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青楼梦(小说)

内容简介

《青楼梦》,清朝.俞达著( 乾隆歧园藏本)原名《绮红小史》。评者题梁溪潇湘侍者,即邹弢。

这是中国清朝的一部小说。《青楼梦》共分为64回,完成于1878年(光绪四年)。

三十六司花仙女耐不住春情荡漾,下凡到人间,真是世间男儿多大幸事,青楼一曲,倾倒天下,莺歌燕雨,满目春光。一粒情丹驱邪扫秽,把一切柔情扫荡,归班万花山,足令读者神迷神思。《青楼梦》何书也?曰:可怜,可叹,可敬,可爱书也。

全书围绕着“情”而写。

讲述金挹香,游花国,护美人,采芹香,掇巍科,任政事,报亲恩,全友谊,敦琴瑟,抚子女,睦亲邻,谢繁华,求道德,做了二十余年事业。

创作背景

《青楼梦》产生的时代,正是清王朝日趋衰亡的时期。在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下,清王朝是“外面的架子虽也未到,内囊却也尽上来了”,封建统治已是摇摇欲坠,加之兵燹蜂起,灾荒不断,以致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然而,在物产丰裕、相对稳定的东南地区一带,统治阶级依旧笙歌管箫,奢侈放荡。于是,在大小城市中形成了一种畸形的繁华——烟馆遍地,娼楼林立,狎妓玩伶,几成风尚。地处东南一隅的苏州,“自昔号繁盛,四郊无旷土,人无贵贱,往往皆有常产,以故俗多奋少俭,竟物奢,好遨游”,其风气尤甚于其他城市。士大夫常常以风流自命,留连青楼。在这样特殊的时代氛围里,才子佳人式卿卿相恋的故事自然而生,为晚清狭邪小说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青楼梦》成书于光绪四年(1878年),题“厘峰慕真山人著,梁溪潇湘馆侍者评”,作者厘峰慕真山人即俞达,评点者梁溪潇湘馆侍者即邹弢。俞达是苏州人,仕途失意,有感于吴中风土自古繁华,粉薮脂林不胜故举,“青楼都贮群芳,个依本是多情种,凭谁人著意评章,愿今生锦帐千垂,护遍红妆”,才创作《青楼梦》,为妓女写照。

作品鉴赏

民主意识

中国传统小说中才子佳人式的故事,其男女主人公的阶级地位必定是十分般配的:男主人公一定是书宦人家的子弟,才高八斗,貌比潘安,一朝赴试,状元加身;女主人公则必是独处深闺的相府娇娃,天生丽质,才情高韬,一个白衣秀士是断断配不上佳人的。《青楼梦》却打破了这样的模式。金挹香的家道只是小康,尽管中过秋魁,却没有尝到状元的滋味,他做的官也是用钱捐来的。而所谓的“佳人”,却是一群混迹青楼而被时人睥睨的卖笑女子,应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反差,而《青楼梦》却以自然、客观而现实的态度描绘了这个社会现象,并没有因为女主人公的身份而作肆意的恶谑和诬蔑,而是以平等的态度刻画人物形象,凸现人物的性格和气质。因此,透过笼罩在这部狭邪小说中的种种雾障来看,小说内部深藏着某种民主意识。这种民主意识是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作品中的折射。作者家道原本殷实,然“中年沦落苏台,穷愁多故,以疏财好友,家日窘而境日艰”(邹弢《三借庐剩稿》),一生偃骞,颇不得志,但生性浪漫,好作冶游,曾结识了众多的歌妓舞女,并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芳魂地下曾知否?踏遍斜阳我独来”(《遨游真娘墓》),而且“以为只有妓女是才子的知己,经过若干周折,便即团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这种“理想化”的写法,使作者的怨悱情绪得到渲泄,士大夫倾斜的心灵取得平衡,因而,作者在描摹她们的形象时,也就自然而然地带着一种抒情与赞美的色彩。所以,《青楼梦》中作者对妓女的态度就决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或悲天悯人式的廉价同情。 在这种民主意识的贯通下,《青楼梦》中的妓女形象一个个都是聪慧美丽,博学多才。她们吟诗作赋,弄箫弹筝。尽管她们沦落风尘,但她们并没有被世俗的尘垢所玷污,保持着她们率真天然的性情。金挹香之所以喜欢与她们朝夕相处在一起,摒除他作为才子式的“花国领袖”的护花之意外,对她们这种处污泥而不染的率真之情十分赏识,而这也正是他与众妓女的情感契合点。他有时还要站出来护卫她们这种性情,生怕她们被世俗的铜臭味所薰染。第四十四回妓女碧珠因与粗鄙士井的欢会而使才子大为振怒,指责她不应该降低身份去接受此等“蠢物”的狎弄,试图保持她性情的率真和人格的独立。 从历代妓女制度的沿革过程来看,妓女制度的产生有着极深刻的社会和经济根源,贫苦阶层的妻女所以卖身青楼,是由统治阶级的腐败黑暗和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造成的,所以该谴责怒詈的,应是那些“逼良为娟”的社会恶势力,而不应该把罪恶归咎到无辜的妓女身上。绝大多数的妓女是善良的,她们虽然身操贱业,但她们保持着自己真实的情感和完善的人格,她们与普通人一样,有对理想的企望和对爱情的挚烈追求,甚至为了美好的感情不惜以身殉情。在文学史上,小说家们饱含对妓女的同情,塑造了许多真切感人的妓女形象,如唐传奇中的李娃、霍小玉、红拂妓,宋代的苏小小,元曲中的关盼盼,明代的杜十娘、冯小青到清际的董小宛等。《青楼梦》中对众妓女形象的刻画,无疑是继承了文学史上对妓女性灵与人格完善的礼赞精神,以饱蘸情感的笔墨,倾注了对妓女深切的同情与爱怜。

