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难老泉》是吴伯箫写的一篇散文,内容是什么,来给大家介绍《难老泉》原文及赏析。

目录

原文

当铺,钱号,窄轨道,已经随着土皇帝的覆灭最后湮没了; 煤炭,汾酒,老陈醋,却在人民的生活里广泛散发着热力和芳香。山西是个宝地,太行山,吕梁山像两只巨大的膀臂从东西两面环抱着它; 黄河,汾河像两条鲜血流注的动脉滋润着它。谷物和矿藏显示着大地的富饶,抗日战争的业绩歌颂着人民的英勇,这里的高山,密林,城镇,村落哪里没有写过可歌可泣的故事呢? 二十几年前在游击队里跟这个地区建立起来的血肉感情,现在依然是炽热的。像回故乡一样,我们带着浓挚的怀想踏进了山西。

山西的省会太原,是一座古老美丽的城市,滚滚的汾河从城西流过。东有东山,西有西山,北有卧虎,南有鸡笼,太原正好坐落在一个肥沃的盆地里。城里一片黑瓦房,密密匝匝,处处是高墙深巷,几进的庭院。不过比起解放后的新建设来,旧城显得太局促了。在宏伟的建设规模里,旧城只能算一个小小的角落。新建设中,不说别的,只城外一条宽阔的迎泽路,两旁就都是四层五层的高楼,迎泽路向西延伸,横跨汾河是一座十八个桥墩的迎泽桥,桥又宽又平,一直伸到西山脚下。这里矗立着多少厂矿的烟囱,浓烟弥漫,告诉人们新兴的工业是多么发达; 街街巷巷熙来攘往的人群,有说有笑,呈现着一种繁荣的景象,欢乐的气氛。

过迎泽桥向南,沿西山山麓走五十里,是晋祠。在晋祠①,我们访问了“难老泉”。

“难老泉”,听听名字就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不必看见,就仿佛已经看见了。那喷涌的水源,那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在《滕王阁序》里王勃感叹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②,比较起来,这难老泉实在值得叫人赞赏羡慕。

泉,论历史实际倒是很老的。从地质考察,据说有两万万年或者有三万万年呢。据文字记载,“难老泉”是晋水的主要源头。古时候晋国因晋水得名,晋国若是从“桐叶封弟”算起,到现在也该有三千多年了吧。“桐叶封弟”的故事,历史传说是这样的: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他的大儿子姬诵还很小,就由周公姬旦扶助做了国君,就是成王。有一天,姬诵和弟弟叔虞在一块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叔虞说: “我拿这封你吧。”叔虞把这件事告诉了周公,周公就问姬诵:“你要封叔虞吗?” 姬诵说:“我是跟弟弟说着玩的。”周公说:“天子无戏言。”于是姬诵就把叔虞封为唐的诸侯。

叔虞到了唐,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领导人民改良农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逐渐安定富裕,就成为唐人爱戴的封建领主。

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因为境内有晋水,就改国号为 “晋”。山西简称晋省,就是从这里来的。后人为了纪念叔虞,在晋水源头建立了一座庙祀奉他,这就是“晋祠”。

晋祠坐西向东,前临曲沼,后拥危峰,水秀山明,风景是很优美的。郦道元的 《水经注》③记载: “沼西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看来晋祠在北魏以前就有了。当初也许规模并不很大,经过北齐高欢父子在这里起楼阁,筑池馆;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写了 《晋祠之铭并序》; 宋仁宗赵祯又在晋祠西端为叔虞的母亲邑姜修了宏伟壮丽的圣母殿,一代一代重修增建,现在已经成了一组祠庙建筑群。里边殿堂楼阁,亭台桥坊,足有三百多项名胜古迹。像“鱼沼飞梁”、“莲池映月”、“双桥挂雪”,每一种景物都各具形势,各有特色,其中“晋祠三绝”,更深深吸引着游人的欣赏和流连。

