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夜讀兵書》中心思想與簡要賞析
《夜讀兵書》這首詩大約創作於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1156)秋天,此時陸游32歲。當時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被金人侵占,大好河山淪陷於敵手。偏安一隅的南宋政權置失地於不顧,退讓苟安,不圖恢復。詩人自幼即喜讀兵書,練武習劍,有匡濟天下、恢復失地之願,但他參加禮部考試時,卻因其抗金主張與當朝者相左而被權臣秦檜黜免,只得返回家鄉山陰,寓居雲門山草堂,他的仕途進取之心卻受到無情摧折, 目睹時艱,又身陷厄運,他深感實現驅逐敵人、解救百姓苦難的理想之艱難。心情激憤難平而寫下這首詩。[1]
目錄
原文
孤燈耿霜夕,
窮山讀兵書。
平生萬里心,
執戈王前驅。
戰死士所有,
恥復守妻孥。
成功亦邂逅,
逆料政自疏。
陂澤號飢鴻,
歲月欺貧儒。
嘆息鏡中面,
安得長膚腴?
注釋
「耿霜夕」,照亮寒霜之夜。「耿」,光明,這裡用作動詞,是照明的意思。「霜夕」,秋天的晚上。
「執戈王前驅」,這裡用《詩經·伯兮》中「伯也執殳,為王前驅」詩意。「戈」,盛行於商至戰國時期的一種長柄兵器,可橫擊,亦可鈎殺;這裡代指兵器。
「妻孥」,妻子兒女。
「邂逅」,偶然遇見。
「逆料」,預料。「政」,同正。「疏」,這裡指迂闊,脫離實際。
「陂澤」,窪地積水處。
「長膚腴」,皮膚豐滿潤澤,永不衰老。
賞析
「孤燈耿霜夕,窮山讀兵書」,一個孤燈照耀的秋夜裡,詩人獨自在人煙稀少的深山裡閱讀研習兵書。茫茫夜色,漫天冷霜,一盞寒燈,孤寂清冷,但詩人的報國之志卻沒有絲毫消歇,「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一生都抱有立功於千萬里之外的雄心壯志。「萬里」是虛數,形容極遠之地,這裡指邊遠的地方。手執鋒利的兵器,為君王衝鋒陷陣,奮勇殺敵,這是何等威猛雄壯。「戰死士所有,恥復守妻孥」,戰死沙場、馬革裹屍是仁人志士應有之義,如果只想着廝守在妻子兒女身邊,盡享天倫之樂,而忘掉報國之志,失去誓死殺敵的氣概,則是萬分可恥的。「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到這裡詩歌的格調由高昂轉為低沉。在詩人看來,建功立業原本就是偶然所得,即使有機會馳騁疆場,一展抱負,但成功與否卻難以預料。詩人感情的這種起伏變化正是基於對權奸誤國的切身感受,社會哀鴻遍野,個人也遭到了不公正的對待,詩人凝視鏡中自己豐腴的面容,想到歲月易逝,於是深深為自己空懷壯志、報國無門的處境而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