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圖片網址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雕漆又稱剔紅,是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的瑰寶和精華,與景泰藍、象牙雕刻、玉雕一起被譽為京城工藝「四大名旦」,再加上宮毯、京繡、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則合稱「燕京八絕」。雕漆始於漆器,是以大漆為原料,在胎體上一層層塗堆到適當厚度再進行加工雕刻的藝術品。

雕漆是用天然漆料,在胎上塗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雕刻出花紋的技法,也被稱為時間的藝術,需要經過畫圖、制漆、髹漆、雕刻[1]和打磨等百餘道工序手工完成,每道工序,都依賴時間的沉澱。而一件作品的圓滿,凝聚着無數匠人的智慧。一位匠人,至少需要十年左右,才能熟練掌握各種雕漆技法,達到器物有靈的境界。

2006年,雕漆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2]遺產保護名錄,進入被保護的範疇。

目錄

藝術簡介

雕漆是中國傳統民族藝術,至少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橫跨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在明清兩朝還是皇家宮廷工藝器物,歷來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藝術價值。雕漆在歷史上又被稱為:漆雕、剔紅、剔黃、剔綠、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明朝中後期才統稱雕漆。

原料與輔料

漆料

製造雕漆漆器的主要原料是大漆,又名生漆、土漆、天然漆、中國漆,是從漆樹上割取下來的淺灰白色液體樹汁,漆樹野生,在中國生長區域廣泛。生漆乾燥後具有抗熱、耐酸、耐鹼、耐潮、耐磨等天然優良特性;干錮後具有極具韻味和柔和的光澤,顯得明潤透體。在原生漆的基礎上進行加工可以得到製作漆器需要的各種漆料。

(1)淨生漆:是對原生漆進行物理性能淨化後所得。

(2)加潮漆:在淨生漆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淨水,用來補充原生漆在采割、運輸、儲藏過程中蒸發掉的水分,保持大漆原有的化學成份,使大漆的性能穩定不變,這樣的加潮漆才能用來調製漆灰與調製其他色漆。

(3)罩漆:是由加潮漆添進適量比例的熟桐油調製而成,增加了漆質的柔軟性和可雕刻性,它是配製各種色漆的基本成份。

(4)彩色漆:是用罩漆加各種化工顏料,均勻攪拌壓研而成的各種顏色的漆。原北京雕漆廠可以調製近百種不同色調的顏色漆。傳統上以紅、黃、綠、黑漆為主,在其上雕刻分別稱為剔紅、剔黃、剔綠、剔黑,另還有剔犀、剔彩的雕刻。

(5)退光漆:又稱推光漆,素漆,為半透明漆。在雕漆製品中用量較少,主要是在不進行浮雕處的次要部位的裝飾,俗稱"做里子"。

(6)金腳漆:又稱為金膠,渾金漆、貼金漆,油光漆。用干快淨生漆加適量比例的熟桐油,攪拌均勻即可。主要用來粘貼金、銀箔,金銀粉。

(7)霸王鰾:又稱漆鰾,漆膠。用淨生漆與白色麵粉按一定比例調製而成,主要用來製作脫胎器,糊布,或用以粘接劑用。

桐油

雕漆工藝的製作,除去主要原料大漆外,桐油也是必不可少的原料。桐油,是從油桐樹的果實中壓榨出來的植物油,色透明微黃,主要用來塗飾木器胎體,目的是防止潮濕之氣侵入木料內部,充當隔離劑;生桐油還用來配製其它的漆料、油料;在雕漆中主要用來配製罩漆。

各色顏料:雕漆漆器的色調,是有一定的傳統習慣,雕漆的顏色,是由於在大漆中加入了不同的顏色。雕漆的傳統顏色是紅、黑、黃、綠,最常用為紅色。但由於顏色用量的不同,各種顏料的配比也有差別。一般包括下列顏料:銀硃、天然硃砂、丹紅、絳礬、石黃、漢沙黃、鈦青藍、靛華、鈦白粉、石青、石綠、漆綠、鈦綠、煙煤等。

胎料:

(1)銅料:北京雕漆使用銅料是為了製造內胎。由於銅材有壓延性,可塑性,適宜於各種形體的製作;銅材硬中有軟,又適合銅漆吻合的需要,且易於拋光擦拭,所以銅材成為製造雕漆內胎的最主要的原材料。使用銅料的雕漆製品,大都是瓶類、罐類、盒類、洗類、爐鼎熏類等,以圓體形的內胎為多數。北京雕漆使用的銅材,主要是國產的,以洛陽地區較好,也有一定的進口銅。