“晋祠三绝”,一绝是“宋塑侍女”。在圣母殿里围绕着邑姜凤冠霞帔的坐像,有四十四尊侍女塑像。据说是宋朝的作品。塑像塑得精致,细腻,一个个都像活的。虽然身体的丰满俊美,脸形的清秀圆润,神态的婉约自然,都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四十四尊四十四个样子。有的像在沉思,有的像在凝视,有的像在缓歌徐吟,有的像在低声细语,还有的微笑,有的轻颦……衣裳,服饰,颜色,一切都那样逼真;走近去,你仿佛会听得见她们说笑的声音,会感觉出她们呼吸的温馨。

二绝是 “古柏齐年”。传说西周初年这里栽有两株柏树,因为同样古老,所以叫 “齐年柏”。可惜有一株在清朝道光年间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横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侧。另有一株“长龄柏”。传说是东周时候栽的。

三绝就是“难老泉”。

“难老泉”的来历,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

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都叫她担水。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有一种脾气,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不许换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要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面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迟疑地答应了,把后一桶水递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的也喝了。这使柳氏很为难: 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

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

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再也不担水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发现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口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

这故事的题目叫做 《饮马抽鞭,柳氏坐瓮》。晋祠背后的山叫悬瓮山。《山海经》 里说: “悬瓮之山,晋水出焉。” 这大概就是“柳氏坐瓮”的根源。泉水从一丈深的石岩里涌出来,真有点像从瓮里涌出的样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钟一点八吨,流水永远不停,雨涝不增,天旱不减。水微温,通常是摄氏十八度。泉水澄清碧绿,像泻玉泼翠一样。李白游晋祠曾题诗说:“晋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泻翠娥。”可以想见它的美丽。这道泉水,和鱼沼泉,善利泉,汇成晋水南北两渠。除了供应居民食用,可以灌溉三万亩农田,开动一百盘水磨。范仲淹游晋祠曾赞美说:“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

从“难老泉” 向前走几步,有水潭叫“不系舟”。水潭四周用汉白玉低栏围成船的样子,因此得名。潭水冬温夏凉,寒天水气蒸,像云雾一样。水面有浮萍,潭底有水草,都冬夏常青。长长的水草随着流水波动,像风吹麦浪,荡漾起伏。有人题诗说:“涓涓难老泉,分流晋祠侧,中有长生萍,冬夏常一色。” 水潭中间的“中流砥柱”,也有一个令人惊心动魄的传说:

几百年前,这里南北两渠的农民,由于地主土豪的挑拔,经常为争水互斗,天越旱,斗得越厉害。后来官府设下毒计,说要调解纠纷,就在潭边支一口滚沸的油锅,锅里放十枚铜钱,说: 哪方有人能当众从锅里取出几枚铜钱,以后就分几分水量,判定之后,永免争执。这时候,从北渠的人群里,走出一个青年,勇敢地伸手从油锅里取出了七枚铜钱,于是北渠的农民就永远得七分水量。可是那青年受烫伤过重,当场死去了!

青年姓张,是晋祠山边花塔村人,人们称他为张郎。北渠的群众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尸骨埋在了 “中流砥柱” 下面。为了分水,在砥柱东面筑了一道石堤,在堤腰凿了十孔圆洞,南三北七。在东堤又筑了一道人字堰,作为南北两渠的分水岭,以免出堤后水流混合。

现在,不管南渠北渠,人民是一家。地成大块,水也统一调度。一边支应新建的热电厂用水,一边灌溉一千顷稻田。

一手是工,一手是农,晋水的无限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了。这里边有更多的人用水力再创造的力量。

一九五六年初秋,我们一天经历了三十个世纪,欣赏了晋祠那样丰富的文物古迹。当我们出 “对越坊”,沿“智伯渠”往回走的时候,回头看参天古木掩映下的楼台殿阁,看一抹果树林株株都满挂着累累的果实。右边十里稻花,左边烟囱入云,实在是兴奋。但是最难忘的还是“难老泉”。

到现在五个年头过去了,“永锡④难老”,记忆还是新的。

1961.11

(选自《吴伯箫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7月版)

注释

① 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始建于北魏前,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子燮因晋水而更改国号,后人因此用来名祠。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唐叔虞祠,即今晋祠。

