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兴
基本信息
本名: | 陈长兴 | ||
---|---|---|---|
字: | 云亭 |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族 |
出生日期: | 1771年 | 出生地点: | 河南省温县陈家沟 |
逝世日期: | 1853年 | 逝世地点: | |
师承: | 陈秉旺 | 流派: | 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 |
辈分: | 陈家沟陈氏第十四世 | 传人: | 约1位直系传人 |
名誉: | “牌位先生” | ||
长辈: | 父亲:陈秉旺;姑父:陈秉奇 | ||
弟子: | 其子陈耕耘,宗侄陈花悔、陈怀远,杨露禅等 | ||
著作: | 《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 《陈长兴太极拳总歌》等 |
人物介绍
陈长兴(1771-1853),字云亭。清中期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人,系陈氏第十四孙,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
他继承发展陈王廷所创的陈氏太极拳,在拳术和太极拳理论上有很高的造诣,足堪后氏典范。为人心胸宽大眼界高远,并敢于打破门规,传拳于外姓门人杨露禅,开创了太极拳第一次普及与发展的时期,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陈长兴父辈弟兄三人,即秉旺、秉壬、秉奇。三人皆精祖传陈氏太极拳,拳艺出神入化,人称“陈氏三杰”,是太极拳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因其天分颖悟,练功刻苦,拳械艺精入神。成年后以保镳为业,经常来往于河南、山东两省,山东一带的劫匪对他畏之如虎,闻名丧胆。他练拳姿端势正,久而久之,不管走路还是站立,都立身中正,周身协调,不偏不倚,双脚落地生根,下盘稳如泰山。平日无论看戏、赶会,立于千万人之中,任凭众人如何拥挤,他脚步丝毫不动。凡近身之人,均如水触石,不抗自颓。
有回他在集上露天戏台下站著看戏,突然看戏的老百姓一阵大乱,人们像潮水似的挤来挤去,有的丢帽。在众人惊呼声中,一抱小孩妇女被挤倒在地,眼看便要被踩死。陈长兴见状,忙使出太极拳功夫,拨开骚乱人群,挤到妇女身边,伸开双臂,挡住人流。纷乱的人挤到他身上,像碰上了千年大树。那对母子这才得救。众人见他如礁石立于波浪中,虽波浪滔天而纹丝未动,皆感惊奇。因此,江湖同道称其为“牌位先生”。1984年,《武林》第二期登载的《武术家的光荣称号》一文中,还记述了这一件事,称陈长兴为太极拳名家,功底深厚,桃李众多,号称”牌位大王”。
晚年,陈长兴在村中设帐授徒,并精心研究太极拳理论。他在祖传陈氏太极拳的基础上,结合了自己八十年的武术实践,大胆的将陈王廷所创五路太极拳由博归约,精炼归纳,不足之处补之,重复地方裁之,创造性的形成完整套路。这便是现在的陈氏老架(也称大架)太极拳。老架太极拳分两路,一路七十五势,以柔为主,柔中有刚,动作舒展大方 , 连绵贯穿,沉著稳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相随。腰是发气之源,以腰为主载,处处运用缠丝劲,以形引气,以气摧形,呼吸自然,虚实分明,含胸塌腰,蓄发相变,快慢相间。二路四十三势,以刚为主,刚中有柔,其刚劲来源于丹田。整个套路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套路中有踹奔绷跳、腾揶闪战的动作,具有快、刚、跃的特点。运用中,旋腰转背、旋腕转膀和旋踝转膝,形成一动全动的螺旋运动。
在继承、发展陈氏太极拳的同时,陈长兴又根据自己的实践所得,发展了陈氏太极拳理论。其一生著述甚多,流传下来的主要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等。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中,陈长兴从太极拳理、二气、三节、四梢、五脏、六进、身法、刚柔诸方面一一做了精辟的论述;在《太极拳用武要言》中,陈长兴对太极拳的实用和技术做了详尽的阐述。如“捶自心出、拳随意发,总要知己知彼、随机应变”,“借法容易上法难,还是上法最为先”, “发步进入须进身,身手齐到是为真。法中有拳已和取,解开真理妙如神”,“操演时无人如有人,对敌时有人如无人。面前手来不见手;手起足要落,足落手要起”,“胆战心寒者,必不能取胜,不能察形势者,必不能防人”,“先动为师,后动为弟,能教一思进,莫教一思退。胆欲大而心欲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等。这些结合武术实践的理论著作,丰富了太极拳理论宝库,将太极拳从实践到理论都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境界。这些成就,可谓在陈王廷创拳后,在漫长的太极拳发展道路上,极具关键的成就典范。
