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木正儿
青木正儿 - 简介
青木正儿,号迷阳,生于日本山口县下关。青木正儿自言少时就有“读净琉璃之癖”,在中学时代,喜读《西厢记》等中国古典作品,“很觉中华戏曲有味”,在大学学习时代,致力于“元曲”的研究。1908年进京都帝国大学后,师事狩野直喜(1868-1947)。狩野直喜是日本研究中国文学史的先驱之一。在狩野直喜的指导下,他广泛涉猎《元曲选》、《啸余谱》等曲学书籍,并对元杂剧进行了专门研究,1911年以《元曲研究》一文从京都帝国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毕业。毕业后任教于同志社大学,1919年与京大同学小岛佑马、本田成之等组成“丽泽社”,创办《支那学》杂志。并在该杂志上发表《以胡适为中心的中国文学革命》,是向日本介绍中国新文化运动及其中心人物胡适的第一篇文章。他还多次向胡适提供在日本搜索到的中国文学史资料。20世纪二十年代,他到中国访学,与胡适有直接的交往。1923年青木正儿任仙台东北帝国大学助教,后历任京都帝国大学、山口大学教授。三十年代,青木正儿就被中国学术界誉为“日本新起的汉学家中有数的人物”,后更被誉为“旧本研究中国曲学的泰斗”。
大概是好吃的缘故,青木行文仿佛显示了一种“通感”的转换,即,对于“香”的关注。无论是诗文还是什么名物,都能关注到他的“香”,那种仿佛对各种事物都嗅出一种滋味来。当然,关注下同时,从1941年起,青木正儿在京都大学讲授“清代文学思想”讲座 ,注意到了钱谦益的“香观说”,即钱谦益托隐者之言的“诗之品第,略与香等,以嗅映香,触鼻即了,此观诗之方便法也”,他在散文《夜来香》(《琴棋书画》)里引来作夫子自道之语,“生性好‘香’的我在他的集子里发现此论时,曾经由衷地露出会心一笑。画论中的‘气韵’、诗论中的‘神韵’的‘韵’,当然皆指音声而言。然而其中潜藏的东西并非‘声’,我想,它毋宁说是‘香’。” 在这个对“香”的阐发里,我们许或也能明白了迷阳山人为何如此迷恋于酒中趣,中华的饮食之情致。无论是咀嚼的文本、还是细细品赏的花草,对于青木正儿而言,更似乎是充满韵致的“香”的发觉和回味。
青木正儿 - 成绩
著有《中国文艺论数》(1927),《中国近世戏曲史》(1930),《中国文学概说》(1935),《元人杂剧序说》(1937),《元人杂剧》(译注,1957)等,所著结集为《青木正儿全集》(10卷)。不过,最为学界熟知和影响深远的,还是他的成名作《中国近世戏曲史》。他曾多次向王国维求教,并游学北京、上海,观摩皮黄、梆子、昆腔,写成《自昆腔至皮黄调之推移》(1926),《南北曲源流考》(1927)两文。在此基础上,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明清戏曲史》。为了便于日人阅读,改题为《中国近世戏曲史》。所谓近世,是因为王国维把宋以前称为古剧,“余从而欲以元代当戏曲史上之中世,而以明以后当近世也”。
除中国戏曲外,青木正儿还研究中国饮食文化和风俗。他撰写的《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一书为“日本中国学文粹”丛书中一本。《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一书包括《中华名物考》和《华国风味》两部书稿,均未在中国国内出版过。此两部书稿属于风俗、名物学方面的著作,《中华名物考》收集了青木自1943年至1958年之间发表的有关名物的论考,题材从草木之名到节物之名,非常广泛。名物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上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训诂学,下经过明代的名义学,再发展为清代的考证的名物学。但是,在日本,以前只是追随中国的名物学,缺乏独立的发展。青木在其名物学中导入了虽然同样是考证学而不同于清朝考证学的近代考证学的方法,开启了通向新名物学之道的端绪,在开头的“名物学序说”中,他揭示了中国名物学的目的和方法的方向性。《华国风味》则旨在于介绍中国风味的饮食。而这两部书稿更处处透露着中国文化的种种相关知识、相关传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青木正儿的一些中国文学研究著作不仅在日本颇有影响,在中国学术界也是有一定地位的。
