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游《書憤》原文、注釋與賞析
《書憤》此詩為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作者居家鄉山陰時所作。時年作者六十有二,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被黜只能賦閒在鄉。想到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於是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鬱憤之情也。[1]
目錄
原文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注釋
書憤:抒發義憤。書:寫。
早歲:早年,年輕時。
樓船:大型戰船。
瓜洲渡:今在鎮江對岸,當時是邊防重鎮。
大散關:在寶雞西南,為宋金交界處。
塞上長城:指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這裡用作自比。
空自許:自許落空。
衰鬢:蒼老的鬢髮。
堪:能夠。
伯仲間:兄弟之間,意為相差無幾。
串譯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的艱難。常常北望中原大地,熱血沸騰,怨氣如山。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裡飛奔着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國家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矣鬢髮如霜,盼北伐盼收復都成空談。不由得緬懷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能像諸葛亮那樣鞠躬盡瘁,率三軍興復漢室、北定中原啊!
賞讀提示
首聯「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作者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頷聯「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後金兵潰退。宋孝宗乾道八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積極籌划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這兩句所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態勢形成鮮明對比。「樓船」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頸聯「塞上長城」句,作者用典明志。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然而,如今作者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鬥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鬱憤。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亮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其相提並論呢?很明顯作者用典意在貶斥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作者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作者一腔鬱憤也就只好傾瀉於這無奈了。
整首詩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憤而為詩,詩便儘是憤。誦讀此詩要從「想昨日」——「看眼下」——「寄明日」三段體來設定和切分結構。「想昨日」應注重「氣如山」「樓船夜雪」「鐵馬秋風」幾個詞的色彩和語感硬度,突出於「壯」;「看眼下」應注意「空自許」「衰鬢先斑」的無奈,突出年高老邁,有心報國卻無力實現;「寄明日」應注意對諸葛孔明先生的讚頌是一種「神往」,其身不到其心嚮往之。要抓住詩中抒發胸中哀郁激憤之情的主旨,以沉鬱低緩的基調處理。其實深究起來此詩從頸尾兩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整體連接來看,作者在行文用句中多多少少還是蘊含、暗涌着些許無法或不便說清的哀愁鬱悶在內里。把這一層感覺表達出來,作者的形象、詩的形象就趨於豐滿了,誦讀者的功力也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