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秋波媚》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
原文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興亭,望長安南山
秋到邊城角聲哀,
烽火照高台。
悲歌擊築,
憑高酹酒,
此興悠哉。
多情誰似南山月,
特地暮雲開。
灞橋煙柳,
曲江池館,
應待人來。
注釋
「高興亭」,作者《重九無菊有感》詩自註:「高興亭在南鄭子城(大城附近的小城)西北,正對南山。」南山即終南山,橫亘於陝西省南部,主峰在今西安市南。
「邊城」,指南鄭,當時南鄭處於抗金前線。
「烽火」,此處指報前線無事的平安烽火。作者《辛丑正月三日雪》:「忽思西戍日,憑堞待傳烽。」 自註:予從戎日,嘗大雪中登興元(府治在南鄭)城上高興亭,待平安火至。《感舊》詩其四:「烽傳絕塞秋」 自註:平安火併南山來,至山南城下。這句說,遙望南山烽火傳來前線平安的信號。
「築」,古代一種弦樂器,以竹尺擊弦發音。這句語出《史記·刺客列傳》:「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
「酹酒」,灑酒祭奠。
「悠哉」,這裡形容興致高揚。
以上兩句將月擬人,說月亮在終南山上無比深情地特意為我破雲而出。
「灞橋」,即霸橋。《三輔黃圖》:「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天寶遺事》:「長安東灞陵有橋,來迎去送,皆至此為離別之地,故人呼之為銷魂橋。」「曲江」,池名,故址在今西安市大南門外,池邊有亭台樓閣,是唐代著名的游宴風景區。以上三句想象長安城正等待着宋軍的到來。
賞析
上片從邊城角聲烽火寫收復在望的興奮之情。首句寫登高興亭後耳之所聞,次句寫目之所見。「憑高」三句寫那天晚上登上高興亭的興奮心情,並表現出收復失地的決心。說「憑高」是因為南鄭(高興亭在其地)據秦嶺高處,下面是褒谷、駱谷,有一條大道直通着要收復的長安。中原淪陷四十七年了,詩人多麼想親眼看着收復長安啊!他不禁大聲呼出:「此興悠哉!」
下片「多情」二句,對無情的南山之月採用擬人化的描寫,為了讓作者看清長安的真面目, 多情的月亮把層層雲幕推開。當然,站在南鄭高興亭上,是無論如何看不到長安的。這裡運用豐富的想象,仿佛長安著名的風景區——灞橋煙柳和曲江池館——都在等待着宋軍的到來。這裡想象,是作者特有的想象。雖無理,卻有情——表現出對長安、對故國山河的摯愛。所以這一句既是情語,又是痴語,更是真正的詩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