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蛤
青蛤 |
中文學名:青蛤 拉丁學名:Cyclina sinensis 別 稱:赤嘴仔、赤嘴蛤、 環文蛤、海蜆 界:動物界 門:軟體動物門 綱:雙殼鋼 目:簾蛤目 科:簾蛤科 命名者:Gmelin, 1791 |
青蛤,別 稱:赤嘴仔、赤嘴蛤、環文蛤、海蜆,簾蛤科貝類動物,貝殼中型,韌帶外在,位於後方。主齒加上前側齒有3個。大多分布中國和日本,可以做水產養殖的經濟動物。 [1]
目錄
環文蛤外形特徵
環文蛤 貝殼中型,韌帶外在,位於後方。主齒加上前側齒有3個。雙閉殼肌。套線灣三角形或圓形或缺乏。殼呈膨大的圓形,前端圓弧而後端稍呈楔形,殼的腹緣中央稍尖。前端的小月面及後端的盾面都不清晰。殼頂向兩側膨脹而偏向前方。外殼顏色為黃褐色,但在外緣有紫色,有如一紫色環,因而得名赤嘴蛤。殼上有成長輪及放射肋,在紫色的外環部份特別清晰而成為網紋雕刻。殼的內面為白色,內殼邊緣帶有紫色並有細小的鋸齒排列,鉸齒髮達而堅硬。
青蛤貝殼略呈圓形,長3~5 cm,高3~5cm,厚約0.5mm。殼外表黃白或青白色。殼頂歪向一方,並有以殼頂為中心的同心層紋,排列緊密,沿此紋或有數條灰藍色輪紋,腹緣帶細齒狀,殼內面乳白色或青白色。光滑無紋。體輕,質堅硬略脆,斷面層紋不明顯。氣稍腥,味淡。
環文蛤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分布於日本及中國大陸,台灣產量以西部河口或砂泥底質的海域居多。 台灣分布 台北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台中縣,彰化縣鹿港,雲林至台南,高雄縣,屏東縣東港,新竹縣,高雄縣岡山,澎湖,台南市安平,金門後湖,金寧,金城,金沙,金湖,烈嶼.
環文蛤習性環境
棲所環境 棲息在河口或的砂泥質的淺水區,水深則大約在四至五公尺深,以其強而有力的斧足潛行,平常將水管伸出來交換氧氣及吸取食物。
環文蛤工廠化育苗
建池規格為7米×5米×1.2米。 應選擇性腺飽滿,殼面完整、潔淨,殼長≥3厘米的個體作為親貝。
海水要經過兩次砂濾,比重控制在1.017~1.020之間。餌料一般為單細胞藻類,主要有叉鞭金藻、小球藻及扁藻等。 1.催產 將清洗乾淨的親貝陰乾5小時後,放入育苗池中蔽光,加大沖氣量,水溫控制在26℃~30℃之間,這時親貝集中,會大量排放出精卵,催產的成功率在95%以上。 2.選優培育 催產後,儘快移走親貝,用80目的篩絹撈取水面的精沫和親貝排泄物,沖氣培養,受精率可達85%~92%,孵化密度控制在每毫升30粒~35粒之間。受精卵發育至D形幼蟲後,用300目篩絹儘快將上層發育健康、大小整齊、遊動活潑的幼蟲拖出,置於另外已備好的育苗池中培養。 3.幼蟲培育 夏季水溫較高,幼蟲的培育密度應控制在每毫升7粒~11粒。D形幼蟲發育時期,開始投餵叉鞭金藻,後期用金藻、小球藻及扁藻混合投喂,投餵密度為每毫升5萬個~10萬個。每天換水2次,每次換池水的50%。對幼蟲採用微沖氣,使餌料與幼蟲分布均勻,以利於幼蟲的生長和發育。 4.附着變態 在幼蟲變態前準備好附着基。用250目篩絹過濾後的海泥,均勻放於育苗池中,形成厚1毫米~2毫米的軟泥底質,再進1米~1.2米深的新鮮海水。待池水完全澄清後,用200目篩絹收集幼蟲移入附着池。早期每天換水2次,每次換池水的50%,過5天~7天後,附着率可達85%。 5.稚貝培育 稚貝在初生足形成後,其培育的密度隨個體的增長而逐漸降低。每隔5天更換1次附着基。每次倒池時,用不同網目的篩絹輕搓,洗去貝殼表層的附着物,去除雜物和死殼,然後分離大小不等的稚貝,分池培養。用單胞藻混合投餵時,日投餌3次,藻類密度保持在每毫升8萬個~10萬個。
