靖州南起平茶鎮的小岔村,北止甘棠鎮的山門村,東抵文溪鄉的寶沖村,西達大堡子鎮的銅鑼村。南與通道縣接壤,邊長82公里;北連會同縣連山,邊長75公里;東與綏寧縣為鄰,邊長44公里;西靠貴州苗嶺,與黎平、錦屏、天柱縣毗鄰,邊長153公里。全縣南北長58公里,東西寬68公里,總面積2210.56平方公里,折合221053公頃,占懷化市總面積的8%,占湖南省總面積的1.04%。
地形地貌
靖州地處雲貴高原東緣斜坡的山嶽地帶,既多崇山峻岭,又有丘陵、盆地交錯,地貌多樣。地勢東西南部三面高峻,北部低緩,中部為狹長山間盆地,整個地勢由南向北傾斜,呈"V"形展布。海拔278~1173米,高差900米,地勢比降為29.3%。地表起伏較大。地形以山地為主,占全縣總面積五分之四。平原次之,丘陵又次之,崗地再次之,水域最少。溪河密布,流水下切和風化作用對地表的塑造顯著,切割強烈,侵蝕和堆積地貌發育。
東西兩側為山地,海拔一般為500米以上,以中山、中低山為主,山脈多呈北東走向,與構造線平行。東部江東青靛山,海拔高達1173米,為縣境最高峰。由於地勢較高,降雨豐富,水流下切作用強烈,切深常達400~500米,最深達700米以上。坡度一般為30~40度,山高谷深,層巒疊嶂,溝壑縱橫。
中部丘盆地帶,西南起於新廠,經橫江橋、鋪口、飛山、縣城及艮山口。東北迄於太陽坪、甘棠的北東向狹長地帶,海拔一般為300~400米,地面較為開闊平坦,地勢起伏和緩,間有小山丘,串珠狀分布有靖州城、甘棠、新廠3個較大的山間盆地。
北部低小丘陵地帶,包括大堡子鎮中部、坳上鎮和太陽坪鄉西部、北部一帶,海拔一般為400~600米,大部分為低山。太陽坪咸池海拔僅278米,為縣境最低處。中部開闊處為坳上山谷盆地。
摺疊水文環境 靖州縣屬沅水流域,境內溪河密布,地表水系發育。集雨面積3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溪101條,總長1021公里,其中長20公里以上河流9條。集雨面積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13條。主要河流由南至北有渠江、四鄉河、橫江橋溪、老鴉溪、潩溪、地腳溪、金灘溪、高梘溪、地靈河、廣坪河等。沅水支流渠江南北縱貫,為縣境最大河流。由於地勢東西南三面高而北面低,河流多發源於東西兩側山地,向中部流入渠江,再往北匯注沅水,整個水系呈不對稱的樹枝狀,構成境內6大水系。
渠江:又名渠水、芙蓉江、南川河。繞縣城東而北流,經飛山、渠陽、甘棠、太陽坪5個鄉鎮(管委會),東受老鴨溪、地腳溪、高梘溪等溪流,西納小江溪、潩溪、金灘溪等溪流。靖州縣境內長72.5公里,寬70~150米,年平均流量88立方米/秒。
四鄉河:發源於平茶西南部浸田旁山,向東南迤入藕團東南角,再折向東南流入新廠,由東南部溶洞南入通道,至秀溪口東注播陽河,流經境內的平茶、藕團、新廠3個鄉鎮的12個村。全長70公里,流域面積612平方公里,平均坡降2.94‰,平均流量2.98立方米/秒。境內長58公里,有大、小支流15條,主要有邊團溪、馬路口溪、三橋溪、落河、黎江溪等,為縣境第二大河。
地靈河:俗名大由溪或洋溪,源出三鍬天龍山麓,由西向東流入鋪口,至中部折北部縱貫坳上,由先鋒村入會同縣地靈鄉,到廣坪注入廣坪河。全長74公里,主要支流11條。流域面積342平方公里,平均坡降3.02‰,平均流量2.8立方米/秒,境內長56公里。
廣坪河:又名楓香溪、恭水,源出三鍬坪下山,自南向北流經楓香、地筍進入大堡子前進村,再經堡子、岩寨、黃潭、陽家,由大木村北入貴州省天柱縣竹林鄉,再轉向東入會同縣,與地靈河相匯注入渠江。全長83公里,流域面積802平方公里,平均坡降2.78‰,平均流量2.51立方米/秒。境內長38公里,主要支流有岩寨溪、地筍溪等9條。
老鴉溪:又名寨牙河,源於綏寧縣東山鄉分水坳,自寨牙芳團村西入縣境,經寨牙、磨石及江東城牆、新樂村,繞老鴉坡腳至水釀塘入渠江。全長47公里,流域面積280平方公里,平均坡降3.44‰。境內長33公里,其主要支流有中腰團水、岩腳溪等7條。
地腳溪:又名文溪。有北、南兩源:北源出文溪文溪村涼傘坳;南源出鴻陵山東麓。兩源至上寶匯合向西北穿過甘棠紅光村至沙洲頭入渠江。全長26公里,主要支流有4條,流域面積115平方公里,平均坡降8.8‰,平均流量1.3立方米/秒。
氣候環境
靖州縣屬亞熱帶季風濕潤區。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8℃。熱量豐富,生長季節長,年活動積溫為6165.8~4976.1℃,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336.9小時,日照率30%,常年太陽總輻射為99.33千卡/平方厘米,無霜期290天。歷年平均降雪8.4天,連續降雪時間不長,一般1~2天,邊降邊融,積雪平均只有4.1天。境內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83%,年平均水面蒸發量967.7毫米,陸地蒸發量603.4毫米。
