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社爾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4月19日) |
阿史那·社爾(604年-655年),唐初名將,突厥王族,處羅可汗次子。社爾原是東突厥拓設,設牙旗於漠北,統帥鐵勒、薛延陀等部族,後被薛延陀擊敗,率部西遷,並趁西突厥內亂,奪取其近半國土,自稱都布可汗,但後來又被薛延陀擊敗,只得逃奔高昌國。貞觀九年(635年),社爾率部投奔唐朝,被封為左驍衛大將軍,尚衡陽長公主,拜駙馬都尉。此後,社爾隨侯君集平高昌,封畢國公,又先後征討高句麗、薛延陀的戰爭,屢立軍功。貞觀二十一年(647年),社爾任昆丘道大總管,率領鐵勒、突厥部眾十萬人擊敗龜茲,並迫使于闐國王臣服。後升任右衛大將軍,加鎮軍大將軍。永徽六年(655年),社爾去世,贈輔國大將軍、并州都督,諡曰元,陪葬昭陵。
阿史那。社爾 | |
---|---|
阿史那。社爾 | |
出生 | 604年 |
逝世 | 655年 |
目錄
1基本內容
目錄
1基本內容
阿史那·社爾:(公元?~655年),突厥族,亦稱阿史那·社爾汆。著名唐朝初期將領。
阿史那·社爾與契苾何力、執失思力一起,是唐初最著名的少數民族軍事將領。
阿史那·社爾原為突厥處羅可汗次子,十一歲時,便以智勇聞名於本部,因此拜拓設(部落首領),在漠北建起牙旗(用象牙裝飾的大旗,作為大將或首領的標幟),與頡利可汗的兒子欲谷設分別統治鐵勒、回紇、同羅等部落。阿史那·社爾寬鬆的政策休兵養民,為居官十年未征賦稅。諸首領卻以此鄙視他不會藉機自富,阿史那·社爾說:「部落既豐,於我便足 。」諸首領聞此言,大為慚服,對其畏而愛之。後頡利可汗四次用兵,阿史那社爾前去勸阻,但頡利可汗未納。
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農曆6月,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事變,殺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奪取了皇位繼承權。八月初九,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頡利可汗認為李世民剛即帝位,內部矛盾尚未全部解決,統治秩序還未安定,遂與突利可汗合兵二十萬,大舉攻唐。此時鐵勒、回紇、薛延陀等部落乘漠北空虛,皆反叛突厥,並在馬獵山擊敗了前去鎮壓的欲谷設。阿史那·社爾出兵相助,也被延陀打敗。
唐貞觀二年(公元628年),阿史那·社爾率眾西走,依附可汗浮圖(今新疆吉木薩爾破城子),發展勢力,以圖自立。唐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發兵滅掉東突厥。此時西突厥內部也是混戰不休,咄陸可汗兄弟相互爭位。阿史那·社爾乘機前去詐降,然後引兵突然攻打西突厥,攻占近一半國土,有十餘萬人,自稱都布可汗。
阿史那·社爾勢力強大後,仍不忘薛延陀反叛之事,於是對各部落說:「首為背叛破我國者,延陀之罪也。今我據有西方,大得兵馬,不平延陀而取安樂,是忘先可汗,為不孝也。若天令不捷,死亦無恨 。」各部落酋長都勸阻說:「今新得西方,須留鎮壓。若即棄去,遠擊延陀,只恐葉護子孫必來復國。」但阿史那·社爾一心要復仇,未從此言,親率五萬餘騎攻薛延陀於磧北,交戰百餘日。時西突厥咥利失可汗立,阿史那·社爾的部下苦於長戰不休,便紛紛逃回西突厥,薛延陀縱兵攻擊,阿史那·社爾戰敗,敗走高昌國(都高昌城,今新疆吐魯番東南高昌舊址),手下僅剩萬餘人。阿史那·社爾畏西突厥逼迫,不敢在高昌久居,於是於貞觀九年(公元635年)率眾東行,歸附大唐。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農曆1月,阿史那·社爾到達長安,被授左騎衛大將軍。其部落被安置於靈州之北,阿史那·社爾被留在長安。不久,阿史那·社爾娶皇妹南陽長公主,屯兵於皇家苑囿之中。
當時高昌王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國通過其境向唐入貢,並發兵襲擾內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員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國。由於高昌位於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決心除掉這個障礙。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阿史那·社爾授行軍總管,隨吏部尚書侯君集率兵擊滅高昌國。戰後,侯君集私自取走許多珍寶,唐軍隨即上行下效,唯阿史那·社爾以未奉詔為由,秋毫不敢取,回京後,唐太宗盛讚其廉慎賜予高昌寶刀及雜彩千段,並令檢校北門左屯營,封為畢國公。
