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難老泉》是吳伯簫寫的一篇散文,內容是什麼,來給大家介紹《難老泉》原文及賞析。

目錄

原文

當鋪,錢號,窄軌道,已經隨着土皇帝的覆滅最後湮沒了; 煤炭,汾酒,老陳醋,卻在人民的生活里廣泛散發着熱力和芳香。山西是個寶地,太行山,呂梁山像兩隻巨大的膀臂從東西兩面環抱着它; 黃河,汾河像兩條鮮血流注的動脈滋潤着它。穀物和礦藏顯示着大地的富饒,抗日戰爭的業績歌頌着人民的英勇,這裡的高山,密林,城鎮,村落哪裡沒有寫過可歌可泣的故事呢? 二十幾年前在游擊隊裡跟這個地區建立起來的血肉感情,現在依然是熾熱的。像回故鄉一樣,我們帶着濃摯的懷想踏進了山西。

山西的省會太原,是一座古老美麗的城市,滾滾的汾河從城西流過。東有東山,西有西山,北有臥虎,南有雞籠,太原正好坐落在一個肥沃的盆地里。城裡一片黑瓦房,密密匝匝,處處是高牆深巷,幾進的庭院。不過比起解放後的新建設來,舊城顯得太侷促了。在宏偉的建設規模里,舊城只能算一個小小的角落。新建設中,不說別的,只城外一條寬闊的迎澤路,兩旁就都是四層五層的高樓,迎澤路向西延伸,橫跨汾河是一座十八個橋墩的迎澤橋,橋又寬又平,一直伸到西山腳下。這裡矗立着多少廠礦的煙囪,濃煙瀰漫,告訴人們新興的工業是多麼發達; 街街巷巷熙來攘往的人群,有說有笑,呈現着一種繁榮的景象,歡樂的氣氛。

過迎澤橋向南,沿西山山麓走五十里,是晉祠。在晉祠①,我們訪問了「難老泉」。

「難老泉」,聽聽名字就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不必看見,就仿佛已經看見了。那噴涌的水源,那長流的碧波,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在《滕王閣序》里王勃感嘆說「馮唐易老,李廣難封」②,比較起來,這難老泉實在值得叫人讚賞羨慕。

泉,論歷史實際倒是很老的。從地質考察,據說有兩萬萬年或者有三萬萬年呢。據文字記載,「難老泉」是晉水的主要源頭。古時候晉國因晉水得名,晉國若是從「桐葉封弟」算起,到現在也該有三千多年了吧。「桐葉封弟」的故事,歷史傳說是這樣的:

西周初年,武王姬發死後,他的大兒子姬誦還很小,就由周公姬旦扶助做了國君,就是成王。有一天,姬誦和弟弟叔虞在一塊玩,他把一個桐葉剪成圭形,送給叔虞說: 「我拿這封你吧。」叔虞把這件事告訴了周公,周公就問姬誦:「你要封叔虞嗎?」 姬誦說:「我是跟弟弟說着玩的。」周公說:「天子無戲言。」於是姬誦就把叔虞封為唐的諸侯。

叔虞到了唐,發揮了自己的智慧和才能,領導人民改良農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漸安定富裕,就成為唐人愛戴的封建領主。

叔虞死後,他的兒子燮,因為境內有晉水,就改國號為 「晉」。山西簡稱晉省,就是從這裡來的。後人為了紀念叔虞,在晉水源頭建立了一座廟祀奉他,這就是「晉祠」。

晉祠坐西向東,前臨曲沼,後擁危峰,水秀山明,風景是很優美的。酈道元的 《水經注》③記載: 「沼西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 看來晉祠在北魏以前就有了。當初也許規模並不很大,經過北齊高歡父子在這裡起樓閣,築池館; 唐太宗李世民親自寫了 《晉祠之銘並序》; 宋仁宗趙禎又在晉祠西端為叔虞的母親邑姜修了宏偉壯麗的聖母殿,一代一代重修增建,現在已經成了一組祠廟建築群。裡邊殿堂樓閣,亭台橋坊,足有三百多項名勝古蹟。像「魚沼飛梁」、「蓮池映月」、「雙橋掛雪」,每一種景物都各具形勢,各有特色,其中「晉祠三絕」,更深深吸引着遊人的欣賞和流連。

「晉祠三絕」,一絕是「宋塑侍女」。在聖母殿裡圍繞着邑姜鳳冠霞帔的坐像,有四十四尊侍女塑像。據說是宋朝的作品。塑像塑得精緻,細膩,一個個都像活的。雖然身體的豐滿俊美,臉形的清秀圓潤,神態的婉約自然,都有共同的地方,但是四十四尊四十四個樣子。有的像在沉思,有的像在凝視,有的像在緩歌徐吟,有的像在低聲細語,還有的微笑,有的輕顰……衣裳,服飾,顏色,一切都那樣逼真;走近去,你仿佛會聽得見她們說笑的聲音,會感覺出她們呼吸的溫馨。

