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驊
陳志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1]。1929年9月2日生於浙江省寧波市,祖籍河北省東光縣。1947年入清華大學社會學系,1949年轉營建系,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畢業於建築系。當年留母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自1989年60歲時始與樓慶西、李秋香組創"鄉土建築研究組",對我國鄉土建築進行研究,對鄉土建築遺產進行保護。每年春秋兩季帶學生上山下鄉,進行鄉土古建調查。專著有《外國建築史》、《外國造園藝術》、《北窗雜記》、《意大利古建築散記》、《外國古建築二十講》等。
陳志驊 | |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 | |
出生 |
1929年9月2日 浙江省寧波市 |
逝世 | 2022年1月20日 |
國籍 | 中國 |
母校 | 清華大學 |
職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
知名作品 | 《楠溪江中游鄉土建築》《北窗集》等 |
2022年1月20日晚19時,著名建築學家、建築教育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陳志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2]。
目錄
人物經歷
陳志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建築學專家。1929年9月2日生於浙江省寧波市,祖籍河北省東光縣。
1947年入清華大學社會系學習,1949年轉入清華大學營建系,系主任梁思成。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建築系。當年留母校任教,直至1994年退休。
主講課程
講授過外國古代建築史,蘇維埃建築史,建築設計初步,外國造園藝術,文物建築保護等。
主要貢獻
著作
《外國建築史(19世紀末葉之前)》,1960年初版,1979年改寫初版,1997年二版。
《外國造園藝術》,1990年出版。
《楠溪江中游鄉土建築》(合作),1993年出版。
《諸葛村鄉土建築》(合作),1996年出版。
《新葉村鄉土建築》(合作),1993年出版。
《婺源縣鄉土建築》(合作),1998年出版。
《北窗集》,1992年出版。
《意大利古建築散記》,1996年出版。
《楠溪江中游古村落》,1999年出版。
《諸葛村》(合作),1999年出版。
《新葉村》(合作),1999年出版。
另有《外國紀念性建築中的雕刻》、《北窗雜記》等論文、隨筆約一百餘萬字。
譯著
《建築藝術》(蘇聯大百科全書條目),1955年出版。
《俄羅斯建築史》,1955年出版。
《古典建築形式》,1955年出版。
《風格與時代》,1991年出版。
《走向新建築》,1994年出版。
《保護文物建築和歷史地段的國際文獻》,1992年出版。
另有《裝飾就是罪惡》、《勒·柯布西埃》小傳等10餘篇。並與汪坦先生合作編了一本《現代建築美學文選》,1989年出版。
人物軼事
中國鄉土建築調查
陳志驊 |
1989年起,在葉同寬老師的支持下,開始鄉土建築的調查和研究。1990年至2005年,由台北漢聲文化基金會支持,帶領建築系師生繼續展開鄉土建築的調查,十餘年來主持十多個古聚落的記錄和測繪,並培育出熱愛傳統建築的新生代。已出版的專書有《楠溪江中游鄉土建築》、《諸葛村鄉土建築》(合著)《婺源鄉土建築》《關麓村鄉土建築》(合著)等,發行海外,影響深遠。
陳志華是我國鄉土建築研究的倡導者。從1989年開始,陳志華率領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的鄉土建築研究組,專門從事鄉土建築遺產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提出並實踐了"以鄉土聚落為單元的整體研究和整體保護"的方法論,為民居和鄉土建築領域開闢了新局面。現在,清華鄉土組對全國範圍內的近30處研究點展開了深入細緻的考察工作,出版了40餘部專著,如《鄉土建築遺產保護》、《楠溪江中上游鄉土建築》、《磧口古鎮》、《諸葛村鄉土建築》、《新葉村鄉土建築》、《關麓村鄉土建築》、《張壁村》、《福寶場》等,在國內外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陳志華、樓慶西、李秋香整體地研究鄉土建築。