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陳曉明,1959年2月生,福建人,文學博士,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後現代文學理論批評等。

陳曉明
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出生 1959年2月
國籍 中國

著有專著二十多部,發表論文評論近四百篇。主要著作有:《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1993,2004修訂版),《解構的蹤跡:歷史、話語與主體》(1994)、《不死的純文學》(2007),《德里達的底線--解構的要義與新人文學的到來》(2009)、《中國當代文學主潮》(2009,2012修訂版)、《守望剩餘的文學性》(2013)等。

曾獲"華語傳媒文學大獎 "2002年度評論家獎,2007年度魯迅文學獎理論評論獎,2014年獲騰訊首屆文學大獎年度批評家獎等獎項。《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獲2010年度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德里達的底線》2011年獲第北京大學十一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獲2012年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人文社會科學)。

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北京政協委員,民盟中央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中華英才》雜誌稱其為"領軍後現代"。

目錄

個人簡介

陳曉明,男,1959年2月生,漢族福建光澤人,民盟成員,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早年上山下鄉知青,在福建求學任教,師從李聯明教授和孫紹振教授。1987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留院工作十多年。

1992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1998年起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所學術委員、院高評委員等職。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1990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9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5至1998年曾在英國愛丁堡大學東亞系、荷蘭萊頓大學亞洲研究院(IIAS),德國魯爾波鴻大學東亞系做訪問研究和講學。2003年起調入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和後現代文學理論批評等。

著有專著二十多部,發表論文評論近四百篇。主要著作有:《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1993,2004修訂版),《解構的蹤跡:歷史、話語與主體》(1994)、《剩餘的想象》(1997),《不死的純文學》(2007),《現代性的幻象》(2008)《德里達的底線--解構的要義與新人文學的到來》(2009)、《中國當代文學主潮》(2009,2012修訂版)、《守望剩餘的文學性》(2013)等。

曾獲"華語傳媒文學大獎 "2002年度評論家獎,2007年度魯迅文學獎理論評論獎等獎項等若干。專著《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派文學的後現代性》獲1993年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獎、中國社科院首屆優秀成果獎,《解構的蹤跡--話語、歷史與主體》獲中國社科院第二屆優秀成果專家提名獎。《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獲2010年度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德里達的底線》2011年獲第北京大學十一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獲2012年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人文社會科學)。

中國民主同盟第十二屆中央委員,北京政協委員,民盟中央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文學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等職。《中華英才》雜誌稱其為"領軍後現代"。

工作簡歷

1990年起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曾任副研究員(1992),研究員(1998),博士生導師(1999),所學術委員會委員,院高評委委員(1999年起)等職。

2003年起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主要社會任職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評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秘書長。擔任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民盟中央委員,民盟中央文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等職。

1、《無邊的挑戰--中國先鋒文學的後現代性》--時代文藝出版社,1993年5 月,23萬字。2004年,廣西師大出版社,修訂再版,38萬字。

2、《本文的審美結構》--花山文藝出版社,1993年11月,27萬字。

3、《解構的蹤跡:話語、歷史與主體》--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9 月,23萬字。

4、 《剩餘的想象--九十年代的文學敘事與文化危機》--華藝出版社,1997年 7月,29萬字。

5、 《仿真的年代》,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8萬字。

6、《文化超越》,中國發展出版社,1999年,18萬字。

7、《移動的邊界――多元文化與欲望表達》,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9萬字。

8、《後現代的間隙》,雲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8萬字。

9、《陳曉明小說評論》,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26萬字。

10、《表意的焦慮――歷史祛魅與當代文學變革》,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年6月,40萬字。

11、《無望的叛逆--從現代主義到後-後結構主義》,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7月。35萬字。

12,《現代性與中國當代文學轉型》,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主持並撰寫部分章節。44萬字。

13、《結構主義與後結構主義在中國》(與楊鵬合作),首都師大出版社,2002年12月,31.5萬字。

14,《思亦邪》(短論集),山東友誼出版公司,2006年。

15,《批評的曠野》,花城出版社,2006年。16,《不死的"純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26萬字。

17,《現代性的幻象》,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12月。32萬字。

18,《德里達的底線--解構的要義與新人文學的到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58萬字。

19,《審美的激變》,作家出版社,2009年1月,25萬字。20,《向死而生的文學》,吉林出版集團,2009年。21,《中國當代文學主潮》,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4月,2013年10月(修訂版),59萬字。

22,《當代文學與文化批評書系·陳曉明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6月,47萬字。

 
陳曉明

23,《守望剩餘的文學性》,新人文叢書,新星出版社,2013年6月,31萬字。

獲獎情況

1,《無邊的挑戰》獲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首屆優秀成果獎;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1994年度優秀成果獎。

2,《無邊的挑戰》(2004年修訂版)獲2007年魯迅文學獎理論評論獎。

3,《解構的蹤跡--話語、歷史與主體》,獲中國社會科學院,1997年第二屆優秀成果獎。

4,《表意的焦慮――歷史祛魅與當代文學變革》,獲得首屆2002年華語傳媒文學大獎,年度評論家獎。獲得2005年度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優秀成果獎。

《中國當代文學主潮》獲2010年度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德里達的底線》2011年獲第北京大學十一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獲2012年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人文社會科學)。

