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陈义芝(1953年11月4日-)籍贯四川忠县,生于台湾花莲。曾使用笔名陈辛、陈弃疾、异植。台湾诗人、散文家及文学评论家。成长于彰化。[1]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毕业,香港新亚研究所硕士,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

曾任中学教师,先后于辅大、世新、东吴、清华、台艺大、台大等校兼任教职。

1997-2007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十年、高级资深绩优记者及联合副刊主任。

2007年,受聘台湾师大国文学系,主授现代诗、文学批评、文艺美学、台湾文学等课程。[2]

曾担任大学入学考试中心研究计画研究员、考试院典试委员、高中国文课本编辑委员。

目录

台湾指标性诗人

陈义芝,素心写诗,潜心修行,谦冲而又岸然,从不因沿途风光而迷失,始终坚持原则。

在其澄澈深邃的诗眼之下,作品具有独出的美学观与空灵剔透的哲思,透显他的超逸与雍容。

在国内出版,距今最新的诗集《掩映》自序中,他留下一句拓刻般可恒久矗立的体悟之言:

“诗变成了拯救卑微的道路。”[3]

抒情传统的维护者

诗人张默(诗人)以“抒情传统的维护者”称呼陈义芝后,此一形象就成为诗人最深的烙印。

陈义芝诗的风尚,主张“抒情”还是最能表达诗的意境:“……回归古典素材而髹涂现代彩釉,重视生命体验的能力、语言锤炼的能力,在意象上未必有什么发现,但在构思角度却有新的突破,不致审美疲乏,且思想情感与表现形式是谐和的。”

2010年,出版《陈义芝诗精选集》,他在自序中直言:“在我看来,不会抒情的人不是诗人”、“抒情,是诗的本质,不仅有感性的满足、结构的要求,还是一种能提炼出意义的经验冲击”。[4]

“诗中的现代人生”

1970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陈义芝接受过完整而严格的文学院训练,国学造诣深厚。

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使得他的作品充分融入生活。他的诗艺兼具古典与乡土两大特色。

他在一场演讲中引言“人生万象,深深浅浅、清晰模糊,无法归类。新诗表意,曲曲折折,或掩或映,无法说明”。

他说“诗”可以让人了解及反省人生事,因为它需要酝酿和传达,所以也是一种思想和艺术。

新诗可从“主题意涵”与“审美表现”两个层面去欣赏。当天诗人的演讲就以“主题意涵”为主,从“身体政治学”、“爱与渴望”、“欲望”、“失去”、“与自然为一”、“冥想与体悟”等六个主题去品诗、悟人生。[5]

“谁人不似一筏,流浪生死”

陈义芝是位佛教徒。佛教常将人比喻成一艘小筏,从此岸到彼岸。当儿子在加拿大发生车祸,在异乡意外身亡后,这位伤心的父亲写下了〈一筏过渡〉的诗。“一筏过渡似红莲,消失在雾中…”,陈义芝说“红莲”就是火葬场的那颗启动按钮,他亲手按下它,将儿子这艘筏送到彼岸去。儿女情,原来就像泡影一样。

当夕阳将近时,他发现时间不可停留,记忆无法永久保存,于是他用文字记下这个他最亲爱的人。他感慨“谁人不似一筏,流浪生死”,最后他告诉自己“断桥断水断炉烟”。切断与爱子之间情感的桥梁、切断这失去的生命及对他飘渺的思念。

诗作36

【联副 ‧ 为你朗读36】陈义芝/一筏过渡  [6]

一筏过渡

一筏过渡似红莲

消失在雾中

“儿女情,原泡影也”

此话遽尔成真


看西天海域夕光摇颤

时间无所住

记忆无所藏

情识如露亦如电


谁人不似一筏

流浪生死

忍听爱欲沉沉的经忏

断桥断水断炉烟


●说诗

2003年,在异乡。我亲手摁下火葬炉的按钮,眼前轰的一声响,送走世间结缘二十一年的儿子。隔著厚重的墙,从小窗口望进炉内,是我50岁才修习的功课──炙痛与冰凉。

那年我初解人生像一艘竹筏,有人流浪得久一点,有人很短暂,从生的此岸一眨眼已在死的彼岸。那时,我还未识〈杨枝净水赞〉“火焰化红莲”的真义,而只以红莲作火焰的意象,默想诸法空相、梦幻泡影,实则贪欢贪爱,身受断灭之苦。十六年过去了,此身仍在流浪。

诗作37

【联副 ‧ 为你朗读37】陈义芝/倾斜  [7]

倾斜

有没有

上锁不该开启的院落

任性不该开启的信

纵是茨维塔耶娃

也不该开启的里尔克


但今夜

不该不属于我

今夜敢教我的笔颠覆火狐的床

令花托倾斜

达达是

永远的主义

●说诗

1926年四月至十二月,也许是俄罗斯天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最幸福的时光,虽然她带著女儿流亡巴黎贫困无依。但经由写信,在精神上拥有了里尔克,一位超越肉体情感的情人。

茨维塔耶娃渴望将全身心献给她倾慕的大诗人里尔克,拥抱他、热吻他……。这是文学史上最令人揪心的爱情,因为里尔克没过完那一年就辞世了,两个人始终未见面。

千载难逢的爱有什么不该吗?热恋的人说“不该不属于我”。达达主义,是诉诸机遇的一种写作手法;达达,在中国章回小说中,则是床笫间亲昵神迷的称呼。

《杜甫梦李白》

陈义芝近几年来尝试结合剧与诗、诗与歌,用演出或演唱的方式让自己的诗作得到其他艺术家的(再)诠释,即可见这位跨界诗人欲拓展、引导读者的努力。

趋势教育基金会主办文学剧《杜甫梦李白》的灵魂。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相差十馀岁,曾于洛阳和山东相见,两人之间相知相惜,还曾不止一次共游。陈义芝先从李白流传于世的九百多首诗中挑选廿九首,从杜甫一千三百多首诗中挑选廿八首,再请剧场导演李易修就这五十七首诗为线索,编写《杜甫梦李白》的剧本。以李、杜诗做为线索、陈义芝诗眼为灵魂,再融合南管、昆曲、剑术、书法、舞蹈、皮影戏等多重艺术形式。此剧既谱写了李、杜二人的兄弟情,亦寄托了当代诗人欲觅知音的弦外意。

有位记者曾问他在李白杜甫苏轼三人中,最心仪哪一位?诗人毫不迟疑地回答:“杜甫、东坡各取其半。”

获奖

获复兴文艺营第二名诗奖。

青年学艺新诗首奖。

空军文艺散文银鹰奖。

教育部散文奖。

国军文艺长诗铜像奖。

中华文学奖。

曾获中山文艺奖。

图书金鼎奖。

出版资讯金鼎奖。

时报文学推荐奖。

中兴文艺奖章奖。

荣后基金会台湾诗人奖等。

2008年,获台师大研究绩优奖。

著作

诗作有英译、日译及韩译本。

文学评论

《从半裸到全开:台湾战后世代女诗人的性别意识》

《声纳:台湾现代主义诗学流变》

《文字结巢》

《现代诗人结构》

《风格的诞生:现代诗人专题论稿》

《所有动人的故事:文学阅读与批评》

《倾心:人生七卷诗》

诗集

《落日长烟》

《青衫》

《新婚别》

《不能遗忘的远方》

《不安的居住》

《我年轻的恋人》

《边界》

《掩映》

散文集

《在温暖的土地上》

《为了下一次的重逢》

《歌声越过山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