他們制定了研究計劃和學術目標:以一個完整的聚落、聚落群或者一個完整的建築文化圈為研究對象,注重研究它們與歷史形成的各種環境關係;在整體聯繫中研究聚落中類型的建築物和它們所組成的聚落本身,不孤立地只研究居住建築一種;在鄉土文化的整體中研究鄉土建築,把鄉土建築放在完整的社會、歷史、環境背景中,不孤立地就建築論建築,尤其不脫離有血有肉的生活;在動態中研究鄉土建築,包括建築的發展演變,也包括源流和地區間的交互影響:在比較中研究鄉土建築,通過比較更敏感、更深入地發現某處鄉土建築的特色,探索造成這些特色的原因。從這些書中可以看到,他們很好地完成了工作設想,他們的調研成果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是我國鄉土文化研究的里程碑,也為國際上的文化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
"鄉土建築研究組"的研究帶有搶救性質,他們不到早已聲名顯赫的村落--如安徽歙縣、黟縣等地去考察,而是"去發掘一些默默無聞但很有價值的聚落"。對村落進行個案研究,對聚落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則是他們採取的史學和人類學的方法,其特點是帶有強烈的實證性。測繪、攝影、徵集、訪問、參與,取得了很寶貴的第一手資料。通過扎紮實實的調研,使讀者、聽眾對村落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他們的勞動正是在為我國的文明添磚加瓦。1996年11月諸葛村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是在於申報時有他們的工作為依據。
1992年他們的研究成果《楠溪江中游鄉上建築》由台灣《漢聲》雜誌資助出版,然而在內地卻買不到此書,這是極大的遺憾。錢學森看到《建築師》雜誌介紹楠溪江中游鄉上建築研究的文章,得知該書在台灣出版時,曾在信上說:"書既在台灣出版,購買不便,我也就不麻煩陳志華教授了,等待我們自己的版本吧。"幸好,在20世紀的最後一年,大陸內地的版本總算出版了。書中說:"我們無力回天。但我們決心用全部的精力立即搶救性地做些鄉土建築的研究工作。雖然我們只能從汪洋大海中取得小小一勺水,這勺水畢竟帶着海洋的全部滋味。希望我們的這套叢書能夠引起讀者們對鄉上建築的興趣,有更多的人樂於也來研究它們,進而能有選擇地保護其中最有價值的一部分,使它們免於徹底乾淨地毀滅。"
作為國家文物局的長期顧問,陳志華多年來一致致力於讓國家文物局重視鄉土建築的保護。2007年陳志華提出:我國鄉土建築為東方農業文明之見證,尤其表現在宗祠、廟宇和文教建築三個元素上,它們分別對應着宗族、泛神崇拜和科舉這三樣西方文明沒有的制度或觀念。這從世界文明史的高度總結了我國鄉土建築的意義。
在陳志華等的努力和影響下,2007年4月在江蘇無錫舉辦的"鄉土建築保護"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論壇,100多位專家學者倡導全社會關注鄉土建築,重視對鄉土建築和它所體現的地方文化多樣性的保護。會議通過了國內首部關於鄉土建築保護的綱領性文件《中國鄉土建築保護--無錫倡議》。2007年陳志華提出:中國鄉土建築為中國農業文明之見證,尤其表現在宗祠、廟宇和文教建築三者之上,它們分別對應着宗族組織、泛神崇拜和科舉制度,這些都是西方文明沒有的。這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總結了中國鄉土建築的意義。然而,對於鄉土建築的保護現狀,他直言:"幹部政績考核的片面性是我國文物建築保護的一個阻力,應予改正!"
在國際上,現代意義上的古建文物保護並通過國家立法大約始於19世紀中葉。1964年《威尼斯憲章》是國際文物建築保護界公認的最權威的文件,它奠定了文物建築保護的基本價值觀和方法論原則。以後陸陸續續又發表過幾個《憲章》和《宣言》,擴大了文物建築保護的範圍。從1964年的《威尼斯憲章》算起,現在我國在基本觀念、立法上與其相差也有半個多世紀了,痛惜之餘,陳志華更多的是遺憾和無奈。
不能讓農民陽台上養豬
陳志華對當前新農村建設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一些地方誤把新農村建設理解為新村建房運動,甚至新農村建設評比講出的優點竟是全村新建幾十棟房子都用同一張圖紙。各地風格鮮明的鄉土建築,被"千村一面"的"兵營式"公寓樓取代,這怎麼就是最好的呢?