2014年獲騰訊首屆文學大獎年度批評家獎等獎項。

合作編輯

1、編選《中國先鋒小說精選》,《中國新寫實小說精選》,

《中國女性小說精選》,《中國城市小說精選》,

《中國新本土小說精選》,《中國超情感小說精選》

--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1994年,1995年出版。

每本書前附有本人寫的長篇序言,每篇小說後附有本人寫的三千字左右的評論。

2、主編"晚生代叢書"(10卷,華藝出版社,1995年,1996年) ,"中國女性文學"叢書(,10卷,華藝出版社,1995年,1996年)等。

3、 參與主持編選《當代潮流:後現代主義經典叢書》(五卷),並編選《撫摸的純粹感覺--新表象小說》,敦煌文藝出版社,1994年。

主要論文

  • 1、《中國傳統思維模式向何處去?》--《福建論壇》,1985年第3期;《新華文摘》,1985年第9期全文轉載,第22-26頁,12000字*
  • 2、《作家群與讀者群的文化反應》--《文學評論》,1986年第2期,第57-63頁,12000字。
  • 3、《覺醒與蛻變》--《學習與探索》,1986年,第5期,第4-10頁,10000字*
  • 4、《文化衝突與文學張力》--《當代文藝探索》,1986年第6期,第4-10頁,16000字。
  • 5、《自然美發現的歷史透視》--《美學新潮》,1986年第2期,第123-145頁,18000字。
  • 6、《論文學視界--文學的文化形態學研究》--《當代文藝思潮》,1987年,第3期,第88-95頁,14000字。
  • 7、《文學的苦悶》,《當代文藝探索》,1986年,第2期,3500字。
  • 8、《論象徵的審美特性》--《美學新潮》,1987年第3期,第42-61頁,14000字。
  • 9、《復調和聲的二元變奏--論<金牧場>》--《當代作家評論》, 1987年第5期,第16-22頁,10000字。
  • 10、《超越粗陋理性》--《上海文論》, 1987年第5期,第67-73頁,13000字。
  • 11、《論藝術表現的個體敏感性》--《藝術廣角》,1987年第6期,第3-10頁,14000字。
  • 12、《理解的艱難》--《文學研究參考》,1988年第3期,第22-25頁,5000字。
  • 13、《在現代精神邊緣的選擇》--《文學自由談》,1988年第2期,7500字。
  • 14、《悟性的空間》--《文學評論》,1988年第3期,第162-165頁,8000字。
  • 15、《論文學本文的語義蘊涵》--《藝術廣角》,1988年第5期,第17-26頁,15000字。
  • 16、《幽暗國度里的光明--論文學作品的深度性》--《花城》,1989年第4期,第192-206頁,23000字。

1* 7、《文學:向着亞文化形態開放》、《百花洲》、1989年第2期,3000字。

  • 18、《邊緣的萎縮:從現代到後現代》--《藝術廣角》,1989年第2期,第4-10頁,12000字
  • 19、《拆除深度模式》--《文藝研究》,1989年第2期,第32-41頁,14000字。
  • 20、《無邊的存在:小說語言的臨界敘述》--《人民文學》,1989年第3期。
  • 21、《理論的贖罪》--《文藝報》,1989年5月12日,4000字。22、《文學的巴比倫塔已經倒塌》--《文學自由談》,1989年第2期,7000字。
  • 23、《現代主義意識的實驗性催化》--《當代作家評論》,1989年第3期,第13-20頁,第4期,第18-24頁,24000字。
  • 24、《後新潮小說的敘述變奏》--《上海文學》,1989年第7期,第66-73頁,14000字。
  • 25、《先鋒派與文明解體》(與靳大成等合作)--《上海文學》,1989年第5期,第65-72頁,15000字。
 
陳曉明
  • 26、《苦悶的文學》(與程麻、李潔非等合作)--《當代作家評論》,1989年第3期,18000字。
  • 27、《城市與鄉村的衝突》--《當代電影》,1988年第 期。
  • 28、《王朔電影:亞文化的象徵》--《中國電影報》,1988年 月 日。
  • 29、《無法拒絕的存在--論王朔》--《文化春秋》,1989年第6期,第63-67頁,8000字。
  • 30、《後現代主義與中國先鋒小說》(與王寧合作)--《人民文學》, 1989年第6期,第107-112頁,10000字。
  • 31、《宗教衰落之後:藝術的命運》--《電影藝術》,1989年第12期,第20-26頁(另至第54頁),13000字。
  • 32、《傾斜與變奏:王朔電影的都市二重奏》--《光明日報》,1989年11月9日,5500字。
  • 33、《無望的超越:從深度到本文》(獲《福建文學》優秀評論獎)--《福建文學》,1990年第1期,10000字。
  • 34、《冒險的遷徙:後新潮小說的敘事轉換》--《藝術廣角》,1990年第3期,第4-12頁,14000字。
  • 35、《拆除在場:德里達的解構策略》--《當代電影》,1990年第5期,第37-52頁,25000字。
  • 36、《道德軸心的破裂》--《電影藝術》,1990年第6期,6000字。
  • 37、《暴力與遊戲:無主體的話語》--《當代作家評論》,1991年第1期,第47-62頁,24000字。
  • 38、《歷史頹敗的寓言--先鋒小說的後歷史主義傾向》--《鐘山》,1991年第3期,第144-156頁,20000字。
  • 39、《無底的遊戲:論解構》--《藝術廣角》,1991年第3期,第21-29頁,14000字。
  • 40、《最後的儀式--先鋒派的歷史及其評估》--《文學評論》,1991年第5期,第128-141頁,19800字。
  • 41、《反神話與神話寫作》--《當代作家評論》,1991年第5期,第105-111頁,11000字。
  • 42、《詭秘的南方--論南方的先鋒派》--《福建文學》,1991年第5期,第105-110頁,11000字。
  • 43、《生存之境:文學價值論》--《當代作家評論》,1991年第3期,5000字。
  • 44、《末路尋蹤:都市與歷史》--《花城》,1991年第5期,10000字。
  • 45、《反抗與逃避:先鋒文學的女性意識》--《文論月刊》,1991年第11期,9000字。
  • 46、《折解神話:回到真實的生活深處》--《福建文學》,1991年第12期,12000字。
  • 47、《文學史傑作》(香港),《大公報》1991年 月 日,3500字。
  • 48、《在野性與強力的後面》,《當代作家評論》,1986年第5期。
  • 49、《瓊瑤、三毛與大陸的精英文化》(台灣)--《中國論壇》,總第368期,月刊第7期
  • 50、《舊夢難圓--大陸八O年代文化論爭》--總第369期,月刊號,第8期(91年)
  • 51、《尋根的謬誤》--同上,總第370期,月刊號,第9期(91年)
  • 52、《走出低谷--大陸的先鋒小說》--同上,總第371期,月刊號,第10期(91年)
  • 53、《西學化與國學化》--同上,總第372期,月刊號,第11期(91年)
  • 54、《文化救贖》--同上,總第373期,月刊號,第12期(91年)
  • 55、《顛倒等級與先鋒小說的敘事策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2年第1期,第60-70頁,20000字。
  • 56、《語言的迷津》--《當代作家評論》,1992年第1期,14000字。
  • 57、《解構的界線》--《外國文學評論》,1992年第1期,第98-105頁,13000字 。
  • 58、《漫談劉震雲的小說》--《文藝爭鳴》,1992年第1期。
  • 59、《知識的增長與批評的權威性》--《文學評論家》,1992年第3期,3000字。
  • 60、《新時期的終結與九十年代的新課題》--《文匯報》,1992年7月 日,4500字。
  • 61、《小說的困難:回到生活深處》(獲全國"三連冠""文藝短論"二等 獎)--《工人日報》,1992年6月 日,3500字。
 