(2)木料:雕漆漆器使用木材製造內胎的歷史是很悠久而且大量的,也應用得非常廣泛。木料最好是陳年舊料,不容易發生乾裂和變形,而且不同的雕漆製品的木胎對木料要求也不一樣,還因雕漆品在製作過程中,要幾十次、上百次地進入濕熱窨箱,又要進入烘乾火箱四至五回,所以對木料的選擇和挑剔是必不可少的。如屏風、家具等,要採用上等紅松,雕漆串珠則用楊木、柳木、棗木為好,還有的木胎需要使用硬木,如梨木、榆木、紫檀、紅木、沉香木等。

(3)夏布:屬於麻的織物,包括麻、麻布,也是雕漆制胎中不可缺少的主料。夏布與生漆、生漆灰、霸王鰾,一次次、一層層有規則的在胎體上糊壓,待夏布漆灰的胎模干固後,便可以剝毀內部胎體,於是內空外實的完整的夏布胎體,就被脫制出來--脫胎。福州脫胎漆器幾乎全部採用脫胎工藝製造內胎,北京雕漆漆器中,有些是採用脫胎的,主要是用在異型立體造型上。

種類

雕漆工藝複雜,種類繁多,可以分為剔紅、剔黑、剔黃、剔綠、剔彩等品種。剔紅的做法是在器物胎骨上髹塗一定厚度的朱漆,少則二、三十道,多則百道,然後在漆的厚層上雕刻花紋。剔黑、剔黃、剔綠等技法與之相同,只是漆色不同。

剔彩為雕漆的一種,亦以漆層雕刻,但技法與剔紅等完全不同。剔彩有「重色雕漆」和「堆色雕漆」之分。「重色」俗曰「橫色」,「堆色」俗曰「豎色」。重色雕漆是在器物胎骨上分層髹塗不同顏色的漆層,當漆層達到一定的厚度時,根據圖案色調的要求,需要哪種顏色,就將其以上的顏色剔掉,露出所需色漆,並在其上剔刻花紋,故又謂之「雕彩漆」。「堆色雕漆」是用局部填漆的方法,即先塗一種色漆至一定的厚度,再根據圖案的要求將需配色的花紋輪廓內的原漆層剔掉,填上所需的色漆,再剔刻花紋的細部。

工藝特色

元代

元代雕漆的工藝在宋代的基礎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傳世的張成、楊茂、張敏德的雕漆作品代表了元代雕漆的最高水平。宋元時期雕漆作品的特點是刀痕不露,磨工大於雕工。

明代

由於元代雕漆巨匠張成之子張德剛主持果園廠的漆器生產,故明永樂、宣德時期的雕漆仍保持着元代雕漆的風格,漆層肥厚,花紋層次感很強,刀痕不露,磨工大於雕工。果園廠發展了雕漆的工藝技法,其表現是髹漆層較厚,多者厚達百層,尤其是花果題材的作品,有的花紋起伏竟達三、四層之多,花果紋飾更加凸顯。明中期以後,雕漆技藝出現了新的藝術傾向:雕漆漆層減薄,作品層次感不強,有些作品的紋飾與錦地漆的層厚度相當;雕刻刀法上雖保留着早期雕漆的磨退,但已難掩飾刀鋒快利、磨工不細的痕跡。嘉靖、萬曆時期的雕漆,雕工精細,刻後不磨,鋒棱清楚有力。

清代

清朝乾隆時期的雕漆技法集前代之大成,融會了明代的風格特點並有創新和發展。原在造辦處「牙作」當差的南方牙匠,乾隆時命他們雕刻漆器,他們自然追求雕牙般的精細纖巧。乾隆時期大量的雕漆交由蘇州製作,蘇州匠人則將雕刻竹木逸品奇俏清新、氣韻生動的風格帶到雕漆中來。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乾隆時期雕漆的技法形成了新的風格。

裝飾題材

元代

元代雕漆的裝飾題材承襲宋代漆器的風格,花卉鳥禽、山水人物仍是漆器的主要裝飾紋樣。以花卉為題材的作品,其構圖或以一大朵花卉作為主題,旁襯數枚含苞欲放的花蕾,或數朵大花滿鋪全器,枝葉肥厚,舒捲自如。以花鳥為題材的作品,以花卉襯底,上壓飛禽,這種裝飾風格至明初仍繼續使用。以山水人物為題材的作品,通常刻三種錦紋,以表示天、水、地不同的空間,天錦用曲折迴轉的單線表示,水錦用波紋組成,地錦用方格或斜方格內飾多瓣形小花表示,似繁花遍地。以錦紋為背景的空間中刻畫樹木殿閣、人物生活等,畫面的層次感十分清晰。

