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仁
陈友仁[1] (1875年-1944年) , 祖籍是广东兴梅地区,但是陈友仁出生在中美洲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特立尼达岛南部城市圣费尔南多。早年在英国学习法律,在伦敦任律师,在当地的华人和印度人之中享有盛誉,可以说是一位成功人士。后来陈友仁在英国的时候听说国内发生了辛亥革命,感到非常振奋,很快回到了祖国。
目录
生平
- 1912年回国,任北京政府交通部法律顾问。
- 1914年,创办了报纸《京报》,经常发表与政府不同的意见,后来报纸被查封,陈友仁被逮捕入狱四个月。
- 1917年出席法国巴黎和会,任南方政府代表团顾问。
- 1919年代表广东政府参加了巴黎和会。
- 1922年,作为孙中山的外交顾问,参与了与苏俄特使越飞的会谈。
- 1923年,孙中山重组政府,自任大元帅,陈友仁担任大元帅府航空局长。
- 1924年11月,冯玉祥控制北京后,邀请孙中山北上,陈友仁也一起前往。
- 1925年,创办英文《民报》,后因为抨击张作霖而被捕四个月。
- 1926年3月,陈友仁接替胡汉民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大力支持当时的省港大罢工,迫使港英当局妥协。
- 1927年,陈友仁作为外交部长与英国人谈判,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陈友仁的事业达到了顶峰。
- 1927年8月,陈友仁和宋庆龄一起去了苏联。两个人在莫斯科发表了批评蒋介石、汪精卫的联合宣言。
- 1930年,陈友仁与女画家张荔英结婚。
- 1931年,汪精卫、孙科在广州另组政府,陈友仁出任外交部长,后辞职。
- 1933年,十九路军发动反蒋的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陈友仁出任外交部长。事败后,受到通缉,再度流亡法国巴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