陳曉明
  • 62、《難能的小說》--《鐘山》,1992年第4期。
  • 63、《後悲劇風格-<風琴讀解>》--《文學自由談》,1992年第2期。
  • 64、《理論話語:從容啟示的時代》--《藝術廣角》,1992年第4期,14000字。
  • 65、《勝過父法:絕望的心理自傳》--《當代作家評論》,1992年第4期,12000字。
  • 66、《空缺與重複:格非的敘事策略》--《當代作用評論》,1992年第5期,17000字。
  • 67、《輓歌悠唱-評劉心武<風過耳>》--同上,第6期,第12000字。
  • 68、《常規與變異--當前小說形勢與流變》--《文藝研究》,1992年第6期,16000字
  • 69、《終止逃避》--《文學自由談》,1992年第4期,4000字。
  • 70、《永無歸期的流放》--《小說評論》,1992年第6期,14500字。
  • 71、《抒情的時代》--《上海文學》,1992年第11期,17000字。
  • 72、《無望的救贖:從形式到歷史》--《花城》,1992年第6期,22000字。
  • 73、《彷徨與蛻變:1991年中國大陸文學形勢透視》(台灣)--《文化論評》(三民出版社),1992年10月,17000字。

74、《文化記憶與歷史敘事》(香港)--《現代藝術思潮》,1992年第2期,6000字75、《歷史轉型時期的文化模仿》--(台灣)《中國論壇》,總第374期,月刊號,第13期(92年)76、《大陸的後現代主義》--《中國論壇》,總第375期,月刊號,第14期(92年)* 77、《悖離與超越--再論大陸的後現代主義》--《中國論壇》,總第376期,月刊號,第15期(92年)78、《保守性與合法化》--《中國論壇》,總第377期,月刊號,第16期(92年)79、《灰藍色與失語證--時代的情感記憶》--《中國論壇》總第378期,月刊號,第17期(92年)80、《王朔現象與大陸的民間社會》--《中國論壇》總第379期,月刊號,第18期(92年)* 81、《文革記憶:永久的文化幽靈》--《中國論壇》總第380期,月刊號,第19期(92年)82、《重唱革命歌曲》--《中國論壇》總第381期,月刊號,第20期(92年)*83、《寫作與政治:第三世界文化的歷史境遇》--《中國論壇》總第382期,月刊號,第21期(92年)84、《傳統文化在商業社會中的命運》--《中國論壇》總第383期,月刊號,第22期85、《新情感的危機》--《中國論壇》總第384期,月刊號,第23期86、《走向體育神話的時代》--《中國論壇》總第385期,月刊號,第24期87、《重返烏托邦》--《文學自由談》 1993,第3期,88、《後殖民文化的傾訴》--《中國文化報》1993年4月.89、《為"後"一辯》--《文論報》1993,8月.*90、《主體與幻想之物》--《鐘山》,1993年第1 期,25000字。91、《中國當代文化的雙重語境》--《文藝研究》,1993年第1期,4500字。92、《後現代主義與中國當代文化》《鐘山》1993年,第1期,3000字。93、《王朔漫論》--《文藝爭鳴》,1993年第1期,4500字。* 94、《歷史轉型與後現代的興起》--《花城》,1993年第2期,25000字。*95、《破裂與見征:新情感的變遷與危機》--《作家》,1993年第 期,16000字。* 96、《反抗危機:新寫實論》--《文學評論》,1993年,第2期,20000字。97、《精神與欲望:都市末世學》,吳濱《重疊影象》跋,--中國社科出筷版社,1993年6月,6000字98、《臨界敘述:先鋒小說的語言經驗》 15000字* 99、《文化潰敗時代的饋贈》--《藝術廣角》,1993年第3期,14000字100、 《欲望如水:女性的神話》--《鐘山》,1993,第4期,9500字.101、 《商業時代的窘迫神話》--《文藝報》,1993年8月日.5000字102、《先鋒派:當代性與開放性》--《文論報》,1993年10月日.字.103、 《後文化現象與知識分子的兩棲心態》--《作家》,1993年第8期,14000字(與孫津等合作).* 104、 《文化拼貼的時代》--《文藝爭鳴》,1993年第5期,11000字.105、《城市守望者》--《新生界》,1993年第4期,4000字.106、《孫甘露:絕對的寫作》--孫甘露小說集《訪問夢境》·跋。107、《文化頹敗者的狂舞》--《鐘山》,1993年第6期,25000字(與張頤武等合作)108、《東方主義與後殖民文化》--《鐘山》,1994年第1期,26000字(與朱偉等合作).109、《拆解娛樂》--《上海文化》,1994年第1期,5000字.110、 《廢都滋味》--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12萬字(與李書磊等合作).111、《1991年軍旅文學研究述評》--《1993年文學研究年鑑》,9000字.112、《1992年長篇小說概觀》--《1993年文學研究年鑑》,9000字* 113、 《填平鴻溝,劃清界限》--《文藝研究》,1994年第1期,19000字.* 114、《反激進:當代知識分子的歷史境遇》--《東方》1994年第1期。 10000字。115、 《後東方視點:穿透歷史表象》--《文藝爭鳴》1994年第2 期,8000字。116、 《後現代:文化擴張與文化錯位》--《上海文學》1994年第3 期,14000字(對話,主持"批評家俱樂部")。* 117、 《文化控制與文化大眾》--《鐘山》1994年第2期,22000字。(對話,主持"新十批判書")。* 118、 《廢墟上的狂歡節》--《天津社會科學》1994年第2期,15000字。* 119、《表象崇拜:分享剩餘意義的敘事法則》--《今日先鋒》1994年第3期17000字。120、 《對文學說話》,《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第2期,7000字。* 121、 《勉強的解放:後新時期女性小說概論》----《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第 3 期,18000字。* 122、 《表象與狀態:後新時期城市小說概論》--《文藝爭鳴》1994年第4 期17000字。123、《語言神話的破損與重建:1979年以來的中國敘事文學》--《奧萊特·歷史檔案》,1994年出版,18000字。124、《消費時代的文化走勢》--《中國文化報》1994年1 月 日,6000字。125、 《生命之輕與文學之重》--《中國作家》1994年第3 期(與徐小斌合作)。126、 《後現代:精英與大眾的混戰》--《東方》1994年第3期,第81- 86頁,5000字。* 127、 《過渡性狀態:後當代敘事傾向》---《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第 5期,第74 -82頁,16000字。128、《歷史布景與個人記憶》--《文藝爭嗚》,1994年第4期,10000字。*129、 《人文關懷:一種知識與敘事》--《上海文化》,1994年第4期,5000字。130、《眾聲喧譁:走向文化部落的時代》--《原道》,1994年第1期,9000字。131、《徹底的傾訴:在生活的盡頭》--《作家》,1994年第11期,3000字。132、 《陳染論》--《小說評論》,1996年第5期,12000字。133、 《守望與越位:1993年長篇小說概觀》--《小說評論》1994年第4期。13000字。134、 《先鋒的岐途》,《大家》,1994年第2期。5500字。135、 《閱讀的勝利:被拖着走的文學》--《中華讀書報》,1994年7月 日,3500字。