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陽山國家地質公園

陽山國家地質公園是位於廣東省清遠市陽山縣境內,面積79.72平方千米。2009年8月國土資源部批准為第五批國家地質公園。主要地質遺蹟為古生代碳酸鹽岩形成岩溶地貌景觀。地質遺蹟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的岩溶地區,成景岩層為二疊系、石炭系的碳酸鹽岩,景觀類型齊全,分布密集,有溶洞、峽谷、峰叢、峰林以及澗、泉、湖、瀑等水體景觀。[1]

目錄

公園概貌

公園主要是以花崗岩地貌景觀(如花崗岩球形風化、深邃峽谷等)、可溶性碳酸鹽岩地貌景觀(如岩溶峰叢、峰林、溶洞、暗河等)和水體景觀(如溫泉、瀑布及觀光漂流河段)等地質遺蹟為主。

同時,以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載體,伴以韓文公讀書台、釣魚台、紀念館、北山古寺等人文景觀為襯托,結合瑤族風情、四驅越野等旅遊活動項目為一體的國家級地質公園。

公園地質遺蹟資源多樣,旅遊特色鮮明,產品內容[[]豐富]],客源吸引力強,是融景觀多樣性、生物多樣性、文化多樣性為一體的綜合性中型國家地質公園。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廣東陽山國家地質公園中心廣場位於縣城南雷公坑江心島東側,由門樓、主碑牌、博物館三部分建築物構成,是公園遺蹟保護項目的標誌性建築,亦是科研、科普及旅遊基地。

公園總面積79.72 km2,由第一峰園區和小北江園區兩個園區組成。

第一峰園區位於陽山縣城北部,東以乳源瑤族自治縣為界,西以沿道路視線範圍所限山脊線為界,北以湖南省界為限,南至天泉溫泉度假村,總體呈斜水平方向展布,園區面積76.60 km2,地理坐標: 東經112°51′21.3″-112°59′36.4″,北緯24°48′44.2″-24°55′51.6″。

小北江園區位於縣城中部,東至石螺鎮溫泉景區西側,沿河道轉至神筆山景區,以山脊線為界,南至地質廣場景區,東至賢令山景區東側縣道以西,面積3.12 km2,地理坐標:東經112°31′30.2″-112°39′15″,北緯24°28′44.4″-24°36′19.3″。

地形地勢

公園地勢北高南低,廣東第一峰(猛坑石)處海拔為1902m,南部為碳酸鹽岩形成的岩溶地貌,海拔高度多在250m以下。 南北兩個園區海拔高度落差較大,按地貌形態可劃分為中高山地(猛坑石)、丘陵、溶蝕窪地(谷地)等。

地質

公園位於桂湘贛粵褶皺帶與桂粵隆起交界地帶,大地構造屬華夏活化陸台的湘粵褶皺帶,局部輪迴造山,地質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強烈,各種構造體系錯綜複雜。

印支運動的發生,使該區形成了強烈的褶皺,同時,也形成了大量的走向逆斷層和橫向正斷層,構造形跡的方向有北東向,北北東向,北西向,東西向和近南北向等的構造體系。

從公園所處的大地構造位置以及園區內發育的沉積岩、岩漿岩、褶皺與斷裂構造、地貌形態等特徵,可以追溯的地質發展史有三期:第一期是泥盆紀至三疊紀(距今4.1×108~2.05×108 a)華力西-印支構造期;第二期是侏羅紀至白堊紀(距今2.05×108~0.65×108 a)燕山構造期;第三期是新生代(距今0.65×108 a~至今)喜馬拉雅構造期。

公園出露的地層主要以石炭系和侏羅系地層為主,僅地質廣場景區雷公坑位置處上覆新生界第四系黃土,出露的岩性主要分為兩種,一類是沉積岩層,以上古生界的石炭係為主,多集中在公園南部園區;一類是岩漿岩層,主要為燕山期黑雲母花崗岩,分布在第一峰園區。 [2]

參考來源