領導們常常表決心,幾百個村子半年改造完,有沒有必要?一面說沒錢,一面又舉債大批建房,這樣折騰能有錢嗎?看看中國幾千年來農民建房會發現,有錢了,他們就會建一層。過兩年,再建個豬圈,開始的時候可能是土的,第二年是半磚頭的,第三年可能就全部是磚頭的了。陳志華說,新農村建設應該汲取農民的智慧。
他還向記者歷數了一些新農村建設中無視農村生活方式帶來的尷尬:很多地方主張農民上樓,樓建得很高大,很現代化,結果養豬上陽台了。並不是設計師叫他們在陽台上養豬,而是蓋出的房子沒有豬圈、沒有雞舍,可不就得陽台上養?到了過節,村民們要聚會,許多地方都是一個家。遇到紅白喜事,在哪兒辦、和鄰居關係怎麼處理等等,這些都成了問題。
陳志華說,"這些都說明,農村傳統文化在這些現代化的高樓大廈里是行不通的。另外,由於他們的職業是農民,為了農耕,他們需要堆放農具、雜物、儲藏糧食,需要飼養雞鴨鵝豬的場所,他們的生活用品和生活方式與城市人是不同的,所以他們感到了不適應。我們應該反思,這樣的新農村建設是好還是不好,這樣的高樓大廈是適合農民住還是不適合農民住。解決農村問題,一定要從農村的角度,從農民的角度,從更寬泛的文化範圍去考慮。"
"儘管我們處在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但要搞清楚什麼是城市化。"陳志華說:"城市化是歐洲人19世紀最先提出的,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合適不合適?我們還需要好好研究。何況農民家家戶戶都會有點副業。對於房屋,不同的副業有不同的需求。養豬的人家和養魚的人家能住一樣的房子嗎?如果城市化讓農民在樓上陽台養豬,我們需要這樣的城市化嗎?"
陳志驊 |
他還指出,新農村建設本是一件好事,但新農村建設絕不是把農村已有的建築全部拆掉,不計各戶人口數以及從事各種不同的家庭副業等等,建成整齊劃一的"兵營式"的房屋,而是要提高原有的農村風貌,適應各類生活方式和農村公用設施水平。
"農耕時代普遍提倡老有所終、少有所養。如果我們把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都弄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這才是一個新農村的概念,而不是像現在把老房子都拆光。"最後,陳志華感慨地說:"如果決策失誤,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損失都將不可估量。"
一生只為古村落
就愛說古村落保護
只要一講起古村落保護,別的話題就很難讓陳志華分心。問他除了修訂舊作外還在讀什麼書,他只回答一句"這就夠我忙的了。"問他身體還好嗎?"那要看怎麼說。"問他平日裡客人多嗎?"不多,大家都忙。"似乎除了古村落保護的話題,其他的問題他用一句話都回答掉,之後又接着把話題帶回到古村落保護。
"福建圓樓,申遺考察的人剛一走。福建一個小朋友到我這兒來,我問情況怎麼樣,他說很好很好,一天賣多少票,賣飯賣了多少錢。為了賣飯把圓樓底層都拆了。這還叫什麼東西?咳,賺錢。"
"烏鎮我沒去過,做生意太多的地方我不去,30年前那裡就大做生意,想想就知道什麼樣。湖南那個叫什麼來着?就幾個著名作家在那兒,現在也都變得不認識了。很有名的報紙上吹的地方,我們都不去,我們找沒人知道的趕快去,一上市搞開發就完了。"
"剛才我還沒說完,圓樓底層變飯店了,剛剛批准世界遺產,之前的領導就升官了,來了候補的領導,也不管圓樓的事,他說'我保護幹嗎,這是他的政績,我要另外找項目。'"
"最近幾個月掀起了保護熱潮,出來東西都奇奇怪怪的,跟我們在歐洲、非洲見到的差太遠了。他們比我們闊嗎?也不見得吧。可是他們很重視。你看最近報紙上差不多天天有新聞,出好些信息,沒有幾個是說對了的。照那個辦,辦個兩年沒了,因為他不知道為什麼要修房子,房子真正的價值在哪兒他不知道。"
不滿意又需支持
"怎麼辦?沒有辦法。"陳志華習慣在說了很多問題之後接上這樣一句話。他會在說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加一句"這個你可別寫,你寫了我們沒法下鄉了。"
面對這些問題讓他很矛盾,一方面課題組的人如果要下鄉,他們需要得到當地政府的支持;另一方面,陳志華確實對很多地方政府的作為並不滿意,他想說出來,會有反作用,但他又希望年輕人知道這些事,知道古建築保護的重要性。有時候他說着說着會苦笑,"呵呵呵呵呵,這樣民族啊,文化水平是很低的,你們聽了大概又要罵我。"有的時候他會連我和攝影記者一起"罵"進去,"你們這一代,是發財的一代。"2008年去他家那次,他坐在夕陽西下的房間裡談到糟糕的建築保護現況時默默流淚,如果他只剩下了憤怒和苦笑。
拍照的時候他終於從古村落的世界裡微微走出,告訴我們從陽台外望出去的那片綠地是他常常遛彎的地方,天氣好的時候他會下去散步。"那片房子是違法的。"他指着綠地上後來蓋起的幾幢樓說 。
參考來源
- ↑ 陳志華 ,豆瓣網
- ↑ 建築學家陳志華逝世,曾提出整體保護鄉土聚落的理念 ,光明網, 202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