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雪滩双鹭图

雪滩双鹭图

描绘雪后郊野水滨的景色。全图用笔苍劲有力,景物及白鹭皆以粗笔写出,不加刻意修饰却十分形象,白鹭的神态较为生动。这种审美感受可以从此图中得以体现。

全图构图严谨、造型生动、诗意盎然,为马远画中精品。

目录

画家简介

马远(1160年-1225年),字遥父,号钦山,是南宋时期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附近),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曽祖父马贲、祖父马兴祖、伯父马公顕、父马世栄、兄马逵、子马麟都是画院待诏。[1]

他的画受到当时皇室的青睐,多有当时宋宁宗杨皇后的题字;与夏圭并称“马夏”、又谓“马一角、夏半边”。马远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合称为“南宋四家”。

擅长山水画,继承和发展了北派山水的画风,能自出新意,下笔遒劲严整,设色清润;用大斧劈皴描画方硬奇峭的山石;树木用笔简要多姿,树叶有夹笔,树干用焦墨,多横斜曲折之态;楼阁大都运用界尺,而加衬染;点景人物自然生动,用不同的线描表现不同条件下的各种水势,对自然观察详细,写实能力高超。

作品

画面以雪景为背景,从左侧伸出的带有积雪的树枝,向下弯曲后转向右上伸长,横斜曲折极富变化。左侧及下部的山石,以带水的墨笔作大斧劈皴画出方硬有棱角的“一角”。

整个画面表现出大雪天的寒气逼人、一片宁静,而枝头上两只跳动鸣叫的小鸟,则使之显得静中有动,增添了生机。前景的树枝、山石均以焦墨勾勒,山石后露出的竹叶施以浅色,其馀均施以淡淡的水墨,笔墨技法的运用与描写对象的特征及作品意境相适应。

古代画家是用“澄怀观道"的宇宙观来认识世界,体察万物,写胸中逸气,求得一种心灵的解放。

从创造的角度看,创造者将艺术视为沟通自己和鉴赏者对象的通道;从鉴赏者的角度看,鉴赏者在创造者有意的设计中,豁然之间发现了一个新世界,会有更深刻的审美感受。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2]

鉴赏

为江湖小景,梅枝斜出崖上。梅取折枝,并特别突出远折枝”成为它的突出风貌。图中近景的山石,以浓墨大斧劈勾皴点染,远的山、水以淡墨勾染,约略朦胧间自然拉开了空间远近的透视关系。

梅树枝干虬曲,俯伸的拖枝一直探向水面,水边的几只鹭,实际上是作为点缀物。画面境界十分幽远开阔。 此图远处画雪山,空漯一片,近置溪流,冰棱历历,岸边枯荻老树参差,有数只白鹭闲憩,一样卷缩畏寒,表现了中国画习见的荒寒境界。

体现出马远绘画简而刚的特点,山色溪涧皆在烟色微茫中,树取一枝,石取一角,溪出一湾。简率中透露出清旷之旨。用笔草草,只在写意,如树枝虬曲之态勾勒极为生动。 以特写镜头式描绘双鹭在雪滩上栖息的情景。画中左侧上方画有巨石一角,下方还有奇石曲壁,在巨石与奇石之间伸出曲臂老梅一枝及一簇竹丛;在下边的水塘枯苇中有一对白鹭,一只藏在背风的石边苇子中,披著一身白羽,扭头张望,另一只在枯树干边缩颈御寒,虽然图中未见纷飞的雪花,确从老梅枝上的积雪及芦苇中的几处余雪,可见是雪后的河滩边,融雪更比下雪寒。一对白鹭或以静静栖息越冬,或已疲劳后同到雪滩来休息,在画面的上面有一对山雀在梅枝头,一只在俯首瞰视,一只刚落停枝头,发出喳喳叫声,因此引起苇塘中的白鹭昂首张望。但另一只毫无反映,只顾自己静静的酣睡。

此图以禽鸟为山水之衬景,是融花鸟于山水及诗境的特殊表现形式。此图实景集中于左边角,崖壁与崎岖的石岸,配合著高悬其上的枯树,形成一个开阔的空间,将雪滩和白鹭涵纳其中,远山简单数笔,用淡墨烘出,空漾一片,写出了严寒的景象。

此图与其他作品一样,在笔墨的运用上也很成功。作者用硬如曲铁的笔触来画树石,山石用浓墨勾出,以大斧劈及小斧劈画出石质坚硬,老梅枝曲枝有疏有密,又显苍老;芦苇用细笔淡墨画之。尤其对白鹭的描绘,在绢素本色上留白,淡墨轻勾,只有嘴及双腿用浓墨细笔划之,仔细观察羽毛绒绒,神态逼真,而且图中不只是一对可见的白鹭,主要是描写鹭鸟在雪滩上栖息时的静态。

在梅枝头上的一对山雀,冬雪之后主要是描写他们在秃梅枝之问飞动栖伫的情况。上下两种鸟的姿态,是动静对比,也是画面上色差的对比。网右下方石际有马远款字。曾经明安桂坡、项元汴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