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陸游《秋晚登老城北門》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


陸游

秋晚登老城北門》這首詩作於淳熙四年(1177),陸游53歲時。風格沉鬱雄渾,近於杜甫。詩人由南鄭前線調到後方,登樓北望,思念國事,為不能為國分憂而焦慮。[1]

目錄

原文

幅巾藜杖北城頭,

捲地西風滿眼愁。

一點烽傳散關信,

兩行雁帶杜陵秋。

山河興廢供搔首,

身世安危入倚樓。

橫槊賦詩非復昔,

夢魂猶繞古梁州。

注釋

「幅巾」,古代男子用絹一幅束頭髮,所以稱幅巾,古人不戴帽時,以幅巾包頭。「藜杖」,用藜的莖作成的杖。

「烽」,烽火。古代邊境點燃烽火用來報警。「散關」,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當時為宋金兩國交界。

「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又名杜原、樂遊原。

「搔首」,抓頭,撓頭,表示心中煩躁、着急。

「橫槊賦詩」,原指曹操軍中賦詩,這裡借指陸游南鄭從軍時作詩的事情。

「梁州」,古代九州之一,這裡指詩人從軍戰鬥的南鄭一帶地方。

賞析

這首詩首聯緊扣題目,寫詩人幅巾藜杖,在蕭瑟的秋風中,登上北門城樓,舉目四望,滿眼愁緒。這「滿眼愁」三字既是實寫,更是抒懷。文人悲秋, 自古皆然,更何況詩人年過半百,觸目蕭條,而故土難收,壯志難酬。第二聯扣緊登城北門,寫倚樓北望所見,似乎有一點烽火從遠處傳來邊關防務的信息,而天空兩行南歸的大雁也帶來了長安杜陵的秋意。這一虛一實,集中表現了詩人對邊防、對故土的關切。第三聯用極其精煉而形象的語言寫出了登樓遠望、搔首不安的原因。五十年來,國土淪喪,半壁河山落入敵手,使人痛心疾首,而眼前局勢動盪,國家前途安危未卜,更令人百感交集。這二、三兩聯承接首聯,具體寫出了詩人「愁」的內容和原因。尾聯寫現在自己年過半百, 已經不像當年南鄭從軍、防秋巡邊、橫槊賦詩的英姿勃勃了,但夢中仍然縈繞着那戰鬥的地方、難忘的歲月,詩人感慨萬端地抒寫了壯志末酬的苦悶和憂國傷時的感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