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黛的鑑別方法
【鑑定中藥材名】
青黛
【生境分布】
生於林下或溪旁陰濕地。分布於湖南、廣東、廣西、福建、雲南、貴州、四川等省區,亦有人工栽培。
【藥材來源鑑定】
本品為爵床科植物馬藍Strobilanthes cusia(Nees) 0. Kuntze[Baphicacanthus cusia( Nees)Bremek.]的乾燥葉或莖葉的加工品。本藥材為青黑色(黛色)或深藍色的粉末,故名青黛。
【藥材歷史考證】
青黛的始載本草為《藥性論》,其後諸家本草多有收入。《開寶本草》曰:「青黛,從波斯國來及太原並廬陵、南康等,染淀亦堪傅熱瘡惡腫,蛇虺螫毒。」《本草衍義》曰「青黛,乃藍為之。」指出了青黛是從叫做藍的植物中提制而成。但在我國被叫做藍的植物很多,爵床科植物馬藍Strobilanthes cusia( Nees)O.Kuntze[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就是其中一種。而且有着悠久的歷史。
【植物形態鑑定】
多年生草本,高達Im,具根莖,莖基部稍木質化。莖直立,常成對分枝,幼嫩部分及花序均被褐色柔毛。葉對生,兩片葉常稍不等大,葉柄長約2cm;葉片橢圓形或卵形,長10~20cm,寬4~9cm,先端漸尖,基部稍狹,邊緣有粗齒,兩面無毛,干時黑色。
穗狀花序直立,生於小枝的頂部;苞片對生,葉狀,長達25mm,早落;花萼裂片5,線形,長17~20mm,其中1片通常較長而為匙形;花冠筒狀,長45~50mm,喉部窄鐘形,先端5裂,淡紫色;雄蕊4,2強;子房2室,每室有2胚珠。蒴果棒狀,長約22mm,稍具4棱。種子4粒,卵形,扁平。花期秋季,果期冬季。
【藥材性狀鑑定】
本品為深藍色的粉末,體輕,易飛揚;或呈不規則多孔性的團塊,用手搓捻即成細末。微有草腥氣,味淡。
取本品少量,用微火灼燒,有紫紅色的煙霧發生。
【藥材理化鑑定】
1.取本品少量,用微火灼燒,有紫紅色的煙霧發生。
2.取本品少量,滴加硝酸,產生氣泡並顯棕紅色或黃棕色。[1]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莖葉,置缸中,加清水浸2~3天,至葉腐爛、莖脫皮時,將莖枝撈出,加入石灰(每100kg加石灰8~10kg),充分攪拌,至浸液由深綠色轉為紫紅色時,撈出液面泡沫,於烈日下曬乾,即得。
【飲片炮製】
除去雜質。
【性能功用】
【附註】
置通風乾燥處貯藏。[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