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寮 (南投縣)
歷史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隘寮地區為一街庄,稱為「隘藔庄」,隸屬於沙連下堡。該庄西北與番仔藔庄為鄰,北與後藔庄為鄰,東邊為集集街、林尾庄,南邊隔濁水溪與後埔仔庄為界,西邊為濁水庄。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南投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該庄編入「集集區」,隸屬於南投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集集區仍隸屬於南投廳。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並雅化為「隘寮」大字,隸屬於臺中州新高郡集集街。
戰後集集街改制為集集鎮,隸屬於臺中縣,大字亦改制為里。1950年7月,集集鎮拆分出水里鄉,本地區仍屬於集集鎮。同年10月,中、彰、投分治,集集鎮改隸屬南投縣。
聚落
本地區發展較早的聚落有草嶺、田藔、大石公、茄苳坑、古亭笨、隘藔、大坵園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圖上已有記載。此外,本地區尚有東勢坑、草嶺頂、下楓子林、龍泉、隘寮埔、共和、樂園等聚落。
學校
交通
台鐵集集線是二水經集集至車埕的支線鐵路,大致以西微南—東微北走向轉西北—東南走向蜿蜒經過隘寮地區中部偏南地帶。境內設有龍泉車站,只停靠區間車。由此向西微南可前往二水車站轉往台鐵沿線各站;向東南轉東北再轉東南再轉東可前往集集、水里、車埕等站。 省道台16線是名間鄉名間至信義鄉合流坪的幹道,大致以西北西—東南東走向轉西南西—東北東走向再轉西北—東南走向再轉西向東經過本地區南部。由該道路向西北西可前往濁水並止於省道台3線路口;向東可前往林尾、集集南部、柴橋頭南部、社子地區的水里市區、拔社埔、地利並止於合流坪。
鄉道投54線(民生路)是磨仔坑至水里的道路,大致以西微南—東微北走向轉西北西—東南東走向再轉西南西—東北東走向再轉西北—東南走向蜿蜒經過本地區中部偏南地帶,並大部分位於台鐵集集線與省道台16線之間。由該道路向西微南可前往濁水地區的磨仔坑並止於省道台16線路口;向東南轉東北經兩個髮夾彎後可前往林尾、集集、柴橋頭、社子地區的水里市區並止於省道台16線另一路口暨縣道131號終點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