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霸王如何別虞姬(菜九段001)

霸王如何別虞姬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霸王如何別虞姬》中國當代作家菜九段001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霸王如何別虞姬

菜九瞄上的霸王別姬,顯然也是菜九認定掛不下去的。

霸王別姬的故事婦孺皆知,其故事原型出於《史記》,但《史記》及《漢書》中都沒有記載今天流行之版本,甚至未提虞、項分別。菜九以為,凡是史漢二書沒提到的事,如果後面冒了出來,多半是假的。看來中國人不僅是不認真,而且會造假。   可能人們根據項羽垓下歌里唱着虞兮虞兮奈若何,以為兩人感情如何深厚,但菜九不這麼認為,菜九以為可能項羽當時感概太多,眼前見着什麼就說什麼了。 

金庸在《笑傲江湖》里有這麼一段或者可以參照。 

林震南心中料到了三分,縱身過去,果見馬背上橫臥着一具死屍,正是褚鏢頭,自是在途中被人殺了,將屍首放在馬上,這馬識得歸途,自行回來。  

林震南長嘆一聲,眼淚滾滾而下,落在褚鏢頭身上,抱着他的屍身,走進廳去,說道:「褚賢弟,我若不給你報仇,誓不為人,只可惜……只可惜,唉,你去得太快,沒將仇人的姓名說了出來。」這褚鏢頭在鏢局子中也無過人之處,和林震南並無特別交情,只是林震南心情激盪之下,忍不住落淚,這些眼淚之中,其實氣憤猶多於傷痛。  

從古至今都不乏好事者,像編個故事什麼的事,就大有人去做。於是將項虞二人的編成故事與戲文,正是應有之義。於是有了虞姬轟轟烈烈的死。近年的電視劇里,更有項羽鉅鹿破秦時,虞姬坐在高處大彈其琴為項助戰的畫面。今人能編的程度,看來絕不在古人之下。當然像菜九也屬於好事者,只是專門喜歡這樣壞人好事的好事者。 

而據菜九考證,虞並沒有像我們今天以為的那樣拔劍自刎,而應該死在隨項羽逃跑的途中,屬於迷路走散。 

怎奈常常故事比真實更能迷倒人。俠骨柔腸的項羽總比凶神惡煞的項羽可愛,而愛項者那麼多,想讓他不俠骨柔腸也不行啊,廣大群眾不答應啊。不過菜九記得,當年廣大群眾也不答應地球圍着太陽轉。 

一般總把垓下歌解作 

虞啊,虞,我該拿你怎麼辦。

但也不妨解作 

虞啊,你看我該怎麼辦。 

以項羽自私的個性,後者更可能一些。百戰百勝突然面臨潰敗,典型的造化弄人,項羽發出時運不濟之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怎麼會是這樣,我該怎麼辦,也正是項羽想求得的解,無解而一嘆三詠不是很正常嗎。如果這個時候偏偏去說什麼,馬怎麼辦,虞怎麼辦,就不那麼諧調嘛。 

有這樣一些好事者,特別喜歡無中生有。把根本不存在的事,說得有鼻子有眼。記得當年萬里任安徽省委書記時,菜九所在村裡的農民紛紛傳言,說是此人就是我們當塗大隴人。菜九當場就不相信。菜九其實也不知道萬是哪裡人,但是個老紅軍應該沒什麼問題。而我們那裡沒出過一個老紅軍,連紅軍都沒來過。但菜九不信有什麼用,當時的人紛紛到傳說中的處所去朝聖得不亦樂乎,而偃旗息鼓則是後來的事。霸王別姬的故事是不是這樣的呢,基本上可以歸於這一類,畢竟司馬遷與班固都沒這麼說,後人的胡說亂道又何必當一回事。這個故事原形最搞笑,沈采的《千金記》里,唱完了,喝完了,虞自盡了,好象還是項讓虞自盡的,然後項羽將虞的頭斬下來系在馬脖子上逃跑。 

天下人都愛項羽一事本身就有點莫名其妙。項羽是繼暴秦而起的統治者,天下受其苦非常大。但他後世所受到的尊敬與他對世界的貢獻很不相稱。這裡有追究一下的必要。 

在菜九看來,天下人尊敬項羽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大家都是失敗者,怎麼失敗的,時不利兮騅不逝,運氣差了,所以沒幹出名堂。而項羽則是最大的失敗者,人們從項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原來項羽這個頂天立地的英雄是咱們自己人,不追捧自己人追捧什麼人呢。到了李宗吾先生出來說什麼不黑不厚,大家就更有共鳴了,原來咱們的不得意是不黑不厚的關係。就好象沒有人認為自己不厚道一樣,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懷才不遇,生不逢時。其實更多的情況下,大家都是事後諸葛亮,每每把時機錯過,才發現自己曾經英明過,只不過沒使出來。這種生不逢時,除了自己,可能沒人會當真,所以只能騙鬼。當然,在有連項羽都失敗了,我等的失敗豈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於是乎,可以心安理得一些。人生貴在能心安,項羽能起到這樣的作用,可能他本人也要哭笑不得。但後人卻可以自欺欺人並快樂着。 

儘管司馬遷沒有記載此別,但可以根據項羽垓下突圍後的行軍路線地名標識,及地名標識,及後人對此路線的確認考證,推算虞項此別的時間地點。《項羽本紀》載,項王歌罷,虞姬和畢,「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沒有留下別姬的時間。顯然垓下非別姬之地。《史記正義》引《括地誌》曰:「虞姬墓在濠州定遠縣東六十里。」此地即今安徽定遠,距項羽突圍之垓下(今安徽靈壁東南)路程不近。如虞姬自刎於垓下,項羽攜其屍身突圍於情於理不合。所以,虞姬或廁身於八百餘壯士之中。那麼,虞項又於何時別離的呢?據《項羽本紀》,項羽渡過淮河後,從者僅百餘人,「至陰陵(《括地誌》雲定遠縣西北)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紿曰:左。左,乃陷大澤中」,「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可以肯定,虞姬不在二十八人中。東城在定遠縣東南五十里,距虞姬墓葬又間隔一段路程。看來,虞、項失散的最有可能地點為大澤之中。項羽一行由北南下,田父所紿之左,正是向東。陷於大澤之後,虞姬未能跟上項羽。她和多數人一樣,仍按田父指示的方向東行,最終死在日後的墓葬附近。而其死亡形式,又不為人所能斷定。必須指出,前文「項王乃復引兵而東」之「東」,似為「南」之訛。只有往南,他才有可能抵東城。總之,霸王別姬的今天模式只是藝術,而非歷史。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中國人不僅最不認真,而且還最會搞笑。 

看來中國人不僅是不認真,而且會造假。

[1]

作者簡介

菜九段001,散文在線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