二絕是 「古柏齊年」。傳說西周初年這裡栽有兩株柏樹,因為同樣古老,所以叫 「齊年柏」。可惜有一株在清朝道光年間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橫臥如虬龍,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聖母殿左側。另有一株「長齡柏」。傳說是東周時候栽的。

三絕就是「難老泉」。

「難老泉」的來歷,有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

傳說在晉祠北邊二十里地的金勝村,有一個姓柳的姑娘,嫁給了晉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讓她回娘家,每天都叫她擔水。水源離家很遠,一天只能擔一趟。婆婆又有一種脾氣,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擔水的困難,不許換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擔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個牽馬的老人,要用她擔的水飲馬;老人滿面風塵,看樣子是遠路來的,柳氏就毫不遲疑地答應了,把後一桶水遞給了馬。可是馬仿佛渴極了,喝完後一桶水連前一桶的也喝了。這使柳氏很為難: 再擔一趟吧,看看天色將晚,往返已經來不及了;不擔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罵鞭撻。正在躊躇的時候,老人就給了柳氏一根馬鞭,叫她帶回家去,只要把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會自然湧出,漲得滿瓮。

轉眼老人和馬都不見了。

柳氏提心弔膽地回家,試試辦法,果然應驗。以後她就再也不擔水了。婆婆見柳氏很久不擔水,可是瓮里卻總是滿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發現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許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馬鞭在瓮里亂抽一陣,水就洶湧噴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勝村找柳氏。柳氏正梳頭,沒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綹頭髮往嘴裡一咬,一口氣跑回古唐村,什麼話沒說,一下就坐在瓮上。從此,水從柳氏身下源源不斷地流出,流了千年萬年,這就是「難老泉」。

這故事的題目叫做 《飲馬抽鞭,柳氏坐瓮》。晉祠背後的山叫懸瓮山。《山海經》 里說: 「懸瓮之山,晉水出焉。」 這大概就是「柳氏坐瓮」的根源。泉水從一丈深的石岩里湧出來,真有點像從瓮里湧出的樣子。水的流量不小,一秒鐘一點八噸,流水永遠不停,雨澇不增,天旱不減。水微溫,通常是攝氏十八度。泉水澄清碧綠,像瀉玉潑翠一樣。李白游晉祠曾題詩說:「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可以想見它的美麗。這道泉水,和魚沼泉,善利泉,匯成晉水南北兩渠。除了供應居民食用,可以灌溉三萬畝農田,開動一百盤水磨。范仲淹游晉祠曾讚美說:「千家灌禾稻,滿目江南田。」

從「難老泉」 向前走幾步,有水潭叫「不繫舟」。水潭四周用漢白玉低欄圍成船的樣子,因此得名。潭水冬溫夏涼,寒天水氣蒸,像雲霧一樣。水面有浮萍,潭底有水草,都冬夏常青。長長的水草隨着流水波動,像風吹麥浪,蕩漾起伏。有人題詩說:「涓涓難老泉,分流晉祠側,中有長生萍,冬夏常一色。」 水潭中間的「中流砥柱」,也有一個令人驚心動魄的傳說:

幾百年前,這裡南北兩渠的農民,由於地主土豪的挑拔,經常為爭水互斗,天越旱,斗得越厲害。後來官府設下毒計,說要調解糾紛,就在潭邊支一口滾沸的油鍋,鍋里放十枚銅錢,說: 哪方有人能當眾從鍋里取出幾枚銅錢,以後就分幾分水量,判定之後,永免爭執。這時候,從北渠的人群里,走出一個青年,勇敢地伸手從油鍋里取出了七枚銅錢,於是北渠的農民就永遠得七分水量。可是那青年受燙傷過重,當場死去了!

青年姓張,是晉祠山邊花塔村人,人們稱他為張郎。北渠的群眾為了紀念他,就把他的屍骨埋在了 「中流砥柱」 下面。為了分水,在砥柱東面築了一道石堤,在堤腰鑿了十孔圓洞,南三北七。在東堤又築了一道人字堰,作為南北兩渠的分水嶺,以免出堤後水流混合。

現在,不管南渠北渠,人民是一家。地成大塊,水也統一調度。一邊支應新建的熱電廠用水,一邊灌溉一千頃稻田。

一手是工,一手是農,晉水的無限潛力得到充分發揮了。這裡邊有更多的人用水力再創造的力量。

一九五六年初秋,我們一天經歷了三十個世紀,欣賞了晉祠那樣豐富的文物古蹟。當我們出 「對越坊」,沿「智伯渠」往回走的時候,回頭看參天古木掩映下的樓台殿閣,看一抹果樹林株株都滿掛着累累的果實。右邊十里稻花,左邊煙囪入雲,實在是興奮。但是最難忘的還是「難老泉」。