《中华名物考》的序言里,青木总结了他追寻名物学的整个履历变迁:京都大学读书期间即关注到了中国民俗,在他的第二次中国之行中,还有意请人绘制了北京风俗的图谱,这是他在戏曲研究为中心时发散而出的对于中国民俗的关心;但归国后,青木专注于戏曲诗文的研究,并转任京都大学,此事搁浅;直到战时,青木正儿在原有的“正道”的中国文学研究外,因当时的困窘与清寒惹得笔墨下荡漾起昔日的美食的回忆,写成杂文权作润笔,遂半作学术半作寄兴而构建起了他的“名物考证学”。在青木的“名物学”的范畴里,他立足于中日文本对译间察觉的名物变迁、语词渊源,以此作为基础,寻绎文献,以作佐证,而又牵拉杂引地将旧日在中国的履历、风俗的考察等等重新翻出,一并写入了成为轻松而谐趣的杂考。(与此同时,这段时间,青木译介中国文学,所选的主题也别有风味,如翻译了《随园食谱》、选取了一些关于酒的篇章作了翻译抑或考证,)这些兴致盎然的翻译、考证、札记中渗透了他晚年治学的意趣,展现在散文里的自我抒情形象也转向了举樽欢酌、细辨花香、慢品佳肴的“迷阳老饕”,翻来让人不禁觉其可爱。
青木正儿 - 荣誉
赴中国研究戏曲,著作《中国近世戏曲史》,是研究明清戏曲的重要论著。1949年任山口大学文学部教授,并当选为日本学士院会员。
青木正儿 - 重点事件
1911年京都帝国大学中国哲学文学科毕业。毕业后任教于同志社大学。1919年与京大同学小岛佑马、本田成之等组成“丽泽社”,创办《支那学》杂志。1925-926年再赴中国研究戏曲,著作《中国近世戏曲史》,是研究明清戏曲的重要论著。1932年参加“岩波讲座”,主编《中国文学思潮》等。1938年任京都帝国大学教授,与东方文化研究所共同校注《元曲》,成为京都派中国学的活跃人物。 青木正儿 - 评价 青木正儿是一位可爱的日本中国学者,自称“性孤峭而幽独”,还有仙骨的气象,兴趣广泛而中华名物考(外一种)不拘泥一方,对于中国的文学、音乐、美术等等都有广泛的思考与研究;他以详实而学术价值极高的《中国近世戏曲史》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野,此外,关于中国文学、中国文论史的一些研究及学术著作,也陆续在民国年间得到翻译、介绍,新中国之后,不少论著得以再版。作为继承实证主义学派的践行,青木正儿先生于1922年及1925-1926年两次访问中国,除了相关的学术论文以外,还留下了不少如《江南春》、《竹头木屑》的行纪,《北京风俗图谱》的绘图记录;并且,这段访问中国的经历,一方面积累了学术资料,促进了中国戏曲史及其他相关的学术研究,另一方面,也影响了青木先生日后的学术研究的趣味,在四十年代,青木正儿在原有的文学研究以外,转向了构筑自成体系的“名物学”研究,作了散文、随笔、札记,也有不少和中国之行相关。
有人说:“青木正儿也如中国文人一样,易犯贵古贱今之见。”诚然,若笼而统之讲青木的研究工作是偏重于“古”,但若细分析则并不然。就拿研究戏曲而论,孤立地说明清戏曲固然是属于“古”,但若相对于宋元戏曲,它又何尝不可谓之“今”,因为“古今”本是相对的。青木正是没有“贱今”,才有《明清戏曲史》之作。况且,长期以来,戏曲一向被正统文人学士所冷落,所谓“非文章之正轨”,自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出,戏曲研究方作为一种学问而跻身于学术之林。但若无青木的《明清戏曲史》继之,则此学也殊欠完备,因此,青木之功盖不可没。
青木是侧重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但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也十分关心。早在一九二0年,他就说过:“鲁迅是位有前途的作家。”他在《以胡适为中心潮涌浪漩着的文学革命》一文中对“中国文学革命怀着同情和希望。”在后来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纲》一书中,他说:“一入了民国,小说作家方面最早产生欧化的作品而成功的是鲁迅(周树人)。步他的后尘而起的青年很多。民国五年左右发刊的《新青年》这种杂志,充满了急进的气派,记得鲁迅的作品,最早也是在这里发表的。”由此可见,说青木“贵古贱今”是有失公允的。
吉川幸次郎在《青木正儿博士业绩大要》里如此评价青木正儿:
“博士的性格往往有人以狷介或者不羁评之。但表现在学问中,这狷介变成了对基于读书经验的实证的尊重;而不羁变成了不受传统见解束缚,根据自己的深思熟虑加以批判,即独创。”
青木早年,回眸他带着消瘦的风骨、炯炯的眼光、平易的笑容,举着酒杯的性情中人之景,在这些书里能管窥到这个学者的严肃的学术研究以外的良多的兴味。恩,读来有趣,偶然记之。
青木正儿 - 参考资料
[1] 中国诗歌网 http://www.poetry-cn.com/?action-viewnews-itemid-60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