明代

花卉圖案

明代的雕漆作品多以花鳥、龍鳳、山水人物等內容作為裝飾題材。

花卉題材的作品,早期為大朵花滿鋪的裝飾風格,後變為纏枝、折枝花卉和小朵花頭,圖案布局變得疏朗清新。花鳥以四季題材為主,常見的有鳥鳴枝頭、鴛鴦戲水、綬帶牡丹等。以花卉、鳥禽、龍螭等為主要題材的複合紋樣的作品,多用誇張的表現形式,這些作品均以盛開的花卉為地,上壓成雙的游穿於花叢之中的飛禽、龍螭,浪漫色彩濃厚。

山水人物圖案

山水人物題材的作品,圖案取材於歷史故事、生活場景等,這些作品反映了文人墨客悠閒清雅、寄情山水的生活情趣。

吉祥圖案與龍鳳紋飾

由於嘉靖皇帝朱厚熜信奉道教,嘉靖、萬曆時期雕漆的裝飾紋樣一改前期風格,一是寓意吉祥如意的圖案內容增多,動植物、神靈形象及自然景象和諧地組織在一起,常見有松樹、靈芝、仙桃、鹿鶴、祥雲以及八寶、八卦紋等,以取長生不老、如意吉祥之意;或以松竹梅的枝幹蟠成「福」「祿」「壽」等吉祥文字,與其它裝飾紋樣組合成圖案。二是龍鳳圖案驟增,尤其萬曆時期,龍鳳紋飾成為裝飾圖案的主流。

清代

清代中期,特別是乾隆時期,雕漆的裝飾紋樣更加豐富多彩,無所不有,新的題材不斷湧現,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仿明代以文字和吉祥紋樣組合成的裝飾圖案,大體字成為主要紋樣。二是以海水波濤中的魚龍海獸等為題材,多為三、九奇數的魚龍海獸在波濤中嬉戲,令人耳目一新,這種題材的雕漆作品波紋如絲,鋒芒畢露。三是仿古裝飾紋樣亦別出心裁,如仿古青銅器的器型和青銅器上的虬螭紋、夔龍紋、鳳紋、谷紋等。四是在滿刻錦紋的漆地上加刻詩文詞句,或以詩寫景,或以景配詩,詩情畫意交相輝映。此外,以神話故事和具有宗教意味的題材為裝飾的雕漆作品也較常見,如八仙人物等。

藝術特點

元代

元代雕漆的款識,根據現存實物可以確定為針劃名謂款,有「張成造」、「楊茂造」、「張敏德造」等,均刻在器物底部。

明代

明代官辦漆器作坊生產的雕漆均刻年號款。永樂時期的雕漆仍沿襲元代雕漆款識的針劃法,多在器物底部左側邊緣針劃「大明永樂年制」六字豎行款。

宣德時期的雕漆改為刀刻填金「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書款,字體粗大醒目,刀鋒剛勁,刻款位置無定製。嘉靖時期的雕漆款識均在器物底部正中刀刻填金「大明嘉靖年制」楷書款,其位置從右至左橫行、豎一行或兩行不等。

萬曆時期的雕漆亦為刀刻填金楷書紀年款,但多在年號之外加干支紀年,刻款部位多在器底上方邊緣從右至左橫刻,也有豎行或雙行刻於器底正中者,字跡工整纖秀。

清代

清代乾隆時期雕漆的款識為刀刻填金年號款和吉言器名款,常見的部位在器底正中或蓋內、器內底,也有刻在器蓋面做出的圓圈內的,款字有「大清乾隆年制」、「乾隆年制」、「大清乾隆仿古」、「乾隆仿古」等,其中以楷書款為主,也有篆書和隸書。格式有橫行、豎行、雙行、三行不等,款外有用單方框或雙方框。其年號款之外還有加吉言器名者,有的器物年號和器名分別刻在蓋內和器底,如剔紅雅集寶盒,盒底刻「大清乾隆年制」年號款,蓋內鐫「雅集寶盒」四字。也有的器物只刻器名不刻年款。乾隆以後的雕漆,有年款的僅見嘉慶雕漆上的「嘉慶年制」篆書款。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