縣內年平均降水量1146.3~1611.4毫米,山地多、平地少。東部山區以寨牙為中心向兩側擴展,形成多雨區,年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南部新廠鎮和南團壩,四周受重山環繞,構成縣內少雨區,年降水量僅有1100毫米。降水季節分布,夏季(6~8月)最多,平均降水量為467.9毫米,占總降水量的35.8%;春季(3~5月)次之,平均降水量456.6毫米,占34.7%;秋季(9~11月)再次之,平均降水量343.2毫米,占18.6%;冬季(12~2月)最少,年均降水143.8毫米,僅占10.9%。夏、秋雨季常發生洪澇災害和秋旱。[3]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1978年,靖州縣內耕地面積24.67萬畝,人平1.34畝。1979年,境內林業用地面積248.26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75.4%。1980年開始,農村產業結構逐步調整,部分農用耕地轉種經濟果木林,新修公路、房地產開發、退耕還林等對耕地的占用比較多。1987年,全縣林地擴大到256.98萬畝。1988年,全縣土地總面積330.08萬畝,其中耕地24.2萬畝、林地210.08萬畝、牧草地53.2萬畝、荒山荒地35.81萬畝。
2000年,全縣森林資源調查,土地總面積331.58萬畝。農用耕地22.97萬畝,占6.93%,其中水田21.30萬畝,人平0.9畝;林地263.23萬畝,占79.39%,人平10.53畝;水域4.58萬畝,占1.4%;難以利用的土地0.45萬畝,占0.14%;其它用地40.31萬畝,占12.16%。
2005年調查,土地總面積仍為331.58萬畝,各類土地資源構成發生變化。農用耕地33.82萬畝,占10.2%,人均1.38畝,為全省人均量的1.4倍;林地272.05萬畝,占82.05%,人均11畝,為全省人均量的4.2倍。2000年土地資源構成中的其它用地40.31萬畝,經過開發利用,轉化為農耕地等土地。全縣人均占有土地13.4畝,為全省人均量的2.7倍。
水資源
靖州縣內水資源總量33.09億立方米/年,其中當地水資源總量24.40億立方米/年,占73.7%;外來客水量8.69億立方米/年,占26.3%。當地水資源中,地表水水量21.99億立方米/年,占90.1%;地下水2.41億立米/年,占9.9%。全縣水資源總量按人口平均,每年每人12727立方米。
靖州縣水能理論蘊藏量83110千瓦,可開發量為47070千瓦,占理論蘊藏量的56.6%。沅水幹流渠水,從南至北流經境內72.5公里,流域面積2140.66平方公里,河流平均坡降0.92‰。多年平均流量88立方米/秒,利用落差40米,理論蘊藏量達29567千瓦,占全縣總蘊藏量的35.6%。渠水主要支流水能理論蘊藏量,四鄉河為10554千瓦,占總量的12.7%;廣坪河4300千瓦,占5%;地靈河3367千瓦,占4%;文溪河2684千瓦,占3.2%。到2005年,已建馬鞍洞、水釀塘等電站,裝機容量24720千瓦,占可開發的52.5%。
礦產資源
靖州縣地處雪峰山南端與雲貴高原東緣斜坡地帶,地質構造以斷層和褶皺為主,成礦條件較好。據湖南省地質礦產局407隊勘探,金屬礦類有:金、鐵、錳、釩、鉛、銅、鈾等10種,非金屬礦有煤、高鋁耐火黏土、重晶石、石煤、水泥用石灰岩等11種。品味較高、工業開採價值大的有金、煤、釩、石灰石、耐火黏土及錳等6種。
區域人口
2017年末總戶數88523戶,總人口275128人。按城鄉戶口登記地劃分,城鎮人口70550人,鄉村人口204578人;按性別劃分,男性143786人,女性131342人。全年出生3502人,出生率為12.74‰;死亡3084人,死亡率為11.22‰;自然增長率為1.52‰。全年遷入人口877人,遷出人口1462人。年末常住人口25.9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2.2萬人,鄉村人口13.76萬人,城鎮化率為47%。[4]
綜合經濟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829592萬元,同比增長8.6%。其中,第一產業154816萬元,同比增長5.3%;第二產業284038萬元,同比增長6.5%;第三產業390738萬元,同比增長11.5%。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19.8:35.7:44.5調整為18.7:34.2:47.1,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三產比重繼續提高。按平均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31956元,增長8.8%。