艺术特色

《青楼梦》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艺术特点:①结构严谨统一。整部小说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第一回到第三十九回,着重描写金挹香与三十六美的诗酒流连的风流生活;第二部分从第四十回到第五十三回,叙写众美的纷纷从良而风流云散,引出金挹香与众美的情感纠结;第三部分从五十四回到结尾,写金抱香功成名就,最后出道慕真的过程。在古代小说中,它属于常见的线式结构。而且全书以词起,以诗结,以一梦作楔子,引出了男主人公金挹香,又以金挹香的生涯为主线,一一带出其三好友和众妓女。全书人物众多,事件庞杂,但却繁而不乱,首尾关照,形成了一个和谐的艺术整体。②语言优美传神。书中叙述描写生动感人,修饰比喻形象逼真,诗词曲令多不胜举,其中不乏佳作。③艺术手法多样。全书以传统的外形白描为主,又注意了人物的心理剖析。叙述过程中,既有直叙,又有曲笔,而且巧妙地应用了误会法和巧合法。

创作局限

一方面,《青楼梦》的人物形象塑造,显得苍白无力。不惟是与主人公密切相关的几个重要人物形象模糊,就是主人公金挹香的性格特征也十分单薄。这是因为,作者不是以艺术创造规律去构造人物,而是以他根深带固的儒家道德教化功能来衡量人物。人物形象只是作者进行说教的传奇筒,作者试图把主人公塑造成至善至美的读书人典型,因此,他把儒士在实现人生过程中的许多理想和希望的桂冠都生硬地堆砌到人物的头上,把他幻化的理想人物外化成一个形象的人物类型。这种臆测式的想当然的人物创作方法,必然使人物失却生活的根基,显得虚假可笑。在展开人物的形象写照时也显得力不从心,特别是在三十回以后,人物的趋向日渐明朗,而小说却急欲收场。因之对人物之间产生的思想和活动只是匆匆带过。金挹香每作别一个妓女,不外是悲伤、哭泣,而没有描写出产生这种情感的区别和不同来,更没有细致地展示、刻画人物的心理波澜,使人读来有乏珠、雷同之感。 另一方面,《青楼梦》在结构描写方法上处处摹仿《红楼梦》,但是从根本上缺少《红楼梦》所具有的深刻的社会批判意识、博大的民主自由精神和崭新的时代爱情观念,在艺术上也缺少《红楼梦》“追踪摄迹”的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迷人的艺术感染力量。从作者对封建制度嗜痂逐臭式的卫护态度来看,《青楼梦》只不过是封建社会末世时期没落士大夫虚弱可怜的心理补偿,不能也不可能提供真善美的艺术魅力,更不可能给人们提供一种永久的审美洗礼。

作者简介

俞达[(公元?年至一八八四年)一名宗骏。生年不详,卒于清德宗光绪十年。与邹弢为患难交。中年颇作冶游。后欲潜隐,而世事牵缠,遽难摆脱。光绪十年初夏,以风疾暴亡。达著有《青楼梦》六十四回,写吴中娼女,以慧限识英雄于未遇之时,以嘲公卿大夫之盲目。所著尚有《醉红轩笔话》、《吴门百艳图》、《醉红轩诗稿》、《花间棒》、《吴中考古录》及《闲鸥集》等。

内容预览

  词曰:   窝是销金,人来似玉,笙歌竞奏山塘。璧月琼楼,尽教遣此风光。却怜丝竹当年盛,忽兵戈、变起仓皇。恨难禁,怨煞王孙,恼煞吴娘。而今再睹升平宇,聚鸳鸯小队,脂粉成行。依旧繁华,青楼都贮群芳。个侬本是多情种,凭谁人一著意评章。愿今生,锦帐千重,护遍红妆。   慕真山人曰:这首词是专说吴中风土,自古繁华,粉薮脂林,不能枚举,虽经乱离之后,而章台种柳,深巷栽花,仍不改风流景象。吾少也贱,恨未能遍历歌簇,追随舞席,帷是夙负痴情,于情字中时加兢惕。但近来有种豪华子弟,好色滥淫,恃骄夸富,非艳说人家闺阃,即铺张自己风流,妄诩多情,其实未知“情”字真解。不知人之有情,非历几千百年日月之精华,山川之秀气,鬼神之契合,奇花异草,瑞鸟祥云,祯符有兆,方能生出这痴男痴女,生可以死,死可以 ……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