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原圖鏈接[ 圖片來自搜狐網]

《陶庵夢憶》,明代散文集。為明末清初散文家張岱所著。該書共八卷,成書於甲申明亡(1644年)之後,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年)才初版行世。其中所記大多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雜事,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面前。

目錄

基本簡介

《陶庵夢憶》(共八卷)為明朝散文家張岱所著,也是張岱傳世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該書成書於甲申明亡(1644年)之後,直至乾隆四十年(1794年)才終於初版行世。其中所記大多是作者親身經歷過的雜事,將種種世相展現在人們面前,如茶樓酒肆、說書演戲、鬥雞養鳥、放燈迎神以及山水風景、工藝書畫等等,構成了明代社會生活的一幅風俗畫卷,尤其可以說是江浙一帶一幅絕妙的《清明上河圖》。其中雖有貴族子弟的閒情逸緻、浪漫生活,但更多的是社會生活和風俗人情的反映。同時本書中含有大量關於明代日常生活、娛樂、戲曲、古董等的紀錄,因此也被研究明代物質文化的學者視為重要文獻之一。

作者簡介

張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蝶庵,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人。他是仕宦世家子弟,前半生過着封建士大夫的風流浪漫生活,如他在自作《墓志銘》中說:「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這一切,他在晚年回憶往事的時候,還悔恨有加,自譴不已。他有較濃厚的佛家思想,但並非佛教的虔誠信徒;他生於詩書禮儀之家,思想卻自由散漫。但他卻有強烈的民族意識,清兵南下後,他深感國破家亡的沉痛和悲憤,「披髮入山」,表示對清統治者的不滿與抗議,儘管布衣素食,甚至到了「斷炊」地步,也不後悔。撫今追昔,頗有「五十年來,總成一夢」之感。於是他以追憶的方式,記敘早年的見聞,寫成《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以及記錄明代史事的《石匱書》, 以寄託故國之思。

內容簡介

《陶庵夢憶》既是一部個人的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明時期的生活畫卷。通過作者的經歷和見聞,可見晚明時期江南生活特別是衣食住行、社會習俗的各個方面。由於是苦難過後的追憶,作者不自覺地會過濾掉很多記憶,只留下那些最為美好、值得留戀的東西。以此來表達故國之思、鄉土之情,抒發滄桑之感,寄託興亡之嘆。

精品推薦

湖心亭看雪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