② 冯唐、李广均为西汉时人。汉武帝时求贤良,冯唐被推荐,但已九十余岁,不能任职。李广是汉武帝的名将,屡建战功,但终未得到封侯。

③ 北魏郦道元著,是六世纪前我国最全面而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其中也掺杂了不少神话传说。

④ 通“赐”。

赏析

吴伯箫的许多散文,想象飞驰,意境开阔,援古证今,旁征博引,笔墨雄浑而又潇洒自如,行文放纵而又从容不乱,读后使人心胸豁达,眼界大开。《难老泉》就是这样一篇散文。这篇游记以难老泉为中心,把景物、传说、古迹、新貌熔于一炉,使形象、感情、文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读者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又获得了美的享受。

这篇游记纵贯到底的是“老”——“难老”这样一个思想脉络。为了表现“泉”的“难老”,作者选择了不同的角度进行描绘。从泉名上写,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喷涌的水源,长流的碧波,“永远是活泼泼的,青春常在的”。而引“冯唐易老”的文句比较,用人的“易老”,反衬“泉”的难老。接着写泉的历史,写泉老“据说有两万万年或者三万万年”,然而它现在“流水永远不断,雨涝不增,天旱不减”,依然难老。再从水中的浮萍、水草作描绘,突出它们的“冬夏常青”、“冬夏常一色”,从又一侧面表明“泉”的“难老”。

这篇游记内容深广,艺术画面开阔。仅写难老泉,只限于对古迹的咏颂,思想深度必定有限。作者花一定的笔墨写太原这“古老的美丽的城市”,越过巨大的时间跨度,将太原和山西的旧貌和新颜交替出现,把横贯几千年的壮丽图景,新时代的“繁荣的景象,欢乐的气氛” 呈现在读者面前。做到既咏古,又颂今,既表现了历史文化的悠久,又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伟力。“难老泉”这个题目语取双关。从正面行文看,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而题目和所叙内容相呼应的,是更深刻的题旨。

这篇游记采用了“迂回曲折,从远道而来”的方法。宕开笔墨写的方法,目的是加大文章的深度和广度,引起读者的兴趣。题为难老泉,但开头却是先写山西,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晋祠,由晋祠再写到难老泉。由外到内,由大到小地引出难老泉。这犹如电影中的全景、中景、特写镜头。你看,作者要写泉,可并不开门见山,而是山西、太原、晋祠这么写下来,引得你神思飞驰,然后才点到难老泉。可是且慢,作者又是用“泉,论历史实际倒是很老的”,一笔宕开,讲述晋祠的由来,和晋祠三绝。写到了难老泉,又宕开写不系舟,最后以“最难忘的还是‘难老泉’”收尾,点明题旨。这种“迂回曲折,从远道而来”,不仅给人以天地开阔,深邃幽远之感,同时还包含着一种委婉,一种蕴藉,具有一种曲尽其妙的动人力量。

这篇游记的材料十分的丰富。有山西及太原的旧貌、新颜;难老泉的现状与历史;“桐叶封弟”的历史传说;晋祠的由来和地理位置;晋祠三绝;“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故事”,等等。为了把这些眼前景物、古史资料、传说故事、诗文引用等材料融为一体,《难老泉》以“我”的游踪作为叙写的脉络,以历史和民间的优美传说作为画面转接的艺术“间歇”,井然有序地缝合太原、难老泉及其周围人民改天换地的风景画。做到扩而不乱,铺而不拖沓。在文章中,作者注意运用过渡性的语言,如用 “桐叶封弟的故事,历史传说是这样的”的句子引出下文,用“这故事的题目叫做‘饮马抽鞭,柳氏坐瓮’”的句子承接上文。

写游记援引传说、掌故等都是常见之事。《难老泉》用去全文的三分之二篇幅钩稽史实,摘引诗文。作者引“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桐叶封弟” 的故事,讲述“柳氏坐瓮”的传说、“中流砥柱”、“张郎摸钱”的传说,主要是增大文章的容量,使文章生动形象,趣味盎然,同时也是为了突出题旨,使主题的表达更为丰富、深刻。[1]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