全縣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6613萬元、增長11.0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6738萬元、增長1.25%,稅收收入完成38161萬元,增長15.97%,占財政收入比重為81.88%。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26843萬元、增長8.17%,其中,用於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支出累計137915萬元。
全縣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101.6,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101.7%。
第一產業
全年完成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55157萬元、增長5.3%,其中,農業增加值109959元、增長1.36%,林業增加值6914萬元、增長1.06%,牧業增加值32741萬元、增長16.04%,漁業增加值5202萬元、下降2.28%,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341萬元,增長8%。
全縣標準化種植、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獲湖南省馳名商標10個,獲國家農業部綠色食品認證3個,有機食品1個,獲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證明商標1件,獲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1個,坳上鎮列入農業部「一村一品示範」村鎮。2017年9月靖州縣成功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年末存欄生豬19.81萬頭、增長18.76%,能繁母豬存欄2.86萬頭,增長32.41%,全年存欄牛7.96萬頭,下降0.3%。全年存欄家禽159.7萬羽,增長4.61%。全年出欄生豬36.2萬頭、增長62.26%。
全縣農村公路建設改造完成183.6公里,貧困人口安全飲水任務完成14800人,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工程完成30個,貧困村電網改造完成11個,農村危房改造開工446戶,竣工446戶,合格學校建設計劃投資完成493萬元,農村幼兒園計劃投資完成320萬元,信息化扶貧建設完成18個,完成投資470萬元,行政村4G覆蓋率達100%,貧困村4G覆蓋率達100%,行政村光纖通達率、貧困村光纖通達率分別為81.45%和71.67%,均已完成任務。農村衛生室建成7個,農村綜合服務平台建設98個,完成投資6438萬元,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開工54個,「美麗鄉村·幸福家園」建設示範村完成28個。農村電商服務站任務完成81個。
依法查處水事案件,改善河道環境維護水利形象,完成靖州縣河道綜合整治1.5km,取締采砂船4艘、運砂船8艘,沙石場等2處,並按照河道采砂「五個一」要求進行管理,確保了河道采砂的安全生產和秩序規範。開展河道保潔工作。制定了全縣河道保潔工作實施方案,全年投入10萬元專項資金開展渠水水釀塘電站庫區、水源保護區的清理打撈工作。
全年共出讓土地47宗,出讓面積1.5956公頃,成交價款3732萬元,其中掛牌5宗,面積為4.3312公頃,成交價款3467萬元,協議出讓42宗,面積為0.3742公頃,成交價款265萬元;辦理劃撥供地15宗,面積15.46公頃;批准農村宅基地50宗,面積6343.87㎡;辦理了溫氏集團養豬項目3戶設施農用地備案;完成了縣慶項目6個批次30個項目、土地開發項目510餘畝的地形測繪、3511宗不動產登記測繪任務和100餘戶16.8畝精準扶貧異地搬遷集中安置用地測繪;執行了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確保轄區內耕地占補平衡。
第二產業
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258803萬元,增長6.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183266萬元,增長7.3%,其中,(省級工業產業園)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96525萬元。
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60425萬元,增長12.54%,實現利潤4212萬元、增長121.05%,實現工業增值稅6679萬元,增長14.2%。