到現在五個年頭過去了,「永錫④難老」,記憶還是新的。

1961.11

(選自《吳伯簫散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7月版)

注釋

① 在太原市西南25公里懸瓮山下晉水發源處。始建於北魏前,為紀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叔虞封唐,子燮因晉水而更改國號,後人因此用來名祠。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際山枕水,有唐叔虞祠。」唐叔虞祠,即今晉祠。

② 馮唐、李廣均為西漢時人。漢武帝時求賢良,馮唐被推薦,但已九十餘歲,不能任職。李廣是漢武帝的名將,屢建戰功,但終未得到封侯。

③ 北魏酈道元著,是六世紀前我國最全面而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其中也摻雜了不少神話傳說。

④ 通「賜」。

賞析

吳伯簫的許多散文,想象飛馳,意境開闊,援古證今,旁徵博引,筆墨雄渾而又瀟灑自如,行文放縱而又從容不亂,讀後使人心胸豁達,眼界大開。《難老泉》就是這樣一篇散文。這篇遊記以難老泉為中心,把景物、傳說、古蹟、新貌熔於一爐,使形象、感情、文采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讀者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又獲得了美的享受。

這篇遊記縱貫到底的是「老」——「難老」這樣一個思想脈絡。為了表現「泉」的「難老」,作者選擇了不同的角度進行描繪。從泉名上寫,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噴涌的水源,長流的碧波,「永遠是活潑潑的,青春常在的」。而引「馮唐易老」的文句比較,用人的「易老」,反襯「泉」的難老。接着寫泉的歷史,寫泉老「據說有兩萬萬年或者三萬萬年」,然而它現在「流水永遠不斷,雨澇不增,天旱不減」,依然難老。再從水中的浮萍、水草作描繪,突出它們的「冬夏常青」、「冬夏常一色」,從又一側面表明「泉」的「難老」。

這篇遊記內容深廣,藝術畫面開闊。僅寫難老泉,只限於對古蹟的詠頌,思想深度必定有限。作者花一定的筆墨寫太原這「古老的美麗的城市」,越過巨大的時間跨度,將太原和山西的舊貌和新顏交替出現,把橫貫幾千年的壯麗圖景,新時代的「繁榮的景象,歡樂的氣氛」 呈現在讀者面前。做到既詠古,又頌今,既表現了歷史文化的悠久,又歌頌了勞動人民的偉力。「難老泉」這個題目語取雙關。從正面行文看,是一篇優美的遊記散文;而題目和所敘內容相呼應的,是更深刻的題旨。

這篇遊記採用了「迂迴曲折,從遠道而來」的方法。宕開筆墨寫的方法,目的是加大文章的深度和廣度,引起讀者的興趣。題為難老泉,但開頭卻是先寫山西,由山西而太原,由太原而晉祠,由晉祠再寫到難老泉。由外到內,由大到小地引出難老泉。這猶如電影中的全景、中景、特寫鏡頭。你看,作者要寫泉,可並不開門見山,而是山西、太原、晉祠這麼寫下來,引得你神思飛馳,然後才點到難老泉。可是且慢,作者又是用「泉,論歷史實際倒是很老的」,一筆宕開,講述晉祠的由來,和晉祠三絕。寫到了難老泉,又宕開寫不繫舟,最後以「最難忘的還是『難老泉』」收尾,點明題旨。這種「迂迴曲折,從遠道而來」,不僅給人以天地開闊,深邃幽遠之感,同時還包含着一種委婉,一種蘊藉,具有一種曲盡其妙的動人力量。

這篇遊記的材料十分的豐富。有山西及太原的舊貌、新顏;難老泉的現狀與歷史;「桐葉封弟」的歷史傳說;晉祠的由來和地理位置;晉祠三絕;「飲馬抽鞭、柳氏坐瓮的故事」,等等。為了把這些眼前景物、古史資料、傳說故事、詩文引用等材料融為一體,《難老泉》以「我」的遊蹤作為敘寫的脈絡,以歷史和民間的優美傳說作為畫面轉接的藝術「間歇」,井然有序地縫合太原、難老泉及其周圍人民改天換地的風景畫。做到擴而不亂,鋪而不拖沓。在文章中,作者注意運用過渡性的語言,如用 「桐葉封弟的故事,歷史傳說是這樣的」的句子引出下文,用「這故事的題目叫做『飲馬抽鞭,柳氏坐瓮』」的句子承接上文。

寫遊記援引傳說、掌故等都是常見之事。《難老泉》用去全文的三分之二篇幅鈎稽史實,摘引詩文。作者引「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桐葉封弟」 的故事,講述「柳氏坐瓮」的傳說、「中流砥柱」、「張郎摸錢」的傳說,主要是增大文章的容量,使文章生動形象,趣味盎然,同時也是為了突出題旨,使主題的表達更為豐富、深刻。[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