唐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農曆2月,太宗以高麗蓋蘇文殺主害民,親率六軍前往征伐。阿史那·社爾奉命出征。行至駐驊時,與高麗軍交鋒,阿史那·社爾雖屢中流矢,仍撥箭繼進,所部士兵見後,奮勇作戰,終大獲全勝。回京後,兼授鴻臚卿。
此時薛延陀·多彌可汗卻乘唐太宗率大軍親征高麗之機,數次發兵入寇夏州(治岩綠,今陝西靖邊東北白城子)。唐貞觀二十年(公元646年),唐太宗見擊滅薛延陀時機已到,於六月十五日命阿史那·社爾與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共為瀚海安撫大使,與執失思力、契苾何力、薛萬徹、張儉等各率本部兵馬,分兵幾路,齊頭並進,進攻薛延陀。薛延陀大敗,唐太宗派李績和兵部尚書崔敦禮前去安撫。李績識破伊特勿失的詐降之計,率軍大敗薛延陀回紇、拔野古、同羅、仆骨、多濫葛、思結、阿跌、契苾、跌結、渾、斛薛等鐵勒十一部酋長相繼前來請求歸附唐朝。唐滅掉薛延陀,使北部邊境從此得到安定。
唐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為打通西域商路,決定發兵攻滅龜茲(今新疆庫車)。於二十六日詔使持節昆丘道行軍大總管、左驍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副大總管、右驍衛大將軍契苾何力、安西都護郭孝恪等率領唐軍,並發鐵勒13州、突厥、吐蕃、吐谷渾等十餘萬騎,向西進攻龜茲。
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農曆9月,阿史那·社爾率軍首先擊敗西突厥處月、處密二部,消除進軍龜茲的側後威脅。農曆10月,阿史那·社爾自焉耆以西,分兵5道,出其不意地向龜茲北境進兵。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王薛婆阿那支棄城奔龜茲,保其東境。阿史那·社爾派兵追擊,將其捕獲斬首,另立其堂弟先那准為焉耆國王。龜茲大為震動,守將多棄城逃走。
唐軍進至離龜茲都城伊邏盧城(今新疆庫車北)一百五十公里的磧口(今新疆輪台地區),阿史那·社爾命伊州刺史韓威率千餘騎(一說千騎)為前鋒,右驍衛將軍曹繼叔率部繼後,行至多褐城(似為今新疆輪台西),龜茲王訶黎布失畢、丞相那利、大將羯獵顛聚眾五萬抗拒。剛接戰,韓威即引兵佯退,龜茲以全部兵力追擊,行十五公里後,韓威與曹繼叔兩軍會合,乘龜茲軍懼而將退之機,進行反擊,大敗龜茲軍。繼而乘勝追擊四十公里,訶黎布失畢率餘部退保都城。農曆12月,阿史那·社爾率軍進逼龜茲都城,訶黎布失畢輕騎西逃,遂克其城。隨後,阿史那·社爾以郭孝恪、曹繼叔、韓威各部留守該城,自率沙州刺史蘇海政、尚輦奉御薛萬備等精騎追擊訶黎布失畢,行軍三百公里,訶黎布失畢慌忙退保撥換城(今新疆阿克蘇)。阿史那·社爾揮軍攻城四十天,至農曆閏12月1日攻克該城。訶黎布失畢、羯獵顛被俘,那利隻身逃走,後為龜茲人抓獲,送至唐軍。
此戰,唐軍先後攻破龜茲大城五座,又派左衛郎將權祗甫等到各城曉以禍福,使各城相繼請降,計得小城七百餘座,俘獲男女數萬人。阿史那·社爾向龜茲人宣示唐朝伐罪之意,另立龜茲王弟葉護為王,龜茲人大喜。唐軍攻滅龜茲,使西域大為震動,西突厥、于闐、安國等爭送駝馬和軍糧。阿史那·社爾刻石紀功而還。至此,唐朝勢力深入到西域的縱深地區,控制了西達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的廣大地區,開闢了通往西域的南路交通要道。
郭孝恪在軍中,床帷器用多飾金玉,以贈阿史那·社爾,但阿史那·社爾不受。太宗聞後嘆息道:「二將優劣,不復問人矣。」
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農曆5月,唐太宗去世,阿史那·社爾出於對恩主的感謝和深厚的情誼,請求以身殉葬,以侍衛陵寢。唐高宗李治派人向他說明太宗的遺囑,不許殉葬。後遷右衛大將軍。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加位鎮軍大將軍。
唐永徽四年(公元655年),阿史那·社爾去世,贈輔國大將軍、并州都督,陪葬昭陵。並且把他的墳冢修成蔥山的形狀,並立碑,以表彰他平定龜茲之功,賜諡「元」。
史書點評:阿史那·社爾出身突厥貴族,原與唐朝敵對,在歸降唐朝以後,忠心不二,臨陣奮勇,屢建功勳。他入朝為駙馬,出則為戰將,不避艱險,征戰四方,尤其為開通「絲綢之路」做出了很大貢獻。在他身上,既體現了李世民的民族政策的勝利,又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他為官清廉,生活簡樸,功勳卓著,從不自傲。歷代史臣皆贊稱阿史那·社爾:「歷代武臣,壯勇出眾者有諸,節行勵俗者鮮矣。社爾廉慎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