全年具有建築業資質等級的獨立核算企業完成建築業增加值25235萬元、增長4.8%。
第三產業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5915萬元,增長10.1%。按經營地分,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59171萬元、增長10.2%,鄉村消費品零售額56744萬元、增長9.5%。按消費類型統計,批發業、零售業、住宿業、餐飲業分別實現零售總額40899萬元、226134萬元、10028萬元和38854萬元,分別增長10.1%、11.5%、8.6%和3%。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6906萬元、增長61.2%,其中,電信業務總量24661萬元、增長66%,郵政業務總量2245萬元、增長23%。全年共向上級公司爭取800M4G移動網絡基站34個,全縣中國電信4G移動信號已實現覆蓋行政村已達到134個,行政村4G覆蓋率達75.01%,打造了一張無法比擬的4G信號網絡。
2017年第三季度共接待遊客量169萬人次,其中入境旅遊人數302人,實現旅遊收入6.53億元。預計全年接待遊客量達到20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6億元。[5]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全縣有普通中學15所,在校學生11286人;專任教師1004人。職業中學一所,在校學生2897人,增長202.4%,專任教師132人,增長221.9%。普通小學15所,招新生3536人,增長15.6%,在校學生18591人,增長13.6%,專任教師93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8%。
科技發展
全年發明專利78件、增長14%,授權專利21件。
文化體育
積極推進文化「三下鄉」、「五進基層」、全民閱讀、公益電影放映、送書畫送戲曲下鄉等惠民活動,全年累計完成「送書畫下鄉、送戲曲下鄉」110餘場,完成公益電影放映2200場。結合三區文化人才建設、文化志願服務活動,舉辦「三區」文化人才培訓82期,培訓基層文藝愛好者3600餘人。
《苗侗福地美麗靖州》30周年縣慶廣場演出策劃精湛、氣勢恢宏,成為縣慶系列活動重頭戲。2300多名本土演員為觀眾精彩表演了《天籟歌鼟》《十峒雄風》《鼓樓情韻》《七彩錦繡》《風華梅鄉》五個篇章的節目,充分展示了靖州濃郁的民族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彰顯了靖州各族人民在新征程路上同心協力、奮力趕超,開創美好新紀元的良好風貌。高音天王春雷等一批知名音樂人為縣慶傾情創作,完成了《哈拉秀》《楊梅紅了》《情滿靖州》《楊梅紅了一片天》等多首縣慶歌曲的創作,並拍攝MV,在600多家知名網站、電台、電視、報刊廣為傳唱,為30周年縣慶留下了豐碩的文化成果。
全市五運會上靖州縣代表團共獲得46枚金牌、24枚銀牌、27枚銅牌,總分904分,金牌和總分排全市第四,創歷史最好成績。
衛生事業
2017年末共有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82個,其中醫院6個,鄉鎮衛生院15個,婦幼院1個,衛監及其他專業衛生機構、社區(村級)衛生室(所)、診所(醫務室)共計260個。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共有編制床位1207張,實有床位1188張,其中醫院實有床位835張,鄉鎮衛生院實有床位318張,其他(婦保院)35張。擁有衛生技術人員1319人,其中執業醫師311人,執業助理醫師212人,註冊護士503人。全年總診101.14萬人次,其中門急診4.28萬人次。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總診療24萬人次,其中門急診0.04萬人次,住院13191人,出院13064人。
環境節能
全年減排二氧化硫460.36噸、減排氮氧化物394.8噸,減排化學需氧量31.92噸、氨氮6.9噸,飲用水源達標率為100%;城市水域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100%,與上年相比,水質情況有明顯好轉。
單位GDP能耗0.58噸標準煤/萬元,下降1.49%。規模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為19.28萬噸標準。全社會用電總量37205萬千瓦時、增長17.3%,其中工業用電量18651萬千瓦時、增長16%。
人民生活
