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者林逋(林海燕)
作品欣赏
隐者林逋
孤山寻梅,冷月无声。
北宋那年的杭州西湖,孤山隐隐,梅花一如既往地绽放,那“琼花缀英,绛萼着霜”的画面,那“岁寒独妍,玉洁冰霜”的风骨,令人神往,自然也少不了“鹤鸣孤山,声鸣于泽“的情景。
2020年的孤山,冬春之交的季节,无人打扰的孤山小梅必定如约盛开。想想那必定仍是一幅胜景,或许大自然一直比人类来得从容坦然。 宅居中,心里想着:“不如就寻些清静的诗词,在家安静阅读吧。”想到孤山或许已是冷梅绽放,不如读读孤山隐者林逋的诗作吧。 欲读其诗,先读其人。
公元967年,宋太祖乾德年间,浙江杭州一户林姓人家,一个聪慧的男婴出生,他的出生平淡无奇,他就是林逋。
公元976年,宋太宗继位,成为北宋第二个皇帝,此时林逋9岁,不久,其父母先后病故,少年林逋是一位“力学”少年,《宋史》中写他“不为章句”,章句之学是指分析古书章节之书,大约是说他不是个死读书的人,不喜欢句读训诂之学,相比“章句之学”、“训诂之学”, 林逋大概更喜欢老庄文章,他的性格恬淡好古可能与他常读老庄文章也有关吧。
少年林逋渐渐长大,青年林逋可能性格颇为清高倨傲,虽然“力学”,但一生未仕,有一段“放游江淮”的经历。 公元998年,北宋执政者是宋真宗,这是北宋第三个皇帝,此时林逋31岁,他离开故乡杭州在江淮一带大约己经游荡数年了。江淮,是长江、淮河之间的地区,是安徽、江苏、河南、河北的部分城市,北宋时这些是相对较为富庶的地方,也是政治前沿,资讯发达,所以,林逋虽然后来隐居孤山足不进城市,但他算是己经见过世面了。话说这一游荡,林逋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时期就奉献给那一场“放游”了。我始终好奇他在江淮的经历,但这一段历史中在他留下来的诗作中只是泛泛而写,具体情况大概无从查寻,这段经历无法于历史的缝隙当中寻到细节,而且林逋有随写随撕的好习惯,所以,有涉及那一段经历的诗作大概消失的也有不少,那就是一段历史的大部分就是独属于他自己的私人收藏了,但这段放游史开拓了他的视野是无疑的。
林逋具体是哪一年开始成为“孤山隐者”的?据说是公元1008年,那是宋真宗景德五年,也可以说是大中祥符元年,宋真宗赵恒率文武百官去泰山进行“天书封禅”大典,这一年北宋还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话说北宋是典型的“富弱”朝代,经济较为发达,但军事方面有点弱,不是没有军事人才,这与宋朝的“重文抑武”政策有关。
说说“天书封禅”吧。
公元1004年,北宋景德元年,那一年的冬天寒风萧瑟,野心勃勃的契丹人萧绰、韩德让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兴兵侵犯宋国,10万辽军包围澶州,即现在河南濮阳等地区,此事震惊朝野,但宋真宗懦弱苟安,欲南迁避辽,宰相寇准,人称寇老西儿,为人刚直,力劝宋真宗亲征,以激发宋兵士气,宋真宗被迫无奈,还真的上阵了,宋真宗一上阵,果然有效果,士兵们立马勇气倍增,宋军由被动转为主动,占优势。宋真宗没有乘胜追击,非但要收兵,而且还向辽作出让步,与辽国订下《澶渊之盟》,约定辽宋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10万两白银,20万匹绡,设立榷场互市。此和约令天下哗然,堂堂大宋与个契丹人的辽国交战,胜负未决,胜利在望,竟然接受对方停战要求,非但如此还给对方送白银以求苟安,有识之士,都感到愤愤不平。
《澶渊之盟》有利于缓解战争苦难,有利于北宋休养生息,促进宋辽经济交流,但宋朝亦因“富弱”埋下隐患,后来西夏也如法炮制,从宋朝拿走白花花银子。 而风流倜傥的宋真宗对外示弱,对内却毫不含糊,罢免了主战派的寇准宰相的职务,虽然寇准被罢也有他自身太有个性的原因,但从为国家利益和治世之才上说,寇准是值得为之竖大拇指的勇猛忠刚之臣。后来,宋真宗还听从一位权臣建议,实施 “天书封禅”。
“天书封禅”是古代帝王到五岳泰山祭祀天地的一种行为,但是得有条件,要国家统一,威名镇四方,要天下富足,须是太平盛世,还要天降祥瑞,总之要求很高,有大臣劝宋真宗要慎重考虑,但是宋真宗还是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天书封禅”活动,且号令天下文人写文章进行歌功颂德。生性倨傲的林逋大概不屑写这样的文章,他在自己的诗中写道:“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可见此人是个是非分明、通达世事且性格清高、不随波逐流之人。