136、 《又見棕櫚:無根的迷惘》--序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8000字。* 137、 《超越情感:欲望化的敘事法則》--《花城》,1995年第 1期,20000 字。138、 《生動的空想:特定時期的精神輪廓》--《大家》,1995年第 2期字,6000字。139、 《愛欲、自我與詩性的跨越》,同上,2800字。* 140、 《語言與欲望:後本土小說論》--《作家》,1995年第7 期。21000字。*141、《晚生代與九十年代的文學流向》--《山花》1995年第1 期,7000字。142、《只有一個張承志》,《文論報》,1995年7 月。6000字。143、《懷舊的年代:1994年的精神症候學》--《上海文化》,1995年第3期。144、 《真實的迷失:中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歷史與現狀》,《湖南文學》1995年第6 期,12000字。145、 《面對生活現場的敘事--何頓小說論略》--《山花》,1995年。5000字。146、 《意外的合謀:精英與大眾殊途同歸的重疊影像》--《今天》,1995年。* 147、 《文化民族主義的興起》--《二十一世紀》(香港),1997年第3 期,12000字。* 148、 《九十年代:文學怎樣面對現實說話》--《北京文學》,1997年,第4 期,26000字。* 149、 《先鋒派之後:九十的年代的文學流向》--《當代作家評論》,1997年第3期,28000字。150、 《文本研究:想象的精神飛地》--《大家》,1997年第2 期,11000字。151、 《批評的位置》,《作家》,1997年第4 期,8000字。*152、 《想象的位置:回歸傳統的意義》--《天津社會科學》,1997年第3 期,14000字。*153、 《晚生代與大陸九十年代文學流向》--香港《明報》(月刊),1997年,第8 期,5000字。* 154、 《歷史的誤置:關於中國後現代文化及其理論研究的再思考》--《文藝爭鳴》,1997年 ,第4 期,16000字,第24-34頁。154、 《文化想象的間隙》(與劉康對話)--《作家》,1997年第1 期,15000字。* 155、 《假想的出路:評第三種批評》--《文論報》,1997年8 月,5000字。156、 《中國大陸的後現代文化》(長篇對話,與王岳川、王一川等合作),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7年第2 期,10萬字。陳曉明承擔部分約22000字。* 157、《寄生與顛覆:中國當代新電影的敘事法則》--香港,《二十一世紀》,1998年第?期,11000字。158、《先鋒小說派及其發展》--《中華文學通史》,第九卷,華藝出版社,1997年。11000字。159、《中國大陸的後現代主義現象闡釋》--香港,《民報月刊》,1998年,第3期。160、《後東方視點與當代中國文化分析》--《後殖民理論與文化認同》,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張京媛主編。161、《後現代主義與大陸文化理論研究》--《當代中國批評話語》,牛津大學出版社(香港),1998,張旭東主編*162、《絕對現實主義的崛起》,《南方文壇》,1998年,第3期。*163、《仿真與審美轉換》,《當代作家評論》,1998年第1期,25000字。164、《語言的極地》,《當代作家評論》,同上,8000字。165、《無望的傾訴--評林白<說吧房間>》,《南方文壇》,1998年,第1期。*166、《現代主義的興起與文學的多元化》,《共和國文學五十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357-416頁,46000字。*167,《虛構的危機》,《文學評論》,1999年第5期,19800字。*168,《異類的尖叫》,《大家》,1999年第5期,23000字。169,《又見三劍客》,《南方文壇》,2000年,第2期,8000字。170,《批評曠野里的精神之樹--評程文超》,《南方文壇》,2000,3,8800字。171,《跨越紅土地--評熊正良的小說藝術》,同上,2000年,第4期,9500字。*172,《文化研究:後-後結構主義的興起》,《文化研究》,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1期,第1-42頁,36000字。(獲文學所第二屆2001年優秀論文一等獎,)*173,《語詞寫作與修辭的烏托邦》,《九十年代詩歌備忘錄》,2000年,19000字。人民文學出版社。174,《分裂的力量--評電影<月蝕>》,《電影學院學報》,2000年。*175,《經典的危機》,《山花》,2000年,第5期,7800字。176,《解構男人或語言的妄想症--評海男的<男人傳>》,《大家》,2000年第3期,3500字。177,《曖昧的身份認同--評林白的<玻璃蟲>》,2000年第1期,3500字。178,《關於九十年代先鋒派變異的思考》,《文藝研究》,2000年,第6期,5500字。*179,《文化研究與政治上正確》,《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6期。5500字。180,《無底的遊戲--後結構主義與當代中國文化研究》,《文藝爭鳴》,2000年,第6期。11000字。*181,《從現代主義到沒有主義》,《21世紀》(香港),2000,12,第33-39頁。12000字。*182,《記憶的抹去與解脫--評鐵凝》,《讀書》,2001年,第3期。183;《懷着知識的記憶創新》,《南方文壇》,2001年,第5期,29-33,9000字。*184,《無根的苦難:超越非歷史化的困境》,《文學評論》,2001,第5期,第72-79頁,15000字。185,《媒體批評》,《南方文壇》,2001,3,5000字。186,《文人格調,文人何為?》《南方文壇》,2001年,第6期,8000字。187,《逃跑的童話--評楊映川》,《南方文壇》,2002年,第1期,8000字。188,《在現實主義側面》,《特區文學》,2001年第6期,5000字。*189,《現代性與文學的歷史化--當代中國文學變革的思想背景闡釋》,《山花》,2002年,第1期,20000字。*190,《挪用、反抗與重構--當代文學與消費社會的審美關聯》,《文藝研究》,2002年第3期,第4-16頁。(頭條,17500字)*191,《個人記憶與歷史的客觀化》,《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第3期,16500字。192,《無法深化的自我與現實--近期小說的審美意識流向》,《河南大學學報》,2002年第4期。第17-24頁,15000字,*193,《消費社會中的文學敘事》,《大家》(雲南),2002年第4期,18000字。*194,《道德可以拯救文學嗎?》,《長城》(河北),2002年第4期,19500字。195,《執着不變的李銳》,《中華讀書報》,(北京),2002年5月29日,第11版。196,《專業化小說的可能性》,《南方文壇》,2002年第3期。197,《無法深化的自我與現實》,《河南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3期,第17-24頁,14000字。198,《方法論的焦慮》,《文藝爭鳴》,2002年第5期。199,《歷史在別處》,《人民日報》,2002年。200,《走進歷史深處--序路文彬<想象與演繹>》,《珠海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