全縣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3685元、增長9.7%,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51元、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69元、增長10.8%。恩格爾係數為35%。全面小康實現程度91.1%。
社會保障
新增城鎮勞動力轉移就業任務1580,完成1664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完成1809人;新增貧困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完成813人;零就業家庭動態就業援助累計解決33人;新增創業主體截止10月累計完成1153個,創業帶動城鄉就業人數完成1402人;貧困家庭「兩後生」完成100人;建成「互聯網+就業服務平台」128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征繳基金4619萬元;全面完成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全縣共有參保單位181個,在職人員6697人(含提前退休人員),退休人員3046人。工傷保險完成基金征繳659.5萬元。失業保險參保總人數完成13729人;征繳基金完成146.92萬元。生育保險征繳基金252萬元。全縣共計將45664條未參保人員數據全部錄入省全民參保登記系統。共發放各項社保待遇26271萬元,其中城鎮職工醫療保險3407萬元、生育保險163萬元、城鄉居民醫療保險8998萬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951萬元、企業養老保險10548萬元、工傷保險120萬元、失業保險84萬元。
全年為71517人次發放城市低保金1856萬元,月人均補差259.52元,月人均同比增長16元;為116379人次發放農村低保金1832萬元,月補差提高至180元,月人均同比增長66元,其中為19155人次按3026元每年標準發放低保兜底扶貧資金513萬元,實現農村低保標準和扶貧標準「兩線合一」,為全縣脫貧工作打下堅實基礎。全年為各類優撫對象發放撫恤、生活補助資金1200萬元;發放81名自主就業退役士兵一次性經濟補助金60.5萬元。[6]
歷史文化
民族文化
花苗服飾:靖州花苗服飾素有「穿在身上的圖騰,彩線寫成的史詩」之美譽,其內涵深邃、圖案精美、造型奇特、結構多樣。從總體來看,保持着中國民間傳統服飾的織、繡、挑、染工藝技法,在運用一種主要工藝技法的同時,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藝技法,或挑中帶繡,或染中帶繡,或織繡結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靖州花苗服飾主要分布在新廠鎮地交,平茶鎮地祥、江邊、棉花,藕團鄉高坡、高營、老里,新街和潭洞,三鍬鄉鳳沖、元貞、小榴、南山、菜地,地妙,大堡子鎮三江、茶坪等鍬里村寨。2016年被列入懷化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靖州苗侗蘆笙節:蘆笙,屬簧管和聲吹奏樂器。由蘆管、笙斗和簧片三個部分組成。蘆管用蘆竹製成,下側開有按音孔,下底部裝有銅簧片,插入長圓形材料成竹筒內,每管一音,每2至3根笙管上端合套一竹筒作為共鳴管。笙鬥頭小尾大,呈四方形,內空,頭上裝一吹管。蘆笙由簧管的多少分為4音、6音、8音蘆笙,鍬里地區多為6音蘆笙。吹奏時用小指按住小孔即能發音,聲色宏亮。靖州鍬里一帶的蘆笙傳入,歷史悠久,始於三國,盛於明清,據田野調查,清初順治年間從鍬里遷入廣西三江縣獨峒鄉一帶的「草苗」(鍬苗的諧音),其演奏蘆笙的曲律、舞姿仍然在很多方面與鍬里相同。從明代中期起,靖州苗侗族同胞,約定俗成,形成了一個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年年相襲,寨寨參與的一個民族性節日——蘆笙節。按照約定的習俗,每年必須在蘆笙堂「踩蘆笙」三次,即農曆正月十五日「上元節」,「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十月十五日「下元節」進行。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寄寓和文化內涵。
地筍苗年文化節
地筍苗年文化節:農曆十二月初一,是靖州鍬里苗寨的苗年節。遊客在首屆地筍苗年文化節中,很欣喜地參加打糍粑、捏糍粑活動。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在祭祖儀式後,共同欣賞了鍬里原生態民族歌舞、絢麗多彩的苗族服飾、與苗族同胞共同跳起歡快的蘆笙歌舞,分享打糍粑、捏糍粑、吃糍粑、過苗年的幸福與快樂。
