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霍刚(1932年),(1932年7月23日- )生于南京市,本名霍学刚,字柔存;现代画家

霍刚
Ho Kan
几何抽象先锋 苹果日报
出生 (1932-07-23) 1932年7月23日(92岁)
南京 中国
现居地 台湾
职业 画家
体裁 观念艺术
主题 抽象
代表作 《寂弦激韵》
奖项 李仲生基金会现代绘画成就奖

目录

生平

父亲霍道成,母亲桑玉华。抗日战争时,霍家移居重庆。小学时的劳作与图画,是霍刚最好的两门课。

1949年,霍刚只身与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台湾,成长养成教育于台湾。

1951年,霍刚向李仲生学习现代艺术,其思想画艺受影响至为深远。

1957年11月,霍刚与其他七位画友李元佳吴昊欧阳文苑夏阳萧勤陈道明萧明贤组成“东方画会”,[1] 当时被报纸媒体称之为“八大响马”,这称号十足表露出这些年轻人的冲劲、叛逆性和创造力并驰骋艺坛迄今。[2][3]. 同年5月霍刚成立的“五月画会”,是开台湾现代艺术先河的团体。[4]

1964年霍刚搭法国油轮“越南号”前往欧洲。经法国与住巴黎的夏阳萧明贤会面,后转往义大利定居米兰,当时西方正鼓吹“国际庞图运动”,庞图意指义大利文的“点”,参与的艺术家们致力于复兴艺术中的人文精神,认为是万象起于点也终于点。

霍刚而言,这与中国哲理的观念不谋而合,他的画作也受此影响逐渐由几何图形取代连贯的笔触。《转化》正是此时期的作品,透过不对称的矩形、长短不一的线条,以及底层的大块黑色色面,营造出图像跳跃于上的层次感。此后,霍刚的画作多了各式的抽象符号,然而,内在的精神与画面安排始终回归到中国深厚的文化。以《乾坤-1-2-3》为例,借由色彩与几何的重置,建构出沉稳的意象;《源起》系列也以三角、圆、点与色彩画出了空间的深度,让人不经思考其中是否藏有玄机。

“画如其人、人如其画”,在霍刚的画作中可以感受到万物兼容并蓄的和谐,即使是如此前卫的形式,仍能体悟到霍刚所欲传达的文化底蕴。就如同他的过往─丰富而含蓄。[5]霍刚定居米兰至2014年8月。霍刚米兰回顾展”[6]

在欧洲期间,霍刚是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会员,带著东方的精神投入西方艺坛的瀚海中,三十馀年来不曾放弃或改变。霍刚初到义大利,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克莱恩(Kline)、保罗·克利(Paul Klee)对东方文字艺术的挪用,不免给了他无限的冲击;他对书法、金石的研究,以及文化图腾和器皿的分析之后,除去物象的感官功能性,探讨其精神内质,重新用物理性的思维来解构图像。[7]

博物馆收藏

获奖

  • 1965年获义大利古比奥市国际艺术发展奖。
  • 1966年获义大利诺瓦拉市国际绘画金牌奖。
  • 1967年获义大利孟扎市国家绘画首奖。
  • 1969年获义大利莱科市久赛彼•莫利首奖。
  • 1997年获台湾第五届李仲生基金会现代绘画成就奖。

评价

霍刚评价自己 : “我现在的作品比较紧凑、比较单纯、比较内敛、比较有自己。” [8]

成功大学历史系教授萧琼瑞评介其作品 : 霍刚在绘画技巧的表现上,颇有乃师李仲生的真味。李仲生心象式的抽象,其实技巧相当多样且机智,印、刮、画、流……,产生一种紧密、天成的效果。

霍刚的作品,初看极其几何,但一点都不机械,即使是一条线,很可能是画出来的,也可能是刮出来的,但更多的是留出来的。所谓的留,就是用其他的色面加以敷盖,色面与色面之间,就留出了原来的底色,而形成了线。这种多样的技巧,也就形成画面丰富的视觉内涵,给人玩味无穷的空间。在个人的观察中,霍刚的作品“手感”十足,似乎他很少使用“胶带遮掩”一类的手法;所谓的面、线、形,似乎都是以手绘的方式达成,因此没有尖锐、冰冷的感觉,反而是充满了温情与深沈的内涵。[9]

视频

2018年6月10日现代抽象画大师霍刚 巨作登台展览| 华视新闻 20180611

参考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