  • 201,《現代性與文學研究的新視野》,《文學評論》,2002年第6期,第95-106頁,19000字。202,《理想主義年華的絕唱》,《南方文壇》,2002年,第5期。*203,《重建現當代文學研究的規範》,《南方文壇》,2003年第1期。*2004,《文學的消失或幽靈化》,《記憶》(創刊號),2002年。2005,《時尚化寫作》,《文藝報》,2002年8月。2006,《攝影文學的先鋒性》,《文藝報·攝影文學導刊》,2002年,9月。207,《歷史"回潮"或者在別處》,《長城》,2002年第6期。18500字。208,《重返現代性氛圍》,《長城》,2003年第1期,18000字。209,《恢復個人的真實記憶》,《文藝報》,2003年1月7日。*210,《現代性有什麼錯》,《長城》,2003年第2期,21000字。211,《後現代對現代性的反撥》,《文學自由談》,2003年第1期。212,《在愛欲的盡頭》,《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3期。*213,《給文學招魂:差異性自由》,《南方文壇》,2003年第2期。214,《在平淡無奇中堅韌地存在》,《長城》,2003年第3期,18500字。

215,《反SARS的解構歷程》,《長城》,2003年第4期,19800字。216,《文學批評與大眾媒體的關係》,《杭州師院學報》,2003年第4期,7000字。*217,《德里達拒絕歷史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3年第4期。11500字。219,《碑,瘤子與亂倫後的謀殺》,《長城》,2003年第5期,22000字。220,《本土性與後現代的鬼火》,《文藝報》,2004年,3月*221,《在底層眺望純文學》,《長城》,2004年第1期,17000字。*222,《現代性:後現代的殘羹還是補藥?》,《上海社會科學》,2004年第1,2期連載,21000字。《新華文摘》,2004年第18期轉載。*223,《斷裂後的接軌:對文藝學學科的反思》,《文藝研究》,2004年第1期,7000字。224,《歸鄉的文學與文字》,《長城》,2004年,第2期。15000字。