苗族「姑娘節」:農曆四月初八是苗族傳統的「姑娘節」。靖州縣三鍬鄉苗族同胞用吃黑米飯、唱大歌來慶祝自己的節日。 「姑娘節」起源於紀念楊八妹這位女英雄。相傳北宋時期,名將楊文廣奉旨平蠻,兵敗後被朝庭奸臣陷害,囚於獄中,親人探監送去食品全被獄卒和其它囚犯搶食一空。他的妹妹楊八妹忽生一計,用藥草香花把白米飯做成烏米飯,這樣獄卒囚犯怕飯有毒不再搶食。楊文廣得以飽餐,體力逐漸恢復,終於在農曆四月初八這天晚上,兄妹裡應外合越獄逃走。傳說流傳至今,演變成了苗族代代相傳的傳統節日,除了吃黑米飯外,苗族群眾還用喝燒米酒、唱大歌等活動來慶祝。這天還成了苗族青年男女的「情人節」。白天他們會在林間僻靜之處的茶棚內互對情歌,互訴衷情。這種合唱形式的山歌叫「歌 」。苗寨群眾從小人人會唱。婚嫁、待客時唱,吃飯、喝酒時唱,甚至連飲茶、擔水時也唱,它已經融入于靖州縣苗族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
酒令歌:靖州酒令歌是在靖州平茶、藕團、新廠一帶,至今流傳十分廣泛的一種十分獨特的民間歌謠形式。它是在新婚、祝壽、砌屋上樑、小孩滿月等喜慶場合祝酒時所唱的一種歌謠,七字一句,講究韻律,說唱的內容十分廣泛。這種獨特的民歌形式可以說是世界酒文化中一顆顯為人知但光彩熠熠的明珠,是世界酒文化中的「雅者」,是靖州「飛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藉助「酒」這種道具,唱出人們的思想感情。從目前來看,對酒令歌的整理、研究基本處於空白狀態。在此,本文擬就靖州酒令歌(以下稱酒令歌)的內容、成因、內涵、功能等方面進行初步探討。
苗族歌鼟:苗族歌鼟是靖州一絕,它曾被音樂大師賀綠汀、白誠仁譽為「民族瑰寶」、「天籟之音」,2006年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苗族民間一種獨具韻味的多聲部民歌形式,歌詞多為七言四句,內容涉及到生產勞動、婚姻戀愛、勸事說理、祭祀禮儀等等,按內容可分為:茶歌調、酒歌調、飯歌調、山歌調、擔水調與三音歌調等。總之,通過以人、以物、以景編歌,通俗易懂,家喻戶曉,老少會唱。所以苗族有「以飯養身、以歌養心、以酒養神」的傳統。
方言俚語
靖州境內有三種語言:漢語、苗語、侗語。漢語是縣內唯一通行的交際語言。靖州漢語方言即靖州話不僅是縣內漢族人民的共同語,而且是縣內各少數民族對外交際的通用語。靖州話屬漢語北方方言西南官話。
靖州話內部差異主要體現於語音上,而詞彙、語法基本一致。據其內部差異,靖州話可分為四片:
城廂片:包括渠陽鎮、飛山、江東的大部分、坳上、艮山口、橫江橋。該片話為靖州話代表語。其特點是:音調平穩、起伏小。該片有90000餘人。
北片話:包括甘棠、太陽坪、文溪。該片有40001餘人。
東片話:寨牙。該鄉與綏寧縣接壤,語音受侗語影響較大。該片有7000餘人。
西片話:包括三鍬、藕團、大堡子、鋪口、新廠、平茶。因與貴州相鄰,語音中又多帶苗、侗語音,人們稱之為"酸話"。該片有70000餘人。[7]
靖州特產
靖州楊梅
靖州楊梅:靖州楊梅富含維生素C、B,具有消食、解暑、生津、止咳、助消化、利尿等多種醫藥功能,楊梅核仁中含有的維B17和所含的氰苷類、脂肪油是抗癌物質,楊梅還能減肥、美容、抗衰老、降血壓、防中風等等,是當之無愧的「果中瑪瑙」。靖州是中國楊梅之鄉,靖州楊梅有歷史楊梅、生態楊梅、科技楊梅、文化楊梅之稱。
靖州金秋梨:果大,外觀金黃、晶瑩透亮,肉質白、脆、嫩、細、汁多味甜,耐貯藏,有「南方梨王」美稱。
火塘臘肉:火塘煙熏臘肉是靖州人用自己獨創的方法用肉經醃製後再經過烘烤(或日光下曝曬)的過程所製成的加工品。臘肉的防腐能力強,能延長保存時間,並增添特有的風味。選用皮薄、肉嫩、體重適宜的寧香豬為原料,經切條、配製輔料,醃漬、洗鹽、晾乾和熏制六道工序加工而成,其特點是皮色紅黃、脂肪似臘、肌肉棕紅、鹹淡適口、薰香濃郁、食之不膩;臘肉具有色彩紅亮,煙熏咸香,肥而不膩,鮮美異常的獨特風味,每年冬初季節就開始熏制,要吃到春節之後。煙熏的腊味菜,能殺蟲防腐,只要保管得法,一年四季都能品嘗。
糍粑
糍粑:打糍粑是靖州的習俗。每逢過小年前後,家家戶戶都會用自家收的糯米打糍粑。糯米是幾天前就泡好了的,這樣泡過的糯米比較容易蒸熟,打出的糍粑也比較鬆軟,會出現很多的「精絲」,吃起來特別有嚼頭。打糍粑之前,先將糯米從浸泡的缸中撈出來放在竹筐里,用清水清洗後放在專門蒸製米飯的蒸籠里(蒸籠是木質的,無底,有隔板),然後架在鍋上,燃起大火開始蒸。為防止蒸鍋水被燒乾,要不時地沿鍋邊向蒸籠里加水,直到蒸熟為止。
靖州茯苓:茯苓是一種藥、食兩用真菌,為傳統中藥材,自古被譽為中藥的「四君八珍」之一。茯苓性平、味苦,對人體具有滲濕利水、防癌抗衰、增強機體免疫力之獨特功效。如今,茯苓被譽為「松蔸上崛起的產業」。靖州栽培茯苓歷史悠久,享有「靖州茯苓甲天下」的美譽,素有「中國茯苓之鄉」之稱。靖州茯苓人工栽培始於上世紀60年代末,主要是從野生茯苓菌核組織分離、純化、選育茯苓菌種。靖州科技人員選育的茯苓菌種於1974年經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鑑定定名為「5.78」菌種,並在茯苓產區推廣。靖州開創了菌種培植茯苓的先河,被譽為現代茯苓種植技術的發源地。目前,全縣17個鄉鎮盛產茯苓,有近5萬人從事茯苓產業工作,茯苓粗加工專業戶1500戶,種植面積約2萬畝,年產茯苓約2萬噸。茯苓產業的快速發展,有效帶動了貴州、廣西、四川、雲南等地過十萬人從事茯苓生產、加工、銷售。靖州縣有上百名茯苓種植技術人員及茯苓經紀人分別在10餘個省建立多個茯苓種植基地,生產的茯苓運回靖州交易加工。靖州已成為全國茯苓最大的集散地,是馳名中外的茯苓之鄉。
