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雷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唐朝初年,广东省雷州半岛的行政区划属南合州。
贞观元年,南合州更名为东合州。唐贞观八年(634年),东合州改名为雷州,州治为海康,上属岭南道,这是雷州有名之始。
此后,除了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雷州为海康郡。16年后又改了回来之外,雷州作为地名,一直沿用。雷州半岛就是就是以雷州而得名的。
目录
基本信息
历史沿革
贞观元年,南合州更名为东合州。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刺史陈文玉疏请改东合州为雷州。“雷州”之名始于此。 但“海康”之名出现比“雷州”要早。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南合州改为合州,并将由汉置徐闻县数次更名为齐(隋)康县,合州分置齐(隋)康县(今徐闻县)和海康县(今雷州市)。海康县名始于此。 唐宋时期,海康县也曾叫过海康郡。那时县郡之称经常变换。直到元代以后才没叫郡的。 古时雷州或雷州府为一个大的行政区域,辖徐闻、海康、遂溪(古时遂溪的区域范围较大,包括现今的遂溪县、湛江市赤坎区、霞山区、麻章区、东海岛等,以及吴川、廉江的一部分地域)。 海康县所辖区域基本上是现今的雷州市(过去称海康县)的范围。
据现存最早的《雷州府志》记载:雷州“郡南有擎雷山,其得名以此。”这证实,是因为州府南面有擎雷山,州才以 “雷”命名。权威的辞书《辞海》、《辞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尊重了历史记载,对雷州或雷州半岛都没有作出“因多雷而得名”的诠释。
三县之名溯源
徐闻是广袤的雷州半岛大地上出现的第一个正式地名。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伏波将军率兵将打败南越国,收复岭南,在其地设置了南海、合浦、澹耳等九郡,并且在各郡新置了许多县城,其中包括隶属合浦郡的徐闻县,县境为整个雷州半岛。这个徐闻县,一般被称作“汉徐闻”或 “古徐闻”。在历史的长河中,雷州半岛上的行政区划经历朝朝代代的变迁分合,徐闻的名字几次消失又出现,在新的意义上被使用,行政级别与辖地范围也几经变化。齐武帝永明中(483-493年),在汉徐闻地域内分出了一个属于齐康郡的乐康县,不久又改称齐康县。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齐康县改名为隋康县,与海康、铁耙、扇沙、椹川等五县,并属于合州。此后隋炀帝改州为郡,在此五县基础上设置了徐闻郡。唐初,徐闻郡先后改名为南合州、东合州。贞观二年(628年),属于东合州的隋康县改回古老的名字“徐闻县”。这徐闻县的辖区大约相当于现今徐闻的地域。这个徐闻县在宋开宝六年(973年) 被并入海康县,至乾道七年(1171年)恢复,徐闻的名字消失了近200年。在这以后,徐闻的名字就一直沿用,可称为“今徐闻”。无论“汉徐闻”、徐闻郡,或“今徐闻”,其名一也。
古人当初为什么起“徐闻”这个名字?当时并没有说明。直到万历十九年(1591年)出版的郭子章撰《郡县释名》中,对徐闻还是说:“两汉书俱载‘徐闻’,其义未详。《汉书》合浦郡有‘徐闻’,交趾部有‘稽徐’,‘徐’义俱未解” [见《郡县释名· 广东卷·雷州府》]。23年后,万历四十三年(1615)的《雷州府志》出现了对“徐闻”的释名,其卷一《舆图志》中说:“徐闻迫海,涛声震荡,曰是安得其徐徐而闻乎,此徐闻所由名也”。可见,“徐徐而闻”的解释当属《万历雷州府志》的编纂者欧阳保的原创。从此雷州的的地方志都沿袭了这个说法。
但是,这一解释文绉绉的,很有些望文生义的味道,引起很多怀疑。1987年古地名研究家梁模先生提出了新观点,认为徐闻邻近高凉,也是古壮族人聚集地,应以壮语解释该地地名。他说:“按壮语,‘徐’的音应作汉语的‘村’解,‘闻’即‘汶’字音(今两广的广大地方仍称泉水为汶水),所以‘徐闻’意‘有汶水的村’,或简称‘汶村’”[见《地名工作通讯》总第37期《广东壮语地名初探》一文]。这一释名思路得到了广大地名研究者的认同,如1991年版的《广东省今古地名辞典》,就根据古越语把“徐闻”解释为“高亢旱地泉水村”。
湛江的本土文化研究者陈华昌先生,多年对徐闻县内古地名进行考证研究和实地调查,找到了不少旁证,得出了“‘徐闻’之名作壮语‘泉水村’释意,是与县治的地理实况和民族活动史实相符合的” [参见《徐闻文史第8辑》中的《徐闻县名称由来考》一文]之结论。
这个结论是使人信服的“海康”命名建县之始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那一年废除了齐康郡,从中分置出海康县,并把以前的模薄(摸落)、罗阿、雷川三县并入海康(一说大业初并三县于海康),与此同时,南合州复名为合州,海康为治所。在这之前,曾有“乐康”、“齐康”、“隋康”之县名或郡名。“康”字有安乐、安宁、富足的意思。“齐”、“隋”为朝代名,“齐康”、“隋康”之名的寓意很明显。虽然海康县的行政区划设置并非从齐康、隋康演变而来,但其名字却沿袭了“康”字。《郡县释名》是这样解释“海康“的:“县东十里有东洋海,海滨康宁。犹海沂之康之义也”[出处同上。“海沂”即海边]。
《万历雷州府志》及其以后的雷州方志的释意也大同小异:“傍海而祈之康,取安澜义也”,“安澜”就是海波不兴,沿海太平的意思。
对“海康”之名的这一解释,应该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遂溪县建邑得名最晚,那是在唐天宝二年(743年),原属雷州的铁耙县改名为遂溪。关于“遂溪”之义,《郡县释名》解释说:“东有东溪,西南有傍塘溪,东南有铁耙溪,皆溪也。“遂”义未详[出处同上]。《郡县释名》不清楚的,《万历雷州府志》似乎搞清楚了:“‘遂溪’则溪水合流,民利遂之”。但是“民利遂之”与“徐徐而闻”类似,都有点像是“望文生义”,所以“遂溪”一名的释义尚有怀疑的空间。
遂溪县建邑得名最晚,那是在唐天宝二年(743年),原属雷州的铁耙县改名为遂溪。关于“遂溪”之义,《郡县释名》解释说:“东有东溪,西南有傍塘溪,东南有铁耙溪,皆溪也。“遂”义未详[出处同上]。《郡县释名》不清楚的,《万历雷州府志》似乎搞清楚了:“‘遂溪’则溪水合流,民利遂之”。但是“民利遂之”与“徐徐而闻”类似,都有点像是“望文生义”,所以“遂溪”一名的释义尚有怀疑的空间。[1]
参考文献
- ↑ 雷州(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