225,《異質性書寫與文字之力》,《長城》,2004年,第3期。14000字。*226,《破解整體性--長篇小說變的歷史變形記》,《文藝研究》,2004年第4期,14000字。227.《現代性與後現代的纏繞及其出路》,《遼寧大學學報》,2004,1,14000字。228,《市場的能動性與多樣性》,《文藝爭鳴》,2004年,第4期,6000字。229,《柏楊世俗批判的現代性意義》,《柏楊論學術討論文集》,台灣遠流,2004。230,《生態主義:穿不過現代性視角》,《長城》,2004年,第4期,16000字。*231,《"勝過"現實的寫作:王蒙創作與現實的關係》,《河北學刊》,2004年第5期,第128­-133頁,14000字。232,《永遠的舞者--重新解讀梁曉聲》,《藝術評論》(中國藝術研究院),2004年第8期,第74-78頁,8000字。*233,《理論的終結與批評的開始》,《中國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234,《極端境遇與"新人民性"--張平小說的思想與藝術特徵》,《南方文壇》,2004年第6期。235,《審美的童話時代》,《長城》,2004年第5期,14000字。*236,《張藝謀的還童術》,《讀書》,2004年第10期,6500字。237,《墓地寫作與鄉土的後現代性》,《吉林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238,《柏楊世俗批判的現代性意義》,《杭州師院學報》,2004年第4期。*239,《本源的缺乏--論德里達與海德格爾的存在論思想的關係》,《浙江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13000字。*240, 《不說,寫作和飛翔--論林白的寫作經驗及意味》,《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1期。15000字。*241,《論德里達的"補充"概念》,《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1期。18000字。242,《現代性視野中的當代文學史的分期與歷史觀》,《長江學術》,2005年第4期。10000字。*243, 《德里達對胡塞爾現象學的解構--解構現象學中的歷史性問題》,《理論前沿》,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二輯。24000字。*244,《現代性之隱憂與多樣性方案》,《海南師院學報》,2005年第1期,22000字。*245,《通過記憶和文本的幽靈存活--德里達與中國》,《文藝爭鳴》,2005年第1期。140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卷,2005年第6期全文轉載。246,《小敘事與剩餘的文學性》,《文藝爭鳴》,2005年第1期。247,《超過圖像霸權的文學書寫》,《20世紀中國文化地圖》,2004年5月,第25-34頁。*248,《人民性與審美的脫身術》,《文學評論》,2005年第2期,第112-120頁。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5年第7期全文轉載。249,《身體穿過歷史現場》,《南方文壇》,2005年第4期,8000字。250,《鄉土敘事的終結--評賈平凹的<秦腔>》,《文藝爭鳴》,2005年第6期,11000字。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6年第2期全文轉載。251,《"內在視野"與重建思想史》,《文藝爭鳴》,2005年第2期。252,《歷史"扭結"中的十七年小說》,《文藝爭鳴》,2005年第4期。253,《後革命的博弈--<女同志>中的權力與力比多的辯證法》,《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6期,11000字。*254,《鬼影底下的歷史虛空--對抗戰文學的反思》,《南方文壇》,2006年第1期,15000字。*255,《"憎恨學派"或後左翼的新生》,《當代文壇》,2006年,第1期,10000字。*256,《身體的詭計:當下與歷史的合謀》,《長城》,2006年,第1期,16000字。*257,《城市文學:無法現身的"他者"》,《文藝研究》,2006年,第1期。21000字。258,《理論的記憶與蹤跡》,《長江學術》(武漢),2006年第1期,第140-146頁。*259,《批評的潰敗與未來的前景》,《長城》,2006年,第2期,18000字。*260,《文學性:令人困擾的幽靈》,《長城》,2006年,第3期,15000字。*261,《理論的越界與轉向》,《文藝爭鳴》,2006年第2期,19000字。*262,《"瘋狂"中的思想交鋒--德里達對福科的"瘋狂史"的批判解構的瘋狂》,《學術月刊》,2006年第3期,14000字。人大複印資料《外國哲學》,2006年第9期,全文轉載。*263,《本土、文化與閹割美學--論從<廢都>到<秦腔>的賈平凹》,《當代作家評論》,2006年第3期,18000字。《新華文摘》,2006年第8期,全文轉載。*264,《文學:一種奇怪建制?》,《當代文壇》,2006年,第3期,7000字。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2006年第 期轉載。*265,《文學的類型、法律與女人--論德里達的文學觀》,《當代文壇》,2006年第5期。9000字。*266,《文學,在法的前面--解析德里達關於文學與法的觀點》,《杭州師院學報》,2006年第4期,13000字。《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6年第6期轉摘。*267,《戰後法國思想衝突與解構主義興起的知識譜系》,《海南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4期,23000字。《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CUAA)轉摘,2006年第6期。*268,《虛構的圈套與詭秘的體驗》,《揚子江評論》,2007年第1期,18000字。269,《2006年文學關鍵詞》(主持和撰寫部分),《當代文壇》,2007年第2期,第44-49頁。人大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7年第5期全文轉載,第4-10頁。*270,《論棋王--唯物論意義的闡釋或尋根的歧義》,《文藝爭鳴》,2007年第4期,22000字,第128-142頁。*271,《論罌粟之家--蘇童創作的歷史感與美學意味》,《文藝爭鳴》,2007年第6期,22000字,第106-118頁。*272,《被劫持的文學性--德里達關於"殘酷"文學性的論述》,《南方文壇》,2007年,第2期,12000字,第24-29頁。