总之,虽然政局还算稳定,但朝廷执政者的苟安,官场的险恶,以及之前“放游江淮”想必也见过人间万象,不是后来司马光也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吗?当然这话林逋没听过,但世情是一样的,其实也就那样,再加上后来好像林逋身体也不太好,这些也许都是林逋选择当一个隐者的原因吧。 话说林逋虽不好章句之学,但其实应当是有过入仕之心的,比如宋真宗曾要求天下州县推荐隐士高人到朝为官,据说林逋知后曾主动给当时的杭州知州王济送去书札,但王济不推崇他,认为他只有文学之才,并无治世之才,我总觉得王济的眼光是对的,林逋可能真不适合当官,官场不是有文才者都能混的,得有政治眼光,得有魄力,最好还得有心机,和好运气,不知林逋对于“不仕”是否有过遗憾?但至少有两件事情可以弥补这一遗憾,一是后来林逋悉心教导其侄林宥,林宥考取功名。二是林逋隐居孤山没有半途而废,而是一隐到底,以“隐者”和“诗人”的双重身份名闻京城,非但如此,还因此名列《宋史》。
归结一下林逋当隐者的原因,大约如下几点:一,仕途无望。二、通达世事。三、性格清介。四、多病。五、其它。
无论何种原因,反正北宋的这个名叫林逋的家伙就此避开人世繁华,到这个“猿鸟分清绝,林萝拥翠微“的清静湖山过起隐居生活,他最终成为孤山历史上颇为著名的隐者。
“笛声风暖野梅香,湖上凭阑日渐长“,孤山的自然环境倒是真的一派清野之美。只是想想,虽有”云峰水树南朝寺,祇隔丛篁作并邻“的幽静,虽有寺僧诗友,相与唱酬,亦有如薛映、范仲淹、梅尧臣等这样的“大家”来坐坐,也有“谁知隐遁为高尚,敢道文章到圣贤”的目标与自信,但隐者生涯毕竟是真正冷清的,寂寥日子也竟然可以捱得下去,真是让人佩服。
杭州。西湖。孤山。冷梅。清鹤。
读罢其人。
再读其诗。 让林逋留名史册的当然不仅仅是他的隐者身份,更多是因为他的诗词作品。他的诗词作品才是他人生价值的证明。
林逋诗作澹静清澄,甚是耐读。其诗词流传下来有300多首,以律诗为主,亦有绝句与词。现存诗歌主要是以他在西湖孤山的隐居生活为题材,有描写西湖与孤山的四时风景,有写隐居感悟,有吟物诗,吟物诗主要以孤山上的梅、鹤、蝶、竹等为创作对象,此外还有一部分送别诗、赠诗与酬和诗,代表作品有《孤山寺》、《西湖孤山寺后舟中写望》、《湖山小隐》《小隐》、《山园小梅》、《又咏小梅》、《荣家鹤》、《送僧机素还东嘉》、《赠崔少微》、《和酬周启明贤良见寄》等。 《宋史 林逋》中记载:“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 澄浃峭特”,意思是文字清润,风格峭拔独特。“澄”,原形容水静而清,“浃”在《尔雅》中的释义是“浸渍”,引申为通达、通晓之义,林逋诗作不故作高深,虽有些冷僻字,但诗意明白,“峭特”,峭拔独特,是说明其诗作清峭有其独特的风格。林逋的诗作有“清”气,他的作品中也经常出现“清”字,他的诗作之清,大约也是隐居环境之清与他为人之清的投射吧。 林逋是著名的“咏梅诗人”。
林逋留下来的诗作中有《梅花》(一)、《梅花》(二)《山园小梅》(其一)、《山园小梅》(其二)、《又咏小梅》等咏梅诗。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大概是《山园小梅》,把那清浅水边的疏梅写得销魂之致。他是把寒梅的美丽写到极致的一位诗人。其描摹梅之风姿别致新颖,清幽深峭,堪称梅之知己。他还有一首《霜天晓角 冰清霜洁》也写到梅,此词清澄优美,全词如下:“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甚处玉龙三弄,声摇动,枝头月。梦绝。金兽爇。晓寒兰烬灭。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此词写冰清霜洁之夜,冷梅绽放,雪中笛声清扬,仿若摇动枝头月,香炉沉沉,如同梦境,次日卷帘,赏阶前雪。词中“玉龙”指笛子,“三弄”指类似《梅花三弄》的曲子,总之是好听的曲子了。“爇”,原指点燃,“金兽爇”指兽形香炉。此词是写冰霜之夜的生活情景或梦境,词中描写梅的句子:“冰清霜洁。昨夜梅花发”之句,巧妙新颖,结尾“要卷珠帘清赏,且莫扫:阶前雪“之句与首句相映,以雪衬梅,更给人一种清冷、澄澈入骨的感觉。
或许是这隐者的生涯,林逋的才情才得到最大的发挥。不是匆匆的一瞥,而是身心与美丽的孤山风景融为一体,所以他笔下的孤山的一草一树,雉鸟蝴鹤,以及西湖之春夏秋冬,清晨黄昏,无论观察与描绘都显细致真切,一切景语皆情语,西湖和孤山的山光水色与花草树木都浸润了他的情感。
为人一世,当如何作人生选择?或许,人世间既需要有如寇准、范仲淹那样积极入世者,他们为国家大义出谋划策,与民同忧乐,一腔热血,功在千秋。也需要如林逋这样的从容隐逸者,虽是隐居但并不避世,他淡泊名利,闲静安适,与自然山水亲近,把心中的热忱投射到自己喜欢的事业当中,以另一种方式实现生命价值,为人间增添一道美好宁静的风景。
以两行文字结束本文吧:
孤山寻隐者,疏梅淡淡。
冷月觅诗魂,鹤影渺渺。[1]
作者简介
林海燕。福建连江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