靖州山核桃:靖州是國家山核桃栽培與綜合加工示範區,山核桃基地6.2萬畝,居湖南第一。山核桃是食療佳品,經常吃山核桃不僅能滋養血脈、增進食慾、烏黑鬚髮,而且還能醫治神經衰弱、記憶衰退等疾患,所以民間有「常食核桃油,白髮老翁戲氂牛」的諺語。靖州栽培山核桃已有300餘年歷史,靖州縣山核桃以仁好、質脆、味香、油重、味美而聞名全國。目前全縣種植核桃林近5萬畝,山核桃的年產量達到五百萬斤以上,產值近億元。山核桃油採用水酶法提油工藝技術,屬於全國高檔天然植物油生產工藝技術,山核桃人工嫁接技術在全國首創。未來三年,全縣山核桃種植規模將提升到10萬畝,年產量將提升到3萬噸,同時還將投資建設3000噸山核桃油生產加工基地,努力打造「南方山核桃城」,爭創「中國山核桃之鄉」。
苗家油茶:苗家茶是將蒸熟的糯米拌以特有樹葉染紅、綠、黑三色,曬乾後用油炸好,即為「泡茶」,再用少許食油將黃豆、花生等炒香,然後將大米炒成糊米、加水、茶葉、食鹽煮成濃茶,最後撒上「泡茶」、佐以炒黃豆、花生、辣椒、蔥花等佐料。即成了色香俱全的苗家油茶,有「消暑解熱、祛濕驅寒,生精健胃」之效,是苗家人早飯前的必用飲品。當然喝茶講究茶道,苗家的油茶也不例外,油茶也叫「朗朗茶」,通俗地說就是要大家邊搖邊喝,碗上只有一根筷子,一根筷子能喝乾淨謂之入門,不用筷子則可稱之入道了。
靖州板栗:靖州板栗營養豐富,維生素C含量比西紅柿還要高,更是蘋果的十幾倍。栗子中的礦物質也很全面,有鉀、鋅、鐵等,雖然含量沒有榛子高,但仍比蘋果等普通水果高得多,尤其是含鉀量比蘋果高出3倍。板栗與棗桃杏李同為中國古代五大名果之一,也是世界着名的乾果樹種。栗實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份,澱粉60-71%,糖分7%一23%,蛋白質5.7-10.75%,脂肪2.0-7.4%,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無機鹽。
靖州雕花蜜餞
靖州蜜餞:靖州雕花蜜餞又名萬花茶,起源於東周,發展於五代末年,是靖州民間上貢朝庭的御品。它是將未成熟的柚子青果切成片,用柳葉刀雕出龍、鳳、魚、蝦、花、鳥、蟲、葉以及「喜鵲鬧梅」、「孔雀開屏」、 「二龍戲珠」、「嫦娥奔月」等圖案,放在水中漂洗,然後拌白糖或蜂蜜,曬乾而成。雕花蜜餞咬在嘴裡「咯嘣咯嘣」作響,也可用開水沖泡喝,不僅味美可口,還有潤肺生津的藥用價值,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烏米飯:又稱「黑米飯」,是一種用當地名叫「黑飯樹」的嫩葉漿汁染黑了的糯米飯。靖州苗侗民族有「四月八」姑娘節吃黑米飯的習俗。相傳北宋時期,楊家將的後人楊文廣奉旨平蠻,兵敗後被朝庭奸臣陷害,囚於獄中,親人探監送去的食品全被獄卒搶食一空。為了讓哥哥吃上飯,楊八妹上山遍嘗百草百木後,採得烏飯葉榨汁,把白米飯做成黑米飯,獄卒怕飯有毒不再搶食。楊文廣得以飽餐,體力逐漸恢復,終於在農曆四月初八這天晚上,兄妹裡應外合越獄逃走,楊八妹卻在救援中犧牲。此後楊家就專門把農曆四月初八定為「姑娘節」。節前,各家忙着采黑飯葉做黑飯,殺雞宰鴨,把嫁出去的姑娘接回娘家過節。此習俗代代相傳沿襲至今,成為了靖州苗侗同胞共同的節日。[8]
風景名勝
岩腳侗寨
岩腳侗寨位于靖州縣寨牙鄉境內,距縣城24公里,岩腳侗寨和三鍬地筍苗寨一道被譽為靖州的「東侗西苗」,是一個集歷史文化之美、民俗風情之美、自然生態之美為一體的3A級旅遊景區、湖南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岩腳侗寨始建於明朝中葉,總面積約5萬畝,轄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380人。侗寨60%以上為楊姓侗族,據《楊氏族譜》記載,其祖先為五代時期少數民族首領--飛山太公楊再思。岩腳侗寨居民經過上千年的繁衍生息,逐漸積澱了厚重的歷史和形成了自有特色的民俗文化。侗寨內有三神:女神、樹神、土地神;還有三寶:驛道、琵琶、森林氧吧。
歷史以來,當地絕無「男尊女卑」的觀念,女性地位高於男性,婦女掌握着家庭中的經濟大權,歷史上一直由女性擔當族群首領。明中葉以來,岩腳侗寨因地理位置獨特而成為湘桂古驛道整條驛道上商旅歇腳、物資交易的一個重要驛站,在清乾隆、嘉慶時期達到鼎盛,其時寨內有360多戶,人口千餘人,旅店、酒肆等業生意興隆。因此,岩腳侗寨被譽為「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古驛站,南蠻故地深山中的女兒國」。
地筍苗寨
