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瑪迪斯
阿瑪迪斯是美國導演米洛斯·福曼於1984年所執導的電影,編劇是英國劇作家彼得·謝弗爵士,改編自謝弗於1979年的舞台劇《Amadeus》。[1]
描述音樂神童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扎特傳奇的一生。
《阿瑪迪斯》於1985年獲得奧斯卡獎八項大獎,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和最佳男主角獎。1998年,美國電影學會將本片列為AFI百年百大電影中的第53位。
目录
劇情簡介
故事發生在1823年,年邁的作曲家安東尼奧·薩列里自稱是殺死莫扎特的兇手,呼求已離世多年的莫扎特寬恕他,又企圖割頸自盡。他的行徑使他被送到瘋人院,一名年輕的神父來探訪,要接受他告解。他起初無精打采,不感興趣。神父向他提到有流言說他是害死莫扎特的兇手,如果屬實,他就要釋放這「死罪」的重擔,他仍然反應冷淡,直到神父說:「在上帝眼中,人人都是平等的。」他忽然被吸引住了,反問:「都是嗎?」,就開始向神父作起長篇的「懺悔」,敘述他和莫扎特的恩怨。
他回想起年輕時光,特別是他對音樂的熱愛。但他的音樂學習,卻被無文化的父親幾乎中斷。一次,父親在用餐時噎死,他視為一個「奇蹟」,令他可以到「音樂家的城市」維也納追尋自己的理想,甚至躋身18世紀文化精英之列。他認為他的成功是因他的虔誠獲上帝獎勵,於是懷著敬畏上帝的心來投入事業。他沉浸於當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約瑟夫二世的宮廷作曲家的喜悅,直到受聘於薩爾茲堡大主教的莫扎特來到。
瘋瘋癲癲、放蕩無禮,卻有無比才華的莫扎特,雖不經意但一而再地讓薩列里感到侮辱。1781年,莫扎特覲見皇帝,薩列里苦心創作了一首「歡迎進行曲」,要獻給莫扎特。莫扎特只聽一遍,馬上就「改進」了薩列里「草草不工」之作,蛻變為其歌劇《費加洛婚禮》中的Non più andrai進行曲。
心態舉止幼稚的莫扎特,竟蒙上帝選中,假借其非凡作品來說話。薩列里為之忿忿不平,他的信仰因而動搖。他相信上帝以莫扎特的天才嘲笑他的平庸。薩列里和上帝的鬥爭中,穿插上演莫扎特在維也納生活種種考驗的片段:由起初自己作品獲接受的自豪,到之後被皇宮中的意大利人刁難而憤怒;由與妻兒共處的快樂,到父親逝世的悲傷。莫扎特看著家庭開支增長,作曲的酬金卻減少,變得絕望。薩列里得悉莫扎特的拮据困境,終於找到方法報復,用「上帝所愛的那位」作為他的工具。
薩列里構思出一個複雜的計謀打敗莫扎特和上帝,以獲得最後勝利。他假裝為莫扎特亡父利奧波德的鬼魂,「委託」這名年紀尚輕的作曲家創作安魂曲,先付了一筆訂金,並保證完成後會有巨額酬金。莫扎特開始創作這部也許是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D小調安魂曲,但不知道這名神秘的委託人身份和他的計劃:待作品完成後殺死他。薩列里幻想著在盛大的死者彌撒中,他的同伴和宮廷眾人,聽到他為莫扎特及其朋友所寫的安魂曲而讚賞,他將贏得他們的欽羨。但唯有他和上帝知道,寫安魂曲的其實是莫扎特,而當他最終爭回自己認為應得的名譽時,上帝只能旁觀。
莫扎特家中的財政窘境、委託人與亡父的離奇相似,均迫使他拚命創作直至精力枯竭。妻子康絲坦茲帶著兒子離家後,他的健康轉壞,在他的歌劇《魔笛》首演中昏倒。薩列里帶他回家,用計逼他繼續創作安魂曲,即使當時莫扎特顯然病重。整晚由莫扎特口述,薩列里為他抄譜。當早上妻子回家,她命令薩列里離開,薩列里拒絕,聲稱他不會丟下莫扎特。妻子不理會薩列里的反對,把手稿奪去,鎖在櫃中。不過當她要去喚醒莫扎特時,莫扎特已經斷氣。安魂曲未完成,薩列里無能為力,他只能目送莫扎特的遺體被抬走,送到維也納外的集體墓地埋葬。
電影最後,薩列里向明顯受到震撼的年輕神父說完故事後,總結出「上帝」寧可殺死莫扎特,也不肯將祂的榮耀分一丁點給他,又貶謫他為「庸才的守護聖人」。薩列里赦免神父的平庸,在輪椅上被推走時向其他精神病人祝福,也赦免他們的平庸。片末致謝字幕出現前,最後響起的是莫扎特的奇特笑聲。
參考文獻
- ↑ 《阿瑪迪斯》熱情的天才 vs. 妒恨的庸才(+影音欣賞),pix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