陈长兴的另一贡献,是他敢于打破门规局限,将陈姓家族独门之艺授于外姓,收杨露禅为徒。杨露禅(1799-1872),名福魁,河北广平府(金河南省永年县)人。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关大街中药字号“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陈见杨为人谨慎 ,忠实可靠,又聪明能干,便派他到故乡陈家沟家中做工。适逢陈长兴借陈德瑚家授徒 。杨心中十分羡慕,有心拜师学艺,但一者事繁,二者又怕陈不收自己。他虽然懂得江湖禁忌,但因学艺心切,便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材,不仅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偋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馀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其他小说家,如民国年初年所编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等,也由此衍化而来。
杨露禅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陈氏太极拳精随。艺成时,他已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推荐至北京授徒。因其武艺高强,被人称为“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华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陈氏老架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岔、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新拳势,号称“太极小架子”。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影响很大,学者目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学,所以当时的武术诗人杨季子写的诗中,便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后来,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1937-1892)传杨氏小架太极拳于满族人全佑(1934-1902)。全佑之子鉴泉后以汉姓吴,他将父亲传授的杨氏太极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点是:重神静、长柔化,身稍前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手时,宁静而不忘动,架势大小适中,动作紧凑柔和,神态舒静。在社会上流传后,被世人称为“吴氏太极拳”。
从陈长兴开始,陈氏太极拳由一而二,由二而三,在太极拳历史上开始了第一次大发展、大普及的时期,后由于他的同辈份的陈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有本及其徒陈清平的共同努力,才为今天的太极拳百花争艳欣欣向荣的局面。
为了纪念陈长兴和杨露禅这两位太极拳宗师,以他们的大胆革新、刻苦磨练的精神启迪后人,推动太极拳运动更加健康的发展,以造福全人类,1991年年初,由台湾杨家太极武艺总会师承长、杨家太极武艺第六代传人邓时海先生资助,河南省体委、温县人民政府特在陈家沟当年陈长兴设帐授徒、杨露禅学拳的地方修了纪念馆、纪念碑、杨露禅学拳塑像等。不少海内外太极拳爱好者在此瞻仰拍照,决心以陈长兴师徒为榜样,为太极拳的进一步传播、推广、普及、提高、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人物关系
陈氏太极拳传承谱
图片来源:[1]
历代陈式太极拳传递表
图片来源:[2]
人物经历
陈长兴先以保镖为业,走镖山东。
清道光年间,河北广平府永年城西大街“泰和堂”东主,陈德瑚( 陈家沟人)雇用陈长兴护院,教店员武术,保店自卫,少年杨露禅,李伯魁(同是永年人),在此学得陈长兴长拳,后来杨露禅随陈长兴再投保镖行业。
晚年,与子陈耕耘加盟北京“得胜镖局”,留在京都设馆授徒。
人物著作
著有《太极拳十大要论》、《太极拳用武要言》、《太极拳战斗篇》、《陈长兴太极拳总歌》等。
拳术特点
陈长兴在祖传老架套路的基础上将太极拳套路由博归约、精炼归纳,创造性地发展成为现在的陈氏太极拳一路、二路 (又名炮捶)。后人称为太极拳老架 (大架)。
第一路动作简单,柔多刚少,以“棚捋挤按”四正劲的运用为主,以“采挒肘靠”四隅手的运用为辅。柔中寓刚,行气运动,以缠丝劲的锻炼为主, 发劲为辅。全身内外,动分静和,一动全动,体现柔缠中显柔、缓、稳的特色;
第二路(炮捶)动作复杂,急速紧凑,刚多柔少,用劲以“采挒肘靠”为主,以“棚捋挤按”为辅;以刚发劲为主,窜蹦跳跃,腾挪闪展,震足发劲。刚中寓柔,体现柔缠中显刚、快、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