地筍苗寨位於三鍬鄉,距縣城38公里。是我國苗族五大支系之一的「花衣苗」聚居區,也是我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歌鼟的主要傳承地。全寨現有居民120戶,人口670人,除苗族歌鼟外,這裡還有極具特色的玩山會友、茶棚相親、搶新娘等婚戀習俗及祭祀、節慶等生活習俗。《舌尖上的中國》、《爸爸去哪兒》等知名欄目在此選址拍攝。現為國家3A級旅遊景點,全國生態文化村、湖南省特色旅遊名村、湖南省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排牙山森林公園
排牙山森林公園位於縣城西,距縣城18公里,總面積6800公頃,有97座山峰,最高峰海拔達987m。公園內有上萬畝原始次生林,7萬畝人工林。森林覆蓋率87.29%,活立木蓄積量44.6萬立方米。公園境內共9個景區,169個景點,集山奇、水秀、林幽、花艷、雲幻、石怪於一體。公園內樹種繁多,珍稀樹種有50餘種,國家一級保護的樹種有古銀杏等6種,國家二級保護的樹種楠木等16種;園內山巒疊嶂、古木蒼天,山泉狂奔急瀉、湖光碧翠、雲山霧海、鳥語蟲鳴,深入林中,可見野兔驚現灌叢,松鼠躍於林冠、鏖鹿出沒林間。公園以其獨特的植被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形成了獨有的「森林小氣候」,享有「大自然空調」美譽,現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省級生態旅遊示範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
公園水杉林於上世紀70年代種植,現有面積1000餘畝,均已達到成熟期。水杉,屬裸子植物,落葉喬木,一般可高達30-40米,樹幹筆直挺拔,小枝下垂,枝條層層舒展,全樹呈塔形。葉條形柔軟,對生,在小枝上排成兩列呈羽毛狀,木質輕軟,紋理細密,是造船、建築、橋樑和家具的好材料,有「植物界大熊貓」之稱。
距公園管理中心10公里,這裡相傳是龍洗澡的地方。這裡峰環水抱,峰巒疊嶂,流水清清。保存完好的上千畝針闊混交林構成的天然植被群落,構成一幅綠色的畫卷,呈現出百花爭春、綠葉環夏、紅葉迎秋、翠柏伴冬的迷人景色,遊人在不同的季節,都能領略到獨特的山野情趣。走進龍潭,就能體驗到原生態的氣息。
文峰塔
文峰塔俗呼錐子塔,位于靖州縣城東南 兩公里 處的白岩坡,始建於(靖)乾隆四十九年(1783年),嘉慶四年(1799年)完工,建成後,歷經170年,仍完好無損地屹立在白岩坡山頭上,然而在1969年的「文化大革命」、「破四舊」運動中被人為炸毀。2000年縣政府採用「政府引導、民間主辦」的方式整修擴建成文峰塔景區,擴建後的景區占地面積為 150公頃 ,由中國傳統儒學文化作為主體園區,輔以佛教文化園區、忠義、樂康、竹得、民俗等五個園區組成。景區內共建有大小景點300餘處,從主要景點分布到細小建築、小品都充分體現江南園林建築和地方民俗建築風格。景區內碧樹青草、鳥語花香、林木茂盛,處處透顯出「野趣、閒趣、逸趣、清趣」,現為國家AAA級旅遊景點。
飛山
飛山位於縣城西1公里,歷為宗教名山,遊覽勝地,兵家爭奪要塞。相說神龍伏羲在此設八卦台,觀天象,嘗百草,推演八卦。飛山現存唐代以來的古蹟遺址40餘處。五代時期我國西南少數民族首領楊再思,以飛山為中心建立封建領土製度,維護華夏一統,推動民族融合,被尊為飛山神,至今仍被湘、黔、桂、鄂、渝、川、滇地區信眾立廟祭拜。方廣寺、白雲洞、飛山禪寺千年香火不斷,每年農曆六月十八的飛山廟會引來萬人朝聖,現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湖南省風景名勝區。近年來,靖州縣按5A級景區規劃,將飛山打造成以飛山為中心,以苗侗為特色,以自然生態為補充,集生態觀光、文化體驗、山林運動,休閒度假於一體的中華福樂文化旅遊目的地。
五龍潭
五龍潭位於江東管委會,距縣城6公里,現有水面1萬平方米,兩岸山林鬱鬱蔥蔥,青翠欲滴.景區內水域廣闊,林果資源豐富,動植物品種繁多,生態旅遊價值巨大。該生態旅遊區規劃分為自然、人文兩大塊。八個景區即福壽泉景區、老虎跳景區、烏龍台景區、金沙灘景區、額溪景區、百里灣景區、新江景區。景區內有千古傳奇的神話傳說,如,姜子牙點化鯉魚精,南極壽星雲遊路過龜靈山等,有千古傳奇的五龍深潭,曲徑通幽峽谷溶洞,涓涓流淌的山澗小溪,形成「兩岸青山綠,天高任鳥飛,魚蝦水中游,水上鵝鴨歌,圈舍肥豬歡,牛羊山中樂,果林花菜香」的景色。
銅鑼瀑布群
銅鑼瀑布群位于靖州縣大堡子鎮銅鑼村,成群的瀑布依山就勢,點綴于山水間:有的在河道的斷層前垂直落下,形成一道道水簾;有的順着陡峭的河床,濺到岩石上的水珠一路滾落,落入瀑布前的深潭中,給你帶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視角享受!站在瀑前,隨風飄來的水霧,讓你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倍覺清涼宜人!靖州銅鑼瀑布群,為您清涼度夏又添一景![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