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雙冠龍屬
圖片來自aztecpressonline

雙冠龍屬名:Dilophosaurus),簡稱「雙冠龍」,舊譯雙脊龍雙棘龍,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是生活於早侏羅紀的錫內穆階中型肉食恐龍,約1億9300萬年前。牠的學名是來自古希臘文的「雙冠蜥蜴」,因牠的頭頂有兩個冠狀物。

第一個標本是在1954年所敘述,但直到十幾年後才被命名為雙冠龍。雙冠龍是已知年代最早的侏羅紀恐龍之一,但是目前牠的化石在中國雲南省重慶省西藏自治區發現的比較多,而美國以及其餘地區發現的化石則相對較少。

雙冠龍曾多次出現在大眾文化之中,但這些作品中的雙冠龍形象純屬虛構,跟古生物學的觀點有很大的出入。最著名的是在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中被描述為像褶傘蜥一樣擁有誇張頸部、會噴毒液、像小狗一樣大小的恐龍,此外還在眾多的電玩遊戲中登場;但實際上雙冠龍非但沒有頸傘,而且還是遠遠超過一隻狗的大小的中型肉食恐龍。

目錄

描述

雙冠龍身長約6米,體重達半噸。雙冠龍的最明顯特徵是頭顱骨頂端有一對圓形頭冠,這些圓冠相當脆弱,不可能作為武器,可能是種視覺辨識物。一份2001年的研究,指出圓冠的大小與兩性異形有關。

頭顱骨的另一個特徵是前上頜骨上頜骨之間有個凹陷區段,形成前上頜骨牙齒與上頜骨牙齒之間的缺口,類似棘龍科鱷魚。牠們的牙齒長,但齒根短。早期的假說根據這些牙齒特徵,而推測雙脊龍是食腐動物,因為前段牙齒不足以殺死獵物、咬起肉塊。其他腔骨龍超科的上頜也有相似的凹處[1]

雙冠龍可能是包含角鼻龍下目堅尾龍類的演化支的原始物種。一些古生物學家則將牠分類在腔骨龍超科中。

發現歷史與物種

雙冠龍的第一個標本是由古生物學家Samuel Paul Welles在1943年夏天發現的。這個標本被送到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清理並架設,當時被認為是斑龍的一個種,魏氏斑龍(Megalosaurus wetherilli[2]

在1970年,Samuel Paul Welles重回化石發現處並測定該地的年代,並發現了一個新的標本。這個新標本具有明顯的兩個冠飾,牠才被確認是獨立的一個屬,被命名為「Dilophosaurus wetherelli」,中文譯為月面谷雙冠龍。之後在1984年,他再次完整地重新描述雙脊龍。

第二個命名種是中國雙冠龍D. sinensis),目前尚不確定是否屬於雙冠龍。由於牠的顴骨前端並未接觸眶前孔邊緣,而且牠的上頜骨牙齒是完全在眼眶前面,並在淚骨垂直線前結尾,所以比較類似南極洲冰脊龍。這個物種是在1987年發現於中國雲南省,與原蜥腳下目雲南龍一同被發現,並於1993年由胡紹錦描述及命名[3]。在2013年,中國雙冠龍被證實是中國龍的異名。

第三個種是奇特雙冠龍D. breedorum),是由Samuel Paul Welles等人在1999年敘述、命名。由於雙冠龍的第一個標本沒有頭冠,因此Welles等人認為這個有頭冠的新標本(編號UCMP 77270)是不同的新種。Welles在發表研究前逝世,由其他人完成研究與命名。其他古生物學家多不認為這是個有效種。

瑞典南部曾發現疑似雙冠龍的足跡化石[4],部分足跡化石被帶到博物館保存,但大部分足跡化石被洪水沖刷消失[5]

病理學

月面谷雙冠龍的一個標本,被發現脊椎有病理跡象,可能是因為受傷或被擠壓,而肱骨則可能有膿腫的跡象。另一個月面谷雙冠龍的標本,右前肢非常粗壯,但左肱骨異常小,這可能導因於生物不對稱性變異。生物不對稱性變異的原因通常是發展性協調障礙與人口高度壓力,因此可知雙脊龍生前的生活習性。

在2001年,布魯斯·羅斯柴爾德(Bruce Rothschild)等人發表一份獸腳類恐龍的壓力性骨折研究。他們研究60個雙冠龍的腳掌骨骼,沒有發現壓力性骨折的跡象。

大眾文化

雙冠龍最早出現在1984年的科幻小說《Carnosaur》,一隻雙冠龍咬死一位英國議員

雙冠龍出現在1993年的電影侏儸紀公園》(Jurassic Park)與同名原著小說《侏儸紀公園》之中。在電影版本中,雙冠龍的頸部擁有可收縮的皺摺,類似褶傘蜥,而且能射出致盲毒液,使獵物失明且癱瘓,類似噴毒眼鏡蛇。但沒有證據可以顯示雙冠龍有這種行為[6]。電影版的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將雙脊龍的體型縮減,成為身長1.5公尺,高度0.9公尺的小型恐龍。在電影的引述中則將這小型的雙冠龍解釋為幼年個體。在《侏儸紀公園》的小說版本中,雙脊龍的高度為3公尺,沒有皺摺,但擁有毒性唾液,在咬傷獵物時派上用場。而公園的研究人員發現後,打算將牠們的毒腺移除,但因為移除毒腺就必然會弄死這隻雙冠龍,而遭到公園的擁有者約翰·哈蒙德(John Hammond)所反對[7]

電影《侏儸紀公園》的周邊商品,包含了玩具與電視遊戲,例如《侏儸紀公園:基因計劃》(Jurassic Park: Operation Genesis),甚至有街機遊戲《失落的世界:侏羅紀公園》,通常包含了雙冠龍。另一種電子遊戲《帕拉世界》(ParaWorld),則參考雙冠龍在《侏儸紀公園》中的形象。另一個以恐龍為主題的遊戲《侏儸紀聖戰》(Jurassic Wars),則將雙冠龍描述成噴出有毒唾液,如同電影的敘述。2009年的動畫電影冰原歷險記3:恐龍現身》(Ice Age: Dawn of the Dinosaurs),也參考《侏儸紀公園》的有毒動物設定。而2008年發行的電視遊戲《恐龍獵人》(Turok),則在大眾遊戲中首次將雙冠龍描述成中型的無毒恐龍。

電視節目《恐龍紀元》(When Dinosaurs Roamed America)中也出現了一隻雙冠龍,該雙冠龍將一隻近蜥龍殺死,並嚇走一群合踝龍


參考文獻

  1. Norman, David. The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New York: Crescent Books. 1985: 62–67. ISBN 0-517-468905. 
  2. Welles, S. P. New Jurassic dinosaur from the Kayenta formation of Arizona.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954, 65: 591–598. 
  3. Hu, Shaojin. A note on a double-crested dragon (Dilophosaurus) fossil discovered in Jinning County, Yunnan Province. Vertebr. PalAsiatica. 1993, 31: i. 
  4. 存檔副本 (PDF). [2012-11-2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3-10-20). 
  5. http://kentlundgren.blogspot.se/2012/03/kontakt-med-trias-och-jura.html
  6. Bennington, J Bret. Errors in the Movie "Jurassic Park". American Paleontologist. 1996, 4(2): 4–7. 
  7. Crichton, Michael. Jurassic Park. Alfred A. Knopf. 1990. ISBN 0-394-58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