6.出苗 根據養殖的需求,用80目篩絹收集稚貝,採用濕布袋包裝,稱重後置於容器中運輸。 1.選擇抗高溫、繁殖快的藻類品種是育苗成功的關鍵。由於青蛤的繁殖旺期在7月~8月,如果在此期間藻類不能抗高溫而出現衰敗,必然會影響生產的正常進行。 2.在培育稚貝的早期使用金藻,中、後期使用金藻、小球藻及扁藻混合投喂,有利於稚貝的生長發育。 3.育苗池內應選用黏性相對較小的海泥。由於實驗場的海泥具有一定的黏性,在池中3天左右即出現粘連現象。在更換附着基時,發現貝苗與海泥難以分離,更換了黏性較小的海泥後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環文蛤繁殖特性
青蛤雌雄異體,無性變現象,一般二年性成熟,性比1:1,成熟的性腺包圍在內臟塊周圍並延伸至足的基部,在繁殖季節用肉眼觀察性腺時可分辨雌雄,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淡黃色。兩性在外形上無第二性徵。卵沉性,圓球形,卵徑為 72-90μm,初級卵膜外有一層膠質膜,稱次級卵膜。精子頭部一邊稍凹,呈狹繭形,長約3μm。在4月份性腺未成熟之前和10月份繁殖期後性腺消退時,青蛤雌雄難以辨認,解剖性腺看不到卵子和精子的占 90%以上。青蛤懷卵量和產卵量與個體大小及外部條件有密切關係,據解剖測定一般3,4齡青蛤懷卵量為40-200萬粒,排放量為 20-40 萬粒。成熟的青蛤一年繁殖一次,但青蛤的生殖細胞是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在海水中受精孵化,變態生長。
就全國來說,青蛤繁殖期為3―9月,但海況與氣候因子變化會影響青蛤繁殖期的提前或推遲。一般來說,南方早於北方,全國青蛤繁殖期:廣西5―7月,福建,江蘇6―7月,遼寧,山東7―8月(青島5―9月)。青蛤繁殖水溫24―25。5℃,最佳水溫25℃。
環文蛤營養價值
青蛤和文蛤這兩種海洋埋棲蛤類的貝肉水分含量(77.23、76.39g/100gmf)、總糖含量(4.45、4.14g/100gmf)均較為接近,而灰分、粗脂肪以及粗蛋白含量均有顯著差異(P<0.05)。文蛤粗蛋白含量高達15.54g/100gmf,而青蛤為11.55g/100gmf;青蛤的灰分及粗脂肪含量分別高達4.91g/100gmf和1.86g/100gmf,顯著高於文蛤含量(2.86g/100gmf和1.07g/100gmf)。在Cd、Cr、Cu、Ni、Pb和Zn這6種重金屬中Zn含量最高,青蛤的含量僅12.77μg/g,而文蛤則高達252.59μg/g,除Pb在青蛤略超標外,其餘均未超標。這兩種貝肉均含有18種編碼氨基酸,其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10種必需氨基酸。青蛤與文蛤的第一限制氨基酸均為纈氨酸,氨基酸評分分別為50.8和53.0,第二限制氨基酸均為苯丙氨酸+酪氨酸,氨基酸評分分別為55.0和53.5。穀氨酸的含量最高,在青蛤和文蛤中分別高達116.5mg/g和111.5mg/g,這遠高於其他17種氨基酸。呈味氨基酸在總氨基酸中所占的比例均高達42%以上,適宜作為食用或開發呈味物質;青蛤與文蛤的必需氨基酸指數IEAA相近,分別為50.0和50.3。必需氨基酸占總氨酸的比例則十分接近,均在45%左右,遠高於WHO/FAO推薦的模式35.38%,這說明青蛤和文蛤是比較理想的蛋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