人大報刊資料,《外國文學研究》,2007年第6期,第3-9頁。*273,《無底的遊戲與新的肯定性--對德里達<人文科學話語的結構、符號與遊戲>的解讀》,《燕趙學術》,2007年春之卷(創刊號),12000字,第80-90頁。*274,《解構的倫理面向:德里達與列維納斯》,《河北學刊》,2007年第4期,第146-153頁。14000字。*275,《小說的真相與謀殺小說》,《大家》(雲南),2007年,第3期,16000字,第129-139頁。*276,《身份政治與隱含的壓抑視角--王安憶<新加坡人>分析》,《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3期,20000字。*277,《論在<細雨中呼喊>》,《文藝爭鳴》,2007年第8期,第117-132頁。21000字。*278,《向死而生的當代文學》,《長城》,2007年第4期,第117-131頁。18500字。*279,《身體的荒誕詭計》,《現代中國》第九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第201-217,15500字。*280,《在不可能性中給予寬恕》,《大家》,2007年第3期,第46-51頁。11000字。*281,《"藥"的文字遊戲與解構的修辭學--論德里達的<柏拉圖的藥>》,《文藝理論研究》,2007年第3期,第50-61頁,17000字。*282,《他引來鬼火,他橫掃一切--閻連科論》,《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5期,第62-69頁,13000字。*283,《遺忘與召回:現代傳統與當代作家》,《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6期,第4-27頁,280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08年第1期,第97-116頁。*284,《現代性與當代文學史敘述》,《文藝爭鳴》,2007年第11期,13000字,第63-72頁。*285,《重論德里達的後現代意義及其轉向》,《學術月刊》,2007年第12期,第14-27頁,260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文藝理論》,全文轉載。2008年第5期, 第62-76頁。*286,《<講話>的方向與當代文學的斷裂性革命》,《文藝爭鳴》,2007年第12期,第65-78頁,16000字。*287,《在絕境中思考法律與正義--論德里達關於法律的解構思想》,《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杭州),2008年第1期,第55-66頁,180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法理學、法史學》全文轉載,2008年第5期,第26-36頁。*288,《友愛、敵意與他者的單一性--論德里達的"幻影朋友之回歸"》,《上海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第161-169頁,17000字。*290, 《革命與撫慰:現代性激進化中的農村敘事--重論五六十年代小說中的農村題材》,《海南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19000字,第1-10頁。《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08年第105-116頁。291,《在終結的命運中拓路--2007年小說的多向態勢》,《山花》,2008年第5期,11000字,第134-145頁。293,《博爾赫斯:帕慕克的"文學父親"?--兼談當代小說的絕境拓路》,《中華讀書報》,2008年5月25日。*295,《重論現實主義理論源流及其鬥爭》, 《文藝爭鳴》, 2008年第11期,19500字。*298,《"沒落"的不朽事業--白先勇小說的審美現代性》,《文藝研究》,2009年第2期,17500字。《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09年第5期。*299,《歷史與審美雙重視野下的散文史--試評范培松<中國散文史>》,《當代作家評論》,2009年第2期。7000字。299,《對現代歷史的徹底還原--評劉醒龍的<聖天門口>》 《揚子江評論》,2009年第2期,5600字。299,激情與灑脫--評孟繁華的《中國當代文學史通論》,《文藝爭鳴》,2009年第4期。*300,《開創與驅逐:新中國初期的文學運動》,《學術月刊》,2009年第5期,103-111頁。*301,《"對中國的執迷":放逐與皈依--顧彬《20世紀中國文學史》評述》,《文藝研究》,2009年第6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9期(第28-29頁)轉摘。*302,《壯懷激烈:中國當代文學60年》,《文藝爭鳴》,2009年第7期,58000字。《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9年第11期轉摘。303,《倖存與漸入佳境》,《文藝報》,2009年8月20日。*304,《"喊喪"、倖存與去-歷史化--<一句頂一萬句>開啟的鄉土敘事新面向》,《南方文壇》,2009年第5期,第5-14頁,200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10年第?期。305,《建國初期革命文學中的歷史敘事》,《藝術評論》(北京),2009年第10期,11000字。第30-36頁。306,《有一點中國立場如何》,《中華讀書報》,2009年11月18日。306,《穿過本土,越過"廢都"--賈平凹創作的歷史語義學》(賈平凹作品集《浮噪》《廢都》《秦腔》代序),作家出版社,2009年7月。307,《對中國當代文學60年的評價》,《北京文學》,2010年第1期,119-126頁。11000字。《新華文摘》,2010年第7期全文轉載。308,《回應批評:重新闡釋中國當代文學的價值》,《文藝爭鳴》,2010年第2期,34-42頁。309,《中國立場與中國當代文學評價問題》,《文藝報》,2010年3月16日。310,《再論中國文學評價問題》,《文藝爭鳴》,2010年第4期。312,《"動刀":當代小說敘事的暴力美學》,《上海社會科學》,2010年第5期,第151-163頁。313,《"恕道"在當代危機中的普適性與積極面向》,《天津社會科學》,2010年第3期。314,《自我相異性與浪漫主義幽靈》,《當代作家評論》,2010年第4期,第76-94頁,22000字。315, 《范穩長篇小說:《大地雅歌》讓大愛穿越藏地》,《文藝報》,2010年8月23日。316,《中國當代文學的評價與創新的可能性》,《上海文化》 2010年第3期。