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龍根
震龍根,中藥名。為衛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根的木質部。皮部毒性太大,常刮去之。
亦有帶皮入藥者。分布於長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區。
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之功效。
常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
紅斑狼瘡,口眼乾燥綜合徵,白塞病,濕疹,銀屑病,麻風病,疥瘡,頑癬。
別名:震龍根、蒸龍草、莽草、水莽子、水莽兜、 水莽、黃藤草、紅柴根、菜蟲藥、斷腸草、黃藤根、黃藥、水腦子根、南蛇根、三棱花、早禾花、紅紫根、黃臘藤、水莽草、紅藥、山砒霜、黃藤木
形態特徵
藤本灌木,高1-3米,小枝棕紅色,具4細棱,被密毛及細密皮孔。
葉橢圓形、倒卵橢圓形、長方橢圓形或卵形,長4-7.5厘米,寬3-4厘米,
先端急尖或短漸尖,基部闊楔形或圓形,邊緣有細鋸齒,側脈4-7對,
達葉緣後稍上彎;葉柄長5-8毫米,密被銹色毛。圓錐聚傘花序較窄小,長5-7厘米,
寬3-4厘米,通常有3-5分枝,花序、分枝及小花梗均被銹色毛,花序梗長1-2厘米,
小花梗細長達4毫米;花白色,直徑4-5毫米;萼片先端急尖;花瓣長方卵形,邊緣微蝕;
花盤略5裂;雄蕊插生花盤外緣,花絲長達3毫米;子房具3棱,花柱柱狀,
柱頭稍膨大,3裂。翅果長圓狀,長1-1.5厘米,直徑1-1.2厘米,中
央果體較大,約占全長2/3-1/2,中央脈及2側脈共5條,
分離較疏,占翅寬2/3,小果梗細圓,長達5毫米;種子細柱狀,長達10毫米。
入藥部位
根的木質部。皮部毒性太大,常刮去之。亦有帶皮入藥者。
性味
味苦、辛,性涼,大毒。[1]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殺蟲解毒。
主治
類風濕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徵,紅斑狼瘡,
口眼乾燥綜合徵,白塞病,濕疹,銀屑病,麻風病,疥瘡,頑癬。
相關配伍
1、治頭癬:取(雷公藤)鮮根剝皮,將根皮曬乾後磨成細粉,
調適量凡士林或醋,塗患處(預先將患處洗淨去掉痂皮),每日1-2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2、治燒傷:雷公藤、烏韭各60g,虎杖30g,水煎,藥液敷傷面。(《全國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料選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去皮根木質部分15-25g;帶皮根10-12g。均需文火煎1-2h。
也可製成糖漿、浸膏片等。若研粉裝膠囊服,每次0.5-1.5g,每日3次。
外用:適量,研粉或搗爛敷;或製成酊劑、軟膏塗擦。
使用注意
凡有心、肝、腎器質性病變,白細胞減少者慎服;孕婦禁服。
《福建藥物志》:"孕婦及患有心、肝、腎病者要慎用。服藥期禁酸、辣、油炸等食物。""莖、葉有劇毒,切不可內服。"[2]
炮製
一、採集加工
栽培3-4年便可採收,秋季挖取根部,抖淨泥土,曬乾。或去皮曬乾。
二、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用清水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目錄
參考來源
- ↑ 雷公藤的功效與作用_,中藥材天地網
- ↑ 福建藥物志,(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