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童溪
霍童溪福建省「五江三溪」之一,是福建省唯一沒有受到污染的河流。霍童溪發源於鷲峰山脈北段和洞宮山脈南段之間,流經屏南縣匯各水流後於市西北的上澗村附近入境,經洪口,入柏步村後,折向東南流經霍童、邑坂、溪南、洋岸坂、九都、八都,至金垂右屏注入三都澳。全長126公里。霍童溪中上游兩岸為中山和低山區,多陡崖且落差集中。中下游以低山丘陵為主,九都鄉以下,為花崗岩高丘陵。其獨特的峽谷地貌、花崗岩高丘陵地貌和河谷沖積平原地貌,造就了其流域九曲十八彎二十七灘的美景。
目錄
河流概況
地理位置
霍童溪,發源於福建屏南縣西北和政和縣東南部的鷲峰山脈,上游為棠口溪和後龍溪,在寧德市柏步村匯合後,流經霍童鎮、九都、八都等鄉鎮,注入三沙灣流入東海。
地形
流域內的政和縣峰嶺高度多在海拔1000~2000米,香爐尖海拔1598米,是閩東沿海水系與松溪支流的發源地和分水嶺。流域內以屏南縣的東峰尖為最高,海拔1627米。霍童溪中上游兩岸為中山和低山區,河流流經長達30千米峽谷,多陡崖且落差集中。中下游以低山丘陵為主,九都鄉以下,為花崗岩高丘陵,坡度較大,頂面崎嶇,直逼海岸。霍童鎮至貴村一帶,是寧德縣最大的河谷沖積平原,柏步村以下為下游,潮水可回溯到八都以上。
水文特點
霍童溪蕉城區境內全長56.8公里,流域面積559.91平方公里。主河道面積8614公傾,流域總落差為165米,河道比降1.8‰,多年平均徑流量25.55億立方米,平均流量81立方米/秒。 霍童溪年降水量1615.8毫米,折合水量31.65億立方米,較多年平均值少11.4%,略偏枯。 霍童溪年徑注深921毫米,折合水資源量為18.04億立方米,較多年平均值少25.8%。 在霍童溪上設有八都水站。
主要支流
棠口溪
棠口溪系屏南縣最大的溪流,發源於嶺下鄉東峰尖北麓,經嶺下至長欄橋與雙溪匯合而成,至壽山鄉的單條橋與金造溪匯合流入霍童溪。流域面積670平方公里,全長45公里,比降19.1‰,天然落差1010米,水能理論蘊藏量80042千瓦,平均流量25.76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8.12億立方米。
金造溪
金造溪發源於甘棠鄉天湖山頂北麓,流經屏城鄉,至棠口鄉金造橋與後龍溪匯合而成,東穿熙嶺、代溪2鄉北部和壽山鄉南部,匯入霍童溪。流域面積297平方公里,全長39公里,比降11.7‰,天然落差950米,水能理論蘊藏量23261千瓦,平均流量11.29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3.56億立方米。
白玉溪
白玉溪發源於雙溪鎮上七房,流經壽山鄉白玉、溪尾注入霍童溪。流域面積65平方公里,全長18公里,比降30.4‰,天然落差900米,水能理論蘊藏量5197千瓦,平均流量2.47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0.78億立方米。
後龍溪
後龍溪發源於政和縣,是屏南與政和、周寧2縣的界河,在縣境內溪段又稱為叉溪,經雙溪鎮、壽山鄉後進入寧德縣境。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境內長48公里,比降23.5‰,天然落差763米,水能理論蘊藏量53221千瓦,平均流量19.76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6.23億立方米。
代溪
代溪發源於天湖山頂西北麓,經代溪鄉後匯入霍童溪。流域面積208平方公里,全長31公里,比降40.1‰,天然落差851米,水能理論蘊藏量15553.5千瓦,平均流量8.36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量2.64億立方米。
周邊景區
洪口瀛洲仙池
瀛洲擊水遊覽區,在洪口鄉莒洲村,莒洲歷史稱古瀛洲。劃舟順流而下,沿溪40里周邊有「勒馬回朝」、「金鐘覆地」、「半卷珠簾」、「新娘下轎」、「龍珠浮動」、「魚溪聖井」、「雙虹飲洞」、「黃蜂出洞」以及「十八學士」、「石筍凌霄」、「金雞報曉」、「夢筆生花」、「蟠桃獻壽」、「八仙歇岩」等勝景。
霍童古鎮
霍童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歷史上曾三次被朝廷敕封為「天下第一洞天」,是中國東南道教之發祥地。 霍童溪兩岸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文昌閣、黃鞠故里、邑坂八卦村等古建築群。霍童線獅、霍童鐵枝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4年霍童古鎮入選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名鎮,中國十大最具影響力驢友好評名鎮。 霍童明清古街修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前後,長1700米,建築面積達20253平方米,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64座。霍童街尾舊街一帶,有眾多青磚大屋。這些大屋為青磚青瓦建築,也有生土築牆覆以三合土,為典型的閩東民居。霍童當地居民將這樣結厝為堡、聚族而居的格局,稱之為「某厝里」。在霍童,規模較大的有「黃厝里」、「顏厝里」、「陳厝里」等等。 支提山,綿亘25公里,海拔800多米。《寧德支提寺圖志》載:「遠近羅列凡九十九峰,綿亘幽深,人跡莫到。杖履所及者四十有八峰」。主要有大童、華頂、獅子和雙髻等4大山峰。另外,還有十五岩、九嶺、六洞、五石、四台、四湖、四潭、四泉、四池等。峰岩奇特,洞壑玲瓏。石棋盤、五龍潭、釣月橋、號猿岩、忘歸石、曬衣岩、袈裟岩、雨花岩、天冠說法台等景觀,或以形似,或以傳奇而馳名。 支提寺,原名華嚴寺,又稱華藏寺,為宋開寶四年(971年)吳越王錢弘所建。支提,梵語意為「聚集福德」。佛教經典《華嚴經》載:「東南方有山名曰支提,有天冠菩薩與其眷屬一千人常住說法」。古有「不到支提枉為僧」之語。歷代帝王曾4次敕賜寺名,5次欽差太監賜物修寺。歷代僧侶雲遊也多至此寺,全盛時期住僧達千餘人。支提山因此曾與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華山並稱「佛教名山」。 雙仙谷位於三澗溪水電站邊上。雙仙谷因相傳柏步湯真人與其徒尹姓弟子在此得道飛仙,故得名。雙仙谷長約3公里,寬約450米,峽谷左側山崖地勢陡峭,右側較為平緩,植被茂密,有許多洞穴,溪流在峽谷中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