317,《在歷史願望與樸素的生活書寫之間--重讀<創業史>的文學史意義》,《文藝理論與批評》 2010年第2期,66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10年第7期,318,《"重複虛構"的秘密--馬原的<虛構>與博爾赫斯的小說譜系》,《文藝研究》,2010年第10期,第27-39頁,180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11年第1期。319,《不屈不撓的肯定性:程文超文學理論批評論略》,《中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13000字。320,《世界性、浪漫主義與中國小說的道路》,《文藝爭鳴》,2010年第12期,第6-21頁,25000字。321,《<你在高原>就是高原》,《[文藝報》,2010年9月15日。322,《如此黑暗,如此明亮》,《文藝報》,2010年9月27日。325, 《現實主義理論在"當代"重新確立時的內在差異》,《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 2011年01期,第5-10頁,12000字。326,《當代文學批評:問題與挑戰》,《當代作家評論》,2011年第2期,14000字。327,新世紀小說開闢的個體經驗,《東嶽論叢》,2011年第2期,第18-24頁,13500字。328,《"歷史化"與"去-歷史化"--新世紀長篇小說的多文本敘事策略》,《杭州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2期,第1-8頁,14000字。《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全文轉載,2012年第2期,330,《相信文學:重建啟示價值》,《文藝爭鳴》,2011年第5期,第1-3頁,6000字。331,《文本如何自由--從雪漠的<西夏咒>談起》,《人文雜誌》(西安),2011年第4期,第90-97頁,14000字。332,《自由與敏銳的理論批評--試評朱國華的<烏合的思想>》,《南方文壇》 2011年第4期,8000字。333,《<古爐>:落地的文本》,《 中華讀書報 》,2011年07月27日第11 版。334,《孤獨與友愛的鄉村變奏曲--評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句>》,《中國藝術報》,2011年9月2日,3500字。335,《漢語文學的新階段--"第八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綜論》,《人民日報》,2011年9月20日,5200字。336,《<你在高原>:大氣俊朗 寬廣通透》,《文藝報》,2011年9月19日第十版。337,《重讀王小波的<我的陰陽兩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1年第12期。第55-72頁。338,《逃離:漢語文學的自覺與蛻變》,《窗口與橋樑》(中外作家演講集錦),作家出版社,2011年9月,第87-97頁。340,《虛構是文學的生命所在》,《人民日報》,2011年7月29日,4000字。341,《現代小說的"歪擰"面向--<憩園>的另一種解讀》,《文藝報》,2011年11月16日,4100字。342,《人文文化與文化高品質發展論略》,《光明日報》,2012年2月15日。343,《漢語文學的"逃離"與自覺--兼論新世紀文學的"晚郁風格"》, 《當代作家評論》 2012年第2期,第99-116頁,22000字。344,《新世紀漢語文學的"晚郁時期"》,《文藝爭鳴》,2012年和,第2期,第6-17頁,23000字。345,《去歷史化的大敘事-20世紀90年代以來"精神中國"的文學建構》,《文藝研究》,2012年第2期,第18-25頁。17500字。346,《感性解放引導的現代藝術觀念變革--"視聽文明"到來之際的美學反思》,《南方文壇》,2012年第3期,第5-17及25頁,22000字。347,《歷史語境的意義--關於五十年代美學討論的再思考》,《山西大學學報》,2012年第3期。348,《歷史盡頭的自覺--新世紀中國長篇小說的審美流變》,《上海社會科學》,2012年第4期,31000字。349,《批評的有效性與批評自覺》,《文藝報》,2012年5月26日,6100字。350,《"影像中國"的方法--評張英進的跨文化影像研究》,《當代作家評論》,2012年第6期,10500字。352,《美國解構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分析》,《文藝理論研究》,2012年第6期,14000字。353,《鑿空西部的神秘--試論三位西部作家的"生活意識"》,《文藝爭鳴》,2012年第12期,15000字。354,《文學如何表現當下現實?》,《文藝研究》,2012年第12期,第26-34,16000字。355,《以個人風格穿透現代性歷史》,《山東文學》,2012年第11期,第63-66頁。《新華文摘》,2013年第1期轉載,第90-91頁。356,《守望剩餘的文學性》,《新文學評論》(山東),2012年創刊號。357,《"在地性"與越界--莫言小說創作的特質和意義》,《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1期,第35-54頁,25000字。358,《現實如何壓倒浪漫----中國現代文學理論批評生成的歷史譜系》,澳門大學《南國人文學刊》,2013年第1期,23000字。359,《螢火蟲、幽靈化或如佛一樣--評賈平凹新作《帶燈》,《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3期,16000字。360,《文學新北京:三十年無法歸攏的"新京派"》(與叢治辰合作),《人民日報》,2013年6月21日。362,《穿過"廢都",帶燈夜行--試論賈平凹的創作歷程》《東吳學術》,2013年第5期,53000字。363,《"震驚"與歷史創傷的強度--閻連科小說敘事方法探討》,《當代作家評論》,2013年第5期,15000字。364,《70代,向後看,向前看,看透70代》,《文藝爭鳴》,2013年第6期。《新華文摘》2014年第1期全文轉載。365,《在歷史的陰面寫作--試論<長恨歌>隱含的時代意識》,《文學評論》,2013年第6期,17500字。366,《門羅:如此藝術,如此小說》,《文藝報》,2013年10月14日。371,《不可能的三駕馬車--試論中國當代文學批評的源起與建構》,《文藝爭鳴》,2013年第12期。372,《曲折與激變的道路--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理論與批評的歷史變異》,《當代作家評論》,2014年第1期,28000字。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