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茶
雪茶,中藥名。為地茶科植物地茶Thamnoliavermicularis(Sw.)Ach.或雪地茶Thamnoliasubuliformis(Ehrh.)W.Culb.的地衣體。具有清熱生津,醒腦安神之功效。常用於中暑,心煩口渴,肺熱咳嗽,陰虛潮熱,癲癇,失眠,目疾。[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雪茶
漢語拼音:Xuě Chá
別名:蛔樣地衣、太白茶、高山白茶、石白茶、太白針
性味歸經:味甘、苦、淡,性涼。歸肺、胃、心、肝經
功能:清熱生津,醒腦安神
主治:常用於中暑,心煩口渴,肺熱咳嗽,陰虛潮熱,癲癇,失眠,目疾
目錄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雪茶
拼音名:Xuě Chá
別名:蛔樣地衣、太白茶、高山白茶、石白茶、太白針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Thamnolia vermicularis(Sw.)Ach.[Lichen vermicularis Sw.]2.
出處
出自 《本草綱目拾遺》:雪茶,出滇南,色白,久則色微黃,以盞烹瀹,清香迥勝。形似蓮心,但作玉芽色耳。按雪茶出雲南永善縣,其地山高積雪,入夏不消,雪中生者,本非茶類,乃天生一種草芽。土人採得炒焙,以其似茶,故名,其色白,故曰雪茶。茶片皆作筒子,如蜜筒菊蕊瓣樣。此茶大能暖胃。若患癆損及失血過多之人,腹胃必寒,最忌食茶,惟此茶不忌。烹瀹食之,入腹溫暖,味亦苦例秀美,較他茶更厚。
來源
藥材基源:為地茶科植物地或雪地茶的地衣體。
採收和儲藏
積雪融化後採收,拔起全株,除去基部苔蘚狀物及雜草,曬乾。
原形態
- 1.地衣體枝狀,較細弱,高3-6cm,粗1-2mm。白色或灰白色,處置變黃紅色,單一或有稀少分枝,先端漸尖,伸直或微彎曲,蛔蟲樣。被子器側生。
- 2.地衣體枝狀,高4-8cm ,粗2-4mm。稠密叢生,分枝單一或頂端略分叉,彎曲至扭曲,頂端尖銳,呈針或鈎狀,基部污黑色,逐漸腐爛。表面乳白色或灰白色,無光澤,久置不變色;光滑,有時有淺凹陷、縱裂紋或小穿孔。末見子實體。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
- 1.生於高寒山地。
- 2.生於高寒山地草叢中或石上。
資源分布
- 1.分布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陝西、新疆、安徽、湖北、四川、雲南、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鑑別
本品呈圓管形,長2-7cm,直徑2-4mm,稍彎曲,兩端漸細,有少數分枝。表面灰白色或灰綠白色。質輕泡易折斷;斷面呈空心管狀,內管壁白色或淡綠色。氣微,味微苦。以條勻、色白、無雜質者為佳。
化學成份
地衣體含雪茶素(vermicularin),雪茶酸(thamnolic acid),磷片酸(spuamatic acid),羊角衣酸(baeomy-cesic acid),另含D-阿糖醇(D-arabiton)和甘露醇(manni-tol).
性味
甘;苦;淡;性涼;
歸經
肺;胃;心;肝經
功能主治
清熱生津;醒腦安神。主治中暑;心煩口渴,肺熱咳嗽;陰虛潮熱,癲癇,失眠,目疾。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泡茶。
附方
- ①治神經衰弱: 太白茶、鹿銜草各三錢,羊角參二錢。黃酒為引,水煎服。
- ②治癲癇狂躁: 太白茶、硃砂七各三錢,水煎服。須久服。
- ③治高血壓: 太白茶、羊角參、小暈雞頭各五錢,水煎服。(選方出《陝西中草藥》)
各家論述
- 1.《綱目拾遺》:治胃氣積痛,療痢。
- 2.《中藥形性經驗鑑別法》:清熱,解煩悶。
- 3.《四川中藥志》:清熱醒腦。治口乾舌燥,眼昏頭悶,精神疲倦。
- 4.《陝西中草藥》:清熱解渴,安神養心,明目。治心中煩熱,虛勞骨蒸,肺炎咳嗽,癲癇狂躁,神經衰弱,目澀,中暑,高血壓。[2]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