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格拒
陰陽格拒 |
陰陽格拒,是陰陽失調病機中比較特殊的一類病機,主要包括陰盛格陽和陽盛格陰兩方面。主要由於某些原因引起陰和陽的一方盛極,因而壅盛於內,將另一方排斥格拒於外,迫使陰陽之間不相維繫,從而形成真寒假熱或真熱假寒等複雜的臨床現象。
陰盛格陽,即陰陽內外格拒。系指陰寒之邪盛極於內,逼迫陽氣浮越於外,相互格拒、排斥的一種病理狀態。其疾病的本質雖然是陰寒內盛,但由於其格陽於外,故其臨床表現,反見面紅煩熱、欲去衣被、口渴、狂躁不安等熱象。因其陰寒內盛,格陽於外所致,故為真寒假熱。
此外,陰盛於下,虛陽浮越,亦可見面紅如火,稱為戴陽,亦是陽虛陰盛,陰陽之間不相維繫的一種表現。
陽盛格陰,系指邪熱內盛,深伏於里,陽氣鬱閉於內,格陰於外的一種病理狀態。多見於熱病的熱盛至極,反見「熱極似寒」的四肢厥冷、脈沉伏等寒象。由於其疾病之本質是熱盛於里,而格陰於外,故稱為真熱假寒。這種四肢厥冷,又稱之為「陽厥」或「熱厥」。
陰陽互損
陰損及陽,系指由於陰液(精、血、津液)虧損,累及陽氣生化不足,或陽氣無所依附而耗散,從而在陰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陽虛,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陽損及陰,系指由於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久之則陰液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陰陽偏勝
陰或陽的偏盛,主要是指「邪氣盛則實」的實證病機。病邪侵入人體,在性質上,必從其類,即陽邪侵襲人體,則邪並於陽,而形成機體的陽偏勝;陰邪侵襲人體則邪並於陰,而形成機體的陰偏勝。
由於陰和陽是相互制約的,一般來說,陽長則陰消,陰長則陽消。所以陽偏勝必然會耗陰,從而導致陰液不足;陰偏盛也必然會損陽,從而導致陽氣虛損。
陽偏盛
陽主動,主升而為熱,所以陽偏勝時,多見機體的機能活動亢奮、代謝亢進,機體反應性增強,熱量過剩的病理狀態。一般來說,陽勝的病機,多指陽氣亢盛而陰液未虛的實熱證。進一步發展,可成為陽盛陰虛之證。
陽勝的形成,多由於感受溫熱陽邪,或雖感受陰寒之邪,但入里從陽而化熱,或情志內傷,五志過極而化火,或氣滯、血瘀、食積等郁而化熱所致。臨床多見壯熱、煩渴、面紅、尿赤、便干、苔黃、脈數。若陽熱亢盛過久,則必耗陰液,故陽盛實熱病證,易於煎灼人體陰液,久之亦可導致人體津液不足,陰精虧損,轉化為實熱傷陰的病證。此即是「陽勝則陰病」。
陰偏盛
陰主靜,主內收而為寒,故在陰偏勝時,多見機體的機能活動代謝低下,熱量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謝產物積聚等陰寒內盛的病理狀態。一般來說,陰偏勝,多指陰邪偏盛而陽氣未衰的寒實證,進一步發展可導致陽虛,則成為陰盛陽虛之證。
陰勝的形成,多由外感陰寒之邪,或過食生冷,陰寒內盛,遏抑機體的陽氣,或由素體陽虛,陽不制陰,而致陰寒內盛。前者屬實,後者則為虛實夾雜。此外,陰寒之邪壅盛,日久必傷陽氣,故陰盛實寒病證,常可導致虛衰,出現機體生理功能活動減退情況,此即「陰勝則陽病」。
陰陽偏衰
陰或陽的偏衰,是指「精氣奪則虛」的虛證。所謂「精氣奪」,包括了機體的精、氣、血、津液等基本物質的不足及其生理功能的減退,同時也包括了臟腑、經絡等生理功能的減退和失調。
陽偏衰
陽偏衰,即是陽虛,是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機體反應性低下,代謝活動減退,熱量不足的病理狀態。多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飲食失調,或勞倦內傷,或久病損傷陽氣所致。
陽氣不足,一般以脾腎陽虛為主,尤以腎陽虛衰(命門之火不足)最為重要,這是由於腎陽為諸陽之本的緣故。由於陽氣虛衰,陽虛不能制陰,陽氣的溫煦功能減弱,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亦因之而減退,血和津液的運行遲緩,水液不化而陰寒內盛。這是陽虛則寒的主要機理。
陽虛則寒,臨床可見面色蒼白,畏寒肢冷,舌淡脈遲等寒象,亦可見到倦臥神疲,小便清長,下利清谷等虛象,以及由於陽虛氣化無力,陽不化陰,水液代謝功能減退或障礙而導致的水濕停滯等病變。
陰偏衰
陰偏衰,即是陰虛,是指機體的精、血、津液等陰液虧耗,其滋養、寧靜的作用減退。多由於陽邪傷陰,熱邪熾盛傷津耗液,或因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因久病耗傷陰液所致。
陰虛,雖然五臟皆可發生,但一般以肺、肝、腎之陰虛為主,其它臟腑之陰虛,久延不愈,最終亦多累及肺腎或者肝腎,所以臨床上以肺腎陰虛與肝腎陰虛為多見。因為,腎陰為諸髒陰液之本,所以,腎陰不足在陰偏衰的病機中又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所謂陰虛則熱,是指陰液不足,不能制約陽氣,陽氣相對亢盛,從而形成陰虛內熱、陰虛火旺以及陰虛陽亢等病理表現。陰虛內熱多有全身性虛熱,五心煩熱,骨蒸潮熱,消瘦,盜汗,口乾,舌紅,脈細數;陰虛火旺多有咽干疼痛,牙齦腫痛,顴紅升火,咳血或痰中帶血等症;陰虛陽亢多見眩暈耳鳴,肢麻,肌肉顫動等症。
陰陽亡失
陰陽的亡失,是機體的陰液或陽氣因大量消耗而亡失,是生命垂危的一種病理狀態。主要包括亡陽和亡陰兩類。
亡陽,是指機體的陽氣發生突然性脫失,導致全身機能突然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多由外邪過盛,正不敵邪,陽氣突然大量耗傷而脫失;或由於素體陽虛,正氣不足,又加疲勞過度等多種因素所誘發;或過用汗法,陽隨津枯,陽氣外脫等所致。慢性消耗性疾病之亡陽,多由於陽氣嚴重耗散而衰竭,虛陽外越所致。主症是大汗淋漓,汗稀而涼,肌膚手足逆冷,精神疲憊,神清淡漠,甚則昏迷,脈微欲絕等陽氣欲脫之象。
亡陰,系指機體的陰液大量消耗或丟失,而致全身機能嚴重衰竭的一種病理狀態。多由熱邪熾盛,或邪熱久留,煎灼陰液,或因慢性消耗性疾病,陰液耗竭所致。主症多見汗出不止,汗熱而粘,手足溫,喘渴煩躁,甚則昏迷譫妄,脈數無力,舌光絳無苔等。
由於陰與陽相互依存,故陰亡,則陽必無所依附而浮越於外,陰亡之後可迅速導致亡陽,「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生命亦告終結。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處處體現着陰陽學說的思想。陰陽學說被用來闡釋人的組織結構、生理功能及人的病理變化,並用於疾病的診斷和治療。[1]
目錄
參考文獻
- ↑ 陰陽格拒的含義